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今天,橘小電要講一部青春片。誒!先別走!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不是你們想的那種青春題材,沒墮胎沒流量沒狗血,請放心食用。

上世紀80年代,大多數夫婦將自己的孩子送到香港接受更好的教育,因而有了單非生和雙非生。

雙非:父母雙方都是香籍

單非:多指父親是香港籍,母親是大陸籍

這群人,也被稱為「跨境學童」

於是,這個新聞成為了白雪創作的靈感。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在家待業十年的全職媽媽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藝術碩士,用一週的時間寫下了自己的處女作——

《過春天》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疾馳的列車和追逐的少女被拖成了虛影,海報上還配了一個溫暖的名字“過春天”,像是少女要搭上春天的列車一般。

但這名16歲的花季少女佩佩嚮往的是下雪的冬天,而「過春天」的意思也不過是走私帶貨的行話,祈求一個好彩頭。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佩佩是一個往返於深圳和香港的單非仔,生活在深圳卻又要每天跑到香港上學,常常需要用奔跑來代替快節奏的生活,粵語和普通話來回切換也是常態。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16歲的佩佩,同大多數這個年紀的孩子一樣,對自己充滿著各種各樣的不確定。尤其是對於每天往返於兩座城市、兩種文化、兩種環境的她來說,還透著一種生硬的撕裂感。

「有朋友的地方沒有家,有家的地方沒有朋友」

一天的生活,被掰成了兩種狀態。

在香港上學時,會借用自己身份的優勢倒賣手機殼掙差價;會一張一張把團狀的錢鋪平放在錢盒裡,享受掙錢的快樂;會站在天台上看著陽關燦爛的天氣和閨蜜jo想象身處漫天飄雪的日本,泡著溫泉喝著清酒。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可一旦坐上通往深圳的地鐵,一切熱鬧喧囂瞬間歸為平靜,家中揮散不去的二手菸味、碰撞的麻將聲以及整日黑夜顛倒的母親,雖然名為「家」,但佩佩從未體會到在香港所擁有的溫暖。

這個從兩座城市作為切入點的青春片,讓很多人體會到了從未有過的異樣感。

異樣,在這裡不是貶義,而是充滿著驚喜和訝異的成分。

自13年趙薇執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打開青春市場的大門後,我們的青春就電影走入一個怪圈——

墮胎、車禍、打架是必備要素。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就不能老老實實過一個正常的青春嗎?小嘴一天叭叭地一個狗血青春題材劇本就出來了,這樣的青春咱誰經歷過?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所以,《過春天》的難得之處在於用最不矯情的手法記錄了一個懵懂少女的成長與感情。

她普通。

長相普通、家庭普通、學業普通,甚至性格也普普通通,雖然有一個關係甚好的閨蜜,可兩個人的性格和家庭也是相差甚遠。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jo性格大膽,每次都是她在一旁吆喝吸引大家過來買手機殼,佩佩則躲在後面微微一笑;jo善於交際,在出海的生日趴上她和每一個人的交流都遊刃有餘,而佩佩澀澀的站在一旁,不知所措。

其實在佩佩心中,對於jo有一種偷偷的仰慕甚至是依賴,因為她,佩佩在香港這個大都市有了一點存在感。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直到加入蘋果手機走私團體後,佩佩在香港浮游一般的生活像是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利用學生的完美偽裝,將香港的手機帶到深圳完成一次走私,便可以輕鬆獲得比賣手機殼多幾倍的錢;從前渺小的佩佩被人“尊稱”為佩姐;團隊老大花姐甚至揚言要收佩佩為乾女兒。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面對這些突然湧入生活中的“意外”,佩佩的反應是享受。

更甚,在這裡,她好像發現了自己的愛情。

那個人,就是jo的男朋友阿豪。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兩個人從頭至尾都沒有出現牽手、擁抱、親吻的鏡頭,但總能感受那隱隱令人怦然心動的美好。

第一次,因為一場遊戲跳下水的佩佩,被阿豪有力的雙臂抱上水面;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第二次,走私手機出現失誤被販夫走卒圍堵之時,一隻大手將佩佩拉入安全地帶;

第三次,在大排檔兼職做掌勺的阿豪,自然的指揮著來吃飯的佩佩幫自己招呼客人;

第四次,阿豪拉著佩佩深夜爬上一座山頂,他看著夜空中閃爍的某一處大喊

“你看是流星啊!”

佩佩嘲笑的回覆他“是飛機啊大哥!”

阿豪憤憤的說“只要信不要問!”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第五次,全片最接近兩人關係的小高潮,也被大家冠以“最接近性愛的一場戲”

昏暗潮溼的狹小空間內,兩人為著一單大生意在做著準備,無限接近對方的身體將一排排手機纏至對方的腹部,膠帶做著圓周運動,一圈一圈,而二人的距離也忽近忽遠,安靜的房內只剩下濃濃的喘息聲···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明明只是為犯罪而互綁手機,卻充斥著比墮胎還隱晦的青春氣息。

青春的躁動、原生家庭的失敗、兩座城市的撕扯、自我的懷疑,躍然熒幕之中。

《過春天》的出現,打破了市場固有的青春電影的模式,青春不僅僅只能發生在學校、戀愛、撕逼上,每個人的青春遠看大都相同,但細看卻大相徑庭。

我們的青春可能如《狗十三》中犧牲自己的稜角學著成為一個大人;

可能是《藍色大門》中為了尋找某個問題的答案;

可能是《怦然心動》中明白了何謂“喜歡”;

可能是《七月與安生》中兩朵帶刺的玫瑰花疼惜對方的同時卻也傷害彼此。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但唯獨我們的青春中,沒有墮胎沒有狗血。

唉,想想我們的觀眾多可憐,想看一部有共鳴的青春片偏偏都是和自己的青春無關,硬是把這類電影當成了N年前的電腦遊戲掃雷。

在深圳生活,香港讀書是什麼體驗?看完《過春天》就知道了

就怕踩著雷,被炸得一蹶不振。

最後一句:

《過春天》放心去看吧,不是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