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的2張專輯 到底給華語樂壇帶來了什麼?


鹿晗的2張專輯 到底給華語樂壇帶來了什麼?


怎麼也想不到,今天去買麵包的時候居然聽到了鹿晗的《如果》,這首Contemporary R&B與Future Bass結合的歌,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華語流行曲風,簡單地說就是沒有那麼的“順耳”。能被一家大眾消費的麵包房選作背景音樂,實在是讓人有些意外。

《如果》發行於2017年的2月份,整整兩年過去,終於被大眾所接受,不僅證明了鹿晗音樂的前瞻性,也在暗示著另外一件事情——沉寂已久的華語樂壇,正在發生著很有意思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是唱歌的人曲風迭代,聽歌的人也開始多元豐富,很多曾經小眾的曲風,開始被大眾接受。

這種變化無疑是很多華語音樂人所期待的。如果說鹿晗憑一己之力做到了這一點確實有些謬讚,但是作為“頂級流量”的偶像歌手,鹿晗前兩張專輯並沒有打“安全牌”——走前輩歌手的情歌老路,而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把當今世界歌壇最前沿的曲風帶到國內,通過自己的粉絲再推廣到更廣泛的大眾,一步一步讓大眾接受,鹿晗的“示範效用”確實值得記上一筆。


鹿晗的2張專輯 到底給華語樂壇帶來了什麼?


從開始就和大眾“背道而馳”

從2015年發行個人首張專輯開始,鹿晗的音樂定位就很清晰:年