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闖深圳,窮到睡街邊水泥管,如今身家1100億,營收僅次華為!

《2018胡潤百富榜》,馬雲、馬化騰、王健林均名列其中,不出吃瓜群眾所料。但前10榜單中,有一個名字顯得有點陌生,以1100億身家與雷軍並列第10的王文銀。

王文銀是誰?他的“正威集團”又是做什麼的?

這個問題在6年前,正威殺入世界500強第387位時,同樣困惑著時任深圳市長許勤。

王文銀為人低調,集團主營產品又是金屬銅礦類,不像電子數碼產品,時時顯於人前,所以不常被人提及,但根據這幾年百富榜和財富500強的排名顯示,王文銀和他的正威集團一直在穩紮穩打,今年更是衝進前十,把赫赫有名的蘇寧創始人張近東和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甩在了後面。


10元闖深圳,窮到睡街邊水泥管,如今身家1100億,營收僅次華為!

他創立的正威集團同樣令人矚目,2018年成為世界500強第111名,營業額72766百萬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營業額超過5000億人民幣,在2018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中排第2名,僅次華為。

10元闖深圳,窮到睡街邊水泥管,如今身家1100億,營收僅次華為!

從25年前帶著10塊錢闖蕩深圳,窮到睡街邊水泥管的白丁,到如今身家1100億,多次陪國家元首出訪海外的座上之賓,王文銀,這個被稱為“中國最神秘富豪”的男人,有著怎樣的傳奇致富之路?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他的故事……

10元闖深圳,窮到睡街邊水泥管,如今身家1100億,營收僅次華為!

“世界銅王”

作為國內傑出的企業家代表,王文銀曾多次陪同國家領導人出訪。2015年10月,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成立70週年系列峰會活動中,贊比亞總統埃德加·倫古,見到王文銀這位在贊比亞投資並擁有天量礦產資源的中國企業家,非常興奮,在嘹亮的贊比亞國歌聲中,他激動地摘下自己的帽子,戴在了王文銀頭上,這是贊比亞最高禮節。

一場簡單又隆重的“加冕”,背後的意義卻深遠。

10元闖深圳,窮到睡街邊水泥管,如今身家1100億,營收僅次華為!

彼時,王文銀與正威集團的銅帝國已巋然成形。在國內,它連接珠三角、西三角、中三角、長三角和海三角(環渤海經濟區),產能已佔全國10%,有人探訪了半個月,還沒走完整個“帝國版圖”的三分之一。

在北美、南美和非洲等20多個國家,王文銀坐擁多座礦山,已探明礦產資源儲量總價超10萬億,銅礦儲量2400萬噸~3000萬噸之間,而全球銅礦的總儲量只有約7億噸,王文銀“世界銅王”由此得來。

從最初的十餘人,到1萬5千多名員工;從幾十平的小廠房,到全球3大研發中心、6大區域總部、超過10km²的商業開發園區、100km²工業開發園區、1000km²採礦區、10000km²礦區面積、100000km²探礦權面積……還廣泛覆蓋非金屬新材料、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半導體和智能終端、互聯網、無人機、大健康、大文化和大教育等產業,正威逐步從區域的、單一行業轉變成了世界的、全產業鏈格局。

銅業帝國

正威商業戰略的最大特徵是“專注打造全產業鏈”。但在眾多產業鏈中,“銅”始終是重中之重,因為從一家小工廠,一路火箭式飆升,變成千億級營收的集團企業,以銅為主的有色金屬產業鏈,是王文銀的發家和立足之本。

綜觀王文銀在該領域的佈局,我們會發現,他的成功在經營戰略和戰術上,有著諸多特質。

(1)擁抱危機,逆勢“抄底”

談到“危機”,人人避之不及。但對企業而言卻是危中有機。雖然危機很容易導致一大部分企業“死”掉,但把握好了,也能以小搏大、借勢成就偉業。

王文銀曾說,企業家中能夠把握趨勢的人有70%,能夠把握趨勢變化的人有10%,但能夠把握趨勢變化拐點的人只有萬分之一。

這裡的“趨勢變化拐點”指的就是危機中的逆勢突圍,也是外界眼中王文銀最擅長的地方。

“我只做別人做不了的事,只看別人看不到的地方,只想別人想不到的問題。”

對王文銀來說,創業以來的每一次危機,都是他力排眾議、大顯身手的時機,也正是這一次又一次“機遇”,讓他的企業不斷突變,實現飛越。

10元闖深圳,窮到睡街邊

1968年,王文銀出生於安徽省潛山縣。小時候,父母要把他的書本賣給農村裡扎鞭炮的人,他說:“別賣了,說不定我將來成為大人物!”

