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睡衣文化”正在消失

上海的“睡衣文化”正在消失

離開弄堂,住進“1.0版本”小公房,再搬進煤衛獨用的升級版公房或商品房,這是近半個世紀裡,許多上海人的生活軌跡線。

隨著上海人居住環境顛覆性的變化,曾經風靡一個時代的睡衣文化也就大幕落下了。

如果說在七八十年代,身穿睡衣還有那麼一點時髦的味道,到了90年代,“穿睡衣上街”的現象就開始被貼上“不文明”標籤了。

1993年,新民晚報上出現了一篇“睡衣、睡裙莫上街”的文章,一場關於“穿睡衣上街”的漫長討論拉開序幕。

上海的“睡衣文化”正在消失

■穿睡衣上街被認為是”不恰當穿戴“,刊登在1993年的《新民晚報》上。

為什麼九十年代會開始出現這樣的批評聲音,在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看來,這和觀念的變化有關。

“過去大家司空見慣了。但隨著城市不斷更新,大家對‘得體’的理解發生了變化,就會有人將這種現象列進‘負面清單’了。”

到了新千年,穿睡衣上街變得越來越刺眼。

2000年,《新聞晨報》報道,浦東的七號橋小學搞了一次“我幫家長改陋習”的親子活動。

700多位學生投票選出的家長陋習中,“穿睡衣上街”這一項成功擠進前三。

報道中這樣寫道:“小朋友說,如果放學時,看到自己的家長穿著睡衣褲、帶著髮捲站在校門口,總感到很難為情。”

到了世博會前夕,“穿睡衣上街”更是持續被推到話題熱榜。

2005到2010年期間,短短几年裡,各大報紙上和“穿睡衣上街”這個話題有關的報道,遠超過一百篇。

上海的“睡衣文化”正在消失

■2009年11月,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來滬,被問及對”穿睡衣外出“怎麼看。

在浦東世博園區周邊的一些社區,志願者們乾脆組成“著裝勸導隊”,舉著“睡衣睡褲不出門,做個世博文明人”的標語牌,見到穿著睡衣的人,便攔在小區門口,勸導他們回家換衣服。

“當時有個新聞我印象很深,有個志願者阿姨在小區門口舉牌子,勸說穿睡衣的人回家換衣服。滑稽的是,舉牌子的人自己就穿著一身睡衣。”馬尚龍說。

當時話題有多火呢?境外媒體也來湊熱鬧。

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的相關文章中,作者們爭相為上海的睡衣文化“打call”。

在他們看來,“睡衣是上海街頭文化的一種標誌”,甚至認為是“當地最為獨特的風俗之一”。

不光是公開的報道,2008年,美國攝影師賈斯汀·瓜裡利亞(Justin Guariglia)還出版過一本名為《行星上海》(Planet Shanghai)的攝影集。

圖片的主角就是上海街頭身穿睡衣的市民。

攝影集的封面是一位身穿大紅睡衣、戴綠瑪瑙戒指的中年爺叔,趿著夾腳拖,富態地嵌在一張路邊的舊辦公椅裡。

上海的“睡衣文化”正在消失

■攝影集《行星上海》封面

賈斯汀接受採訪時說:“每一個西方人都對‘睡衣時尚’充滿了欣賞甚至嫉妒,我們也向往能像上海人一樣,穿著睡衣度過一天。”

這場熱鬧的辯論多少帶來了變化。

世博會剛結束,新民晚報在一篇名為《上海世博會改變了什麼?》的文章裡面專門提到,“睡衣族”上街的現象明顯減少了。

據2010年老盧灣區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居民認為,迎世博8年改善最明顯的陋習中,“穿睡衣上街”排名第二。

不過在馬尚龍看來,“文明迎世博”只是減少睡衣現象的一部分原因。真正促使睡衣現象消失的,是居住環境顛覆性的變化。

“舊房子大片地被拆掉,石庫門和兩萬戶都在消失。”

上海的“睡衣文化”正在消失

■上海人的睡衣文化,是在弄堂生活的滋養下發展出來的。

離開弄堂,住進“1.0版本”小公房,再搬進煤衛獨用的升級版公房或商品房,這是近半個世紀裡,許多上海人的生活軌跡線。

今年64歲的劉錦雲(化名)也依循著這條軌跡。

“六七十年代我們住在虹口的石庫門弄堂裡,水斗爐子都是公用的。”

“出來裝盆水還要換件衣裳,肯定不現實,那時候大家都穿自己縫製的睡衣在弄堂裡活動。”

“八十年代我們搬到平涼路的公房裡,一條走廊七間房,有七戶人家。”

“頭兩年煤氣還沒有接進來,大家就在走廊上擺只小爐子燒飯,一道說說笑笑,穿睡衣去串門,也蠻自然的。”

“1998年,我們住進了浦東獨門獨戶的新公房。剛搬家的那幾年,小孩還在上學,每天的生活跟打仗一樣,經常穿著睡衣一路小跑買小菜醬油。”

“後來小孩大了,我們也退休了,每天篤悠悠爬起來,加上鄰居不再串門了,沒必要穿睡衣。”

“小區出門走十分鐘就是陸家嘴,那麼體面的地方,穿個睡衣在摩登大樓下晃,難看伐?”

上海的“睡衣文化”正在消失

■2005年7月27日,沃爾瑪在上海的首家商場開業,前去購物的市民中不乏穿著睡衣的。/張海峰 張春海 攝

隨著劉錦雲這一代人開始拋棄穿睡衣出門的習慣,曾經風靡一個時代的睡衣文化也就大幕落下了。

我們發現,最近幾年,公共媒體上和這個話題有關的文章寥寥無幾。

視線回到2010年5月,正是“穿睡衣上街”爭論最為激烈的時期。當時《紐約時報》上刊登了名為《上海的睡衣遊戲結束》的文章。

作者寫道:“上海黃浦江畔的歷史建築還會在那兒屹立很長時間,88層高的金茂大廈亦是如此。”

“不過隨著人人都搬進寬敞的現代化公寓樓,街頭睡衣的景象可能會逐漸消失。”

“到那時,一些時裝設計師也許會讓模特穿著睡衣上T型臺——而臺下的觀眾也會大聲鼓掌叫好。”

九年過去了,這位作者的猜測,正在成為今天的現實。

上海的“睡衣文化”正在消失

- END -

寫稿子:李欣欣/ 畫圖畫:二 黑/

編稿子:韓小妮/ 拍照片:楊 眉 李欣欣/

拿摩溫:陳不好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