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戰略”?什麼是“戰略思維”?

什麼是“戰略”?什麼是“戰略思維”?

一、什麼是“戰略”?

“戰略”是一個問題解決者,在對“問題所處的系統”進行分析、洞察以後,根據系統當時的情勢、問題的態勢,以及自身資源的狀況,對“如何解決問題”提出的最為適切、最為有效的“想法”。

通俗的說就是:用“上帝視角”看問題。

這種“想法”的最初形式是一種用概念表述的“原則”。

在明確了“原則”以後,會根據這個“原則”轉化成階段性的“方法”。

在進一步明確了各個階段性的“方法”以後,再根據解決問題的輕重、先後,就能形成總體性的“執行計劃”,而這個“執行計劃”還包含著在執行過程中的計劃控制、調整。

所以,“想法”、“原則”、“方法”、“執行計劃”是一個“戰略”在解決問題的各個過程中的不同表現。

但是,不管“戰略”在各個階段表現出什麼樣的形式,核心永遠都只有一個:

把握問題,並適切、有效地解決問題

二、什麼是“戰略思維”?

“戰略思維”其實,包含了“發現、制定戰略的思維”以及“運用戰略的思維”兩部分

第一個部分:“發現、制定戰略的思維”

“發現、制定戰略的思維”又稱為“策略性思維”,這是一種比較高端的思維模式,所以,真的學會了熟練運用“策略性思維”,你在職場中,想成為一個普通員工都很難。要能熟練運用“策略性思維”需要有多種思考能力的配合。

1,需要“策略性思維”的運用者,擁有“系統”思考的能力,能夠站在系統的高度,去發現問題,認識問題。

沒有這個系統看問題的高度,在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很容易陷入某一個小局部,或者帶著某一情緒去看待問題。

在職場的實踐中,有些問題在小局部中算個問題,甚至是個大問題,但是,放到整個大的系統以後,就不能算個問題。

2,需要“策略性思維”的運用者,擁有“關係”思考的能力。單純只有“系統”思考能力還不夠,因為,那樣容易把“系統”看成是“靜態”的,任何一個“系統”都是動態的,在“系統”中的各種因素之間的“關聯”性都是動態的,會發生變化的。

因此,這就需要“策略性思維”的運用者擁有“關係”思考的能力。

3,需要“策略性思維”的運用者,擁有“批判”思考的能力。因為“策略性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需要排除思維者本身的非理性因素,而排除思維者本身的非理性因素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思維者在思維中運用“批判”思考。

4、需要“策略性思維”的運用者,擁有“洞察”思考的能力。“策略性思維”最終結果的質量、高度,都是由思維者的“洞察”思考能力決定的,洞察力強的思維者,TA所發現的“戰略”往往特別具有精準、創新、巧妙的特點。

5、需要“策略性思維”的運用者,擁有“概念”思考的能力。“戰略”在思維者意識中產生的時候,只是一個“想法”,如何把這個“想法”傳遞給別人,讓別人也能理解、領會,並最終形成可執行的方法、計劃,這就需要思維者擁有“概念”思考的能力去精準表達。

把自己的“想法”用“概念”表達出來,讓人一聽就懂,就能心領神會,這樣,“戰略”才有了在一個組織內執行的可能。

第二個部分:“運用戰略的思維”

“戰略”的發現與制定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戰略”的運用。

很多好的“戰略”在執行中大打折扣,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執行者在執行的過程中,沒有“運用戰略的思維”。

遇到具體問題的時候,忘了“戰略”的原則性與指導性,忘了從系統、關係的高度、深度去認識問題,結果,在執行的過程中,偏離了“戰略”。

這種問題,在職場中是經常出現的問題,不少“制定戰略”的高手,本身也會犯這種錯誤。

嚴格地說,“戰略性思維”不是一個階段性的工作,而是在工作過程中,時刻需要保持的一種思維常態。

即使到了計劃執行的時候,也要時刻保持對“戰略”的敏感與覺察,“戰略”所針對問題的特定條件如果沒有發生變化,就必須堅定地堅持“戰略”。

在現實中,有些問題也確實是比較突出的問題,但是,在“戰略”指導下,就有了輕重的選擇標準,該擱置的就必須擱置,保證“計劃”達成“戰略”目標。

後續文章:如何進行“戰略思考”,請關注:心智玩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