南京大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上海,端起了人人羨慕的鐵飯碗。90年代初,每月400元的工資相當可觀,當時還是大學老師的馬雲一個月才90元。

但王文銀不是一個安貧樂道的人。1992年,24歲的他辭去鐵飯碗,懷揣著400元南下深圳。一路上,火車倒汽車,汽車換拖拉機,足足折騰了2個星期,等他到深圳時,兜裡只剩下10塊錢。別說住旅館,連吃飯都成問題。

他只能省著錢買吃的,每天睡在水泥管子裡,與周圍的流浪漢、露宿者為伍。一住就是一個多月,直到找到工作領取工資後,他才租了一個3平米小房間。

起初,王文銀本以為自己有學歷,找工作很容易,沒想到招聘方一聽他是大學生,怕他吃不了苦,幹幾天就跑?揮揮手就把他打發了。王文銀只能把大學文憑丟一邊,假裝高中生才找到一份倉庫管理員的工作。

管理倉庫,要和各種物料打交道,他所在的企業是生產電線插頭的,纜線、插頭、連接件,足有幾千種,所涉及的物料編碼也就有幾千種。一般人都懶得記,要用的時候再查閱資料,沒想到王文銀只用了一週就把這些編碼全部記住了。不用查資料,數千個物料編碼王文銀張嘴就來。用他的話來說:“像高考一樣,用心去記,一週就記住了。”

牛人在哪裡都是牛人。很快,王文銀成為香港總部和製造部門最受歡迎的倉庫保管員。“包括香港那邊打電話來問物料,只問我一個。”

一年之內,他就從最底層的倉庫管理員升為公司總經理助理,連升七級。接下來2年,王文銀繼續高升,最後做到總經理,隨後被日本日立公司以百萬年薪和2個點提成挖走。正是在這家公司任職期間,王文銀動了創業的念頭。

當時他發現一個客戶有拖欠貸款的跡象,建議老闆不能和此人繼續做生意,但另外一個日本銷售不同意,日本老闆接納了後者的建議,導致數千萬貨款追不回來。

王文銀本來對這家企業非常看好,想要在這裡大展拳腳,但這件事讓他意識到,日本老闆始終還是更相信日本員工。他覺得自己沒有留下來的必要,決心創辦自己的企業,不再為別人打工。於是帶著積攢下的500萬,開始了創業之路。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囤房囤設備

王文銀的自主創業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那時,他以來料加工的方式生產電源插頭,產品全部出口。隨著貿易量的擴大及市場份額的提升,1995年,王文銀正式創辦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攜威實業,買賣電源線。

生意越做越大後,他又創辦攜威電線製品廠。當時適逢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行業局勢混亂、人人自危,但王文銀卻看到了降低創業成本急速擴張的機遇,一是廠房房租打半折,二是生產設備滯銷,於是他開始囤房囤設備。

由於市場不景氣,廠商急於出手,王文銀成功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買下100臺設備,首次只需支付10%作為定金。工廠還沒建,王文銀規劃中的產能已翻了幾番。

金融危機過後,電源線進入旺銷期,王文銀很快賺得盆滿缽滿,在行業內徹底打響了名頭。

2003年“非典”危機,助破百億級產值

1999年,王文銀將旗下幾家工廠整合,正式成立“正威國際”,總資產約10億。之後他又逐漸開辦了電纜廠、塑膠廠和銅材加工廠等關係緊密的業務。

2003年時,正威集團已頗具規模,是全球最大的電源線生產廠家之一。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令舉國上下再次陷入危機和恐慌。從消費市場到原材料市場,哀鴻一片,下行趨勢明顯,很多企業放緩了投資步伐,“趕緊收回所有投資”成為普遍共識。

王文銀再次反其道而行之,看準資源價格陷入低谷的機會,帶領正威正式殺入上游的礦業資源產業。

“如果世界毀滅,要錢何用?不如買礦。”基於這種想法,王文銀不斷追加投資,在江西、雲南、內蒙、澳大利亞、美國、贊比亞等海內外地區大肆購買礦產資源,進軍銅、鎢產業,將產業鏈延伸到最上游的採礦、冶煉。正威也由此成為業內較早發展“採礦—冶煉—加工”全產業鏈模式的企業。

起初,王文銀的決定遭到極力反對,甚至有合夥人用離職、撤資來威脅,關鍵時刻,他不顧阻力,決意放手一搏。“非典”過後,銅價連創新高,王文銀低價買入的礦山價值翻了數番,正威的產值實現百億級的突破。

除了買礦,正威還在危機期間以5000萬的低價拿下深圳30萬平方米的土地,開發成精密控制線纜產業園,王文銀說,如果沒有“非典”,正威不可能在寸土寸金的深圳,順利拿下這塊地,即使可以,代價也會很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助力千億資產裂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王文銀再次逆流而上,在銅價暴跌至每噸2萬多時,連續出手併購一系列貶值的歐美銅加工企業,買入幾十萬噸現貨銅,大膽的做法令正威高管們捏了把冷汗。

他還以同比更低的成本,在日內瓦、美國和新加坡設立了三個海外總部,將一批全球頂尖的行業人才收入囊中,大舉擴張。

隨著危機陰霾的逐漸消散,銅價開始回升,當王文銀以每噸4到8萬的高價將銅出手時,所有人心裡的大石終於落地,併為之歡呼。這一幕,與“非典”時期的情況簡直如出一轍。

僅幾十萬噸的現貨銅,正威就實現了百億級別的營收,也自此開始千億級資產的裂變。2008年後,在全球行業中越發強勢的正威,年營收呈現出連年翻倍上漲的態勢,從2008年的116億,3年一路漲到2011年的1280億元。

不久後的2012年,十八大召開前夕,諸多政策和形勢不明朗、國內經濟增長放緩之際,王文銀再次準確把握拐點,於全球儲備大量礦產資源和土地,最終帶領正威跨越2千億營收門檻。

為什麼他總能“抄底”成功?

三次危機,三次突破,看似簡單“買進賣出”,背後是王文銀對銅產業鏈的精準把握,以及在危機中,對市場、人才和資本的“抄底”戰術。

“抄底”是王文銀慣用的投資方式,精於“押注”的他在全球資源併購和大宗商品貿易的“賭場”上屢試不爽。

“賺大錢一定要把握住全球的趨勢和格局,我們要併購一家企業,可能提前5年甚至10年就開始關注它,等機會來臨的時候,等它跑不動的時候,我們就會果斷把它吞下。”

王文銀說,併購最重要的就是眼力和時機,他從不打無準備之仗,“別人送上門的東西我們不一定關注,我們只找自己需要。併購企業,也只選兩種:一是有創新力;一是最差,我們把它的產能盤活。”

早在20多年前,經歷亞洲金融風暴的王文銀就開始研究全球經濟危機規律。他發現,每10年左右全球經濟會經歷一次震盪,3~5年就有一輪嚴厲的宏觀調控。而這都是抄底良機。基於這種認識,王文銀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便有了準確預判。

對國家政策和時事,正威集團內部設有專門的部門,每天摘抄和整理全球報紙供他閱覽,正威還成立了政策研究部,深入分析國家政策性文件。

王文銀的記憶力驚人,對世界前100家銅加工企業、世界探明儲量50萬噸以上的銅礦名單等信息倒背如流,對行業情況瞭如指掌。他曾說,“對市場的深刻感悟和精準判斷足抵億萬資產。”

逆流而上、花最小的成本辦成最大的事,是正威在短時間內由小變大、不斷飛越的重要原因。

(2)從下而上逆勢打造全產業鏈,守住每個環節價值

逆風而行是王文銀和正威的標誌性套路。但這個“逆”字所包含的遠不止“抄底”與“低買高賣”,更在於相關延展與佈局。

通常情況下,企業都是沿著產業鏈條自上而下展開延伸,而王文銀卻恰恰相反,他走的是一條自下而上的“逆襲”之路。

從插頭到電線、電纜

創業之初,王文銀為大企業生產電源插頭,後來開始做電線,正當生意風生水起的時候,他敏銳地判斷出行業即將白熱化的趨勢,先人一步轉產電纜,這是他開展產業鏈垂直整合的第一步。在此戰略下,他的工廠2000年的生產規模翻了兩番。

從下游走向上游

隨著產品業務市場的日趨飽和,王文銀並沒有聽從他人建議進軍房地產,而是繼續向產業鏈上游延伸,並逐步覆蓋電線、電纜、塑膠、銅材加工等產業鏈中的絕大部分業務。

但不久後他發現,作為最重要的原材料,銅的價格總是忽上忽下,難以控制,加之產品的市場和價格幾乎完全掌控在客戶手中,他的處境十分被動。

王文銀意識到:要實現超額利潤、增強市場控制力,就必須控制某種商品的供應,同時控制產業鏈的上游。這意味著,他必須掌控銅等有色金屬資源。另外,由於物以稀為貴,不可再生的戰略型稀缺資源將長期保持上漲趨勢。

向產業鏈頂端進軍

2003年起,王文銀開始將商業觸角延伸到以銅為主的礦產開發領域。購礦山、買資源,正威的資產遍佈國內外多個地區。而在此過程中,王文銀打下的最著名一役,就是拿下安徽銅陵銅線杆的項目,這也是他商業生涯中最大的一筆賭注。

2005年初,王文銀得知安徽銅陵有一個30萬噸光亮銅線杆項目正在招商。這個項目原本交給當地一家國有礦業公司建設運營,但由於這家公司無力實施,只能尋找新的“接盤人”。

以銅聞名的銅陵,有較強的開採、選礦、冶煉和銅板生產能力,但銅線、銅杆生產能力薄弱。

王文銀希望借這個項目把公司在當地的銅礦開採、電線加工打通,形成產業鏈。但由於項目投資高達28億元,僅一期預算就要10個億,對當時年銷售額才50多億的正威來說,是一次風險巨大的冒險。

再加上正威銅杆需求量每年不過3萬噸,在當時看來,爭取這樣一個30萬噸的項目著實沒必要。因此王文銀的“激進”受到了來自公司內部前所未有的質疑和壓力,但這並沒有動搖他。

2009年8月,項目正式投產運營,全威(銅陵)銅業公司當年的營收就突破了百億,成為安徽省首個年營收超百億的民營企業。近十年來,全威銅業年營收不斷翻番,已然成為了正威集團的“主心骨”。

最終,從礦山到銅板、再到精銅製造,正威完成了銅產業鏈的全佈局,在生產過程中大大保留了每個環節的價值,實現了效益的穩步提升。

王文銀對此很是自豪,戲稱自己是把“插頭”做到“石頭”的第一人。

(3)把產品做成“毒品”,讓客戶上癮

巧妙地進行“彎道超車”,是王文銀戰略上的思維和路線,但具體到產品上,他所追求的卻是執著於極致的硬功夫。

王文銀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渴求“拔尖”。他總結了一個“神秘的第一法則”:人們只認識冠軍,沒人會記住第二名,所以做企業一定要做行業領袖,哪怕是在最細分的領域。這種對極致的追求,就是他的產品邏輯。

“我們的產品是排隊經濟,別人都是先付款後提貨。怎麼才能做到?你得把產品變成‘毒品’,讓別人‘吸’了之後戒不掉,這就是成功。如果產品不能出現排隊的情況,還不如不做。”

這樣的思路,在正威子公司全威(銅陵)銅業的運營上體現得尤為明顯。為打造出最頂級的產品,王文銀引進來自全球頂尖機械製造商——德國西馬克的設備,這是全球最先進的設備,價格比其他同業者常用的美國南線公司的設備足足貴一倍,也是當時中國引進的第一套如此大規模、高規格的設備。

同時,王文銀還選用最好的材料——全球最高等級的A級銅板,並提供行業最高的薪水在全球挖掘頂尖人才。

為保證一流的產品品質,王文銀不惜犧牲利潤。早年間,正威的工程師們發現制銅過程中有個參數出現1%的偏差,問題出在乳化液上。這在其他廠商眼中可能就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引起王文銀的高度重視,他立刻決定更換乳化液,哪怕需要付出高昂的維修支出也在所不惜。

為了讓製作出來的銅質感看起來更好,全威銅業還特別研究了一種技術,令全威的銅更加光亮,擺上一年也不會氧化。

“最好的設備配最好的人、最好的原料,才能生產出最頂級的產品。”讓那些不敢隨便買銅、對銅製品材料要求很高的大企業放心並依賴,是王文銀從不打價格戰、堅持做質量的重要原因。“這些企業一旦認定某家銅業的銅製品符合要求,一般就不會隨便換了。”

產品是企業的生命線,產品不過關,一切都白搭。在王文銀的“毒品”邏輯下,全威銅業的產品品質達到了業界一流,價格也是一流,每噸比行業平均高出幾百元。

但即便如此,全威工廠大門口每天都排滿等候拉貨的卡車,每年25萬噸的產量一直供不應求。銅產品不但打響了正威的名聲,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銅材一直依賴進口的狀態。

(4)“五差賺錢法”

銅業生意有個特點,就是現金流非常好,但利潤微薄,為此,王文銀曾總結出了一套“五差賺錢法”。所謂“五差”,就是指時間差、利率差、匯率差、積差和價差。

比如,銅價在國際上有個特點,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今天倫敦銅價大跌,明天上海銅價也會跟著跌,而這個時間差就可以把握。好比每個大洋的海面都不可能是平的,這樣的不平就可用來賺出利潤。”

還有一種辦法,是做大規模以此向供應商壓價。以銅線杆製造為例,正威的產能在全球已超過10%的份額,這樣的規模給了王文銀與供應商討價還價的籌碼,“以200萬噸採購額為例,僅壓低1%的價格,就有超過10億元的利潤。”

此外,相較於國內其他同行,正威完善的銅貿易體系也成了它能夠獲得相對較高盈利的重要原因。

危機中逆勢抄底、逆向打造全產業鏈、追求極致的產品邏輯以及獨特的五差賺錢法,就是王文銀能夠打造出如此龐大的銅帝國的獨到之處。

對於這個銅帝國的未來,王文銀曾說,他希望能佔到世界份額的12%,這樣,就能扭轉中國銅商在世界上缺少話語權的局面。

多元產業鏈佈局

創業以來,王文銀和他的企業經歷了五次的“基因突變”:從打工的基因轉變為貿易的基因,從貿易的基因轉變為製造的基因,從製造的基因轉變為科技的基因,從科技的基因轉變為互聯網的基因,由此,也成就了五個全新的正威。

在銅業的佈局逐步完善、成熟後,不甘於已有產業版圖的王文銀,開始尋找新的發展領域。“從製造的基因轉變為科技的基因”,指的就是正威從2011年開始進軍半導體和高新材料等產業鏈。

這些產業雖然變現能力不快,但卻滿足了王文銀“十年打造技術帝國”的夢想。同時它們都是國家政策扶持的產業,還有著非常廣泛的市場需求。

然而當前,中國在這兩個產業的發展都面臨著同樣問題:缺乏高端核心技術,依賴進口,受制於美日等。打破科技天花板、取代進口,實現“實業報國”,解決國家級行業層面的迫切需求,是王文銀進軍這些領域的目標。

現如今,正威在這兩個產業鏈方面的建設都已初具規模。2015年底的時候,正威還開啟了致力於海外市場的智能手機項目佈局,與其他產業鏈一起,成為了正威銅業生意的戰略補充和營利補給。

除了“從製造轉變為科技”,正威的最後一個突變,是“從科技轉變為互聯網”。在王文銀看來,“如果說銅業代表過去、高新科技產業代表現在,互聯網大數據則代表著正威的未來。”

2015年開始,正威先後成立了貴州國際商品交易中心、河南金屬交易中心和湖南國際礦產資源交易中心,圍繞地方名優特農產品、銀、錫、銅等有色金屬及礦產資源開展線上線下交易。

基於大數據管理,這些平臺解決了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了實體企業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

“大數據將是一個萬億級的龐大市場。”王文銀如此說到。

王文銀曾說,企業小的時候要“多種地瓜,少種人參”,或者只種地瓜;企業做十年,做得不錯的話,就要“邊種地瓜,邊種人參”,所以多年來王文銀在相當廣泛的領域展開了多元化佈局,除了銅業、科技,他還投資了文化等產業。

“我們吃著碗裡(銅業)的5000億,煮著鍋裡(科技)的300億,種著田裡(文化)的130個億,一定要把這個順序搞清楚。這是人生智慧的成長。”

大企業家王文銀

王文銀微胖、個頭不高,說起話來底氣十足。這位出身寒門的企業家曾解釋“正威”二字的含義:“我們希望做一家很正直的公司,能夠威名遠揚。”

帶領正威一路走到現在,王文銀是個心中有大格局、大韜略的人。他喜歡讀書、熱愛學習、重視文化,也把這些習慣植入到了集團當中。與他高調的做事風格看似矛盾的是,正威的企業文化信奉“隱忍”,“我們不要做那個‘出頭鳥’,我們的目標就是‘隱形冠軍’。”

王文銀表示:“正威的文化讓正威從一個原料加工的企業成為世界500強,所以一個企業能走多遠,最關鍵、最核心的還是你的文化基因有多深厚。當然文化基因包含隱忍的文化、創新的文化。”

王文銀認為,對於創新文化,第一個層級叫創新;第二個層級叫革命,自己革自己的命;第三個層級叫自殺,不換腦袋就換人;第四個層級叫溶解,要把自己整個人身心融化掉;第五個層級叫根深涅槃,因為做企業就是一個迭代英雄的類似過程。

“20多年前,愛立信世界第一,15年前摩托羅拉世界第一;10年前諾基亞世界第一;5年前三星世界第一;現在蘋果世界第一。現在華為要超越蘋果,所以做企業就跟練武術一樣,一日不練功天知地知;兩日不練功自己知道;三日不練功外行都知道。所以做企業本質上是人才迭代與思想迭代、產品迭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須保持絕對的警覺性,要有顯微鏡的二維境界,也要有望遠鏡高瞻遠矚的境界,這樣才可以跨越一次又一次的危機。”王文銀說道。

這是正威的生存法則,也是它成功的基礎。或許就是這種“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的態度,令王文銀成了外界眼中“最神秘中國富豪”之一。

和宗慶後、任正非一樣,王文銀的公司至今沒有上市,對此他表示,一方面因為正威作風低調,另一方面則是集團對現金流有著極強的自信。

但隨著多元業務的不斷髮展,最近王文銀也開始透露:有了上市計劃,“預計會在A股和港股分別併購一家公司,向其注入優質資產。”

對於未來,王文銀的目標是實現萬億營收目標,進入世界50強,在全球擁有定價權。這意味著在5000億的基礎上,他仍夢想著再造兩個正威。

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不敢冒險

曾有記者採訪完王文銀後得出結論:“今天我們不是在跟一個天才對話,就是在跟一個瘋子對話。”

王文銀也評價自己:“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不敢冒險。每一個成功的人其實都是一個‘瘋子’,非常之人,方能行非常之事,建非常之功。”王文銀所謂的瘋狂,只是目光放得更長遠,勇於做出不被人理解的決策。

從前勇於下海的,不少人都混得不錯,貪戀鐵飯碗留下來的,不少人只是熬著等退休。如果一個人安於現狀,不敢去冒險,那麼這輩子可能就平平凡凡度過了。其實,你所追求的穩定,不過是一種心理安慰,沒有什麼能夠一輩子不變。

前年唐山高速取消收費站,面臨下崗的收費大姐的一番言論讓人唏噓,她說:“我今年36歲了,除了收費啥都不會!”這能怪誰?36歲了,整天忙著收費,不想著如何提高自己,結果和這個時代脫節。

一旦世界變了,自己也就不知所措了。正因為如此,像王文銀這種人,他的膽識才讓我們佩服。能辭去鐵飯碗;能舉債買設備,能上馬一個幾十億的項目...在他的眼裡,一旦認準了的事情,就一定要想辦法完成。即便有可能失敗,那也比光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要好。

想奮鬥,再舒服的工作也攔不住你;不想奮鬥,再不堪的工作,也會讓你在此沉淪。如果一個人,整天渾渾噩噩過日子,不敢半點冒險,只能用懶惰和無知麻醉自己,那是時候想辦法改變了。

人這一生,一定要多冒幾次險。因為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不敢冒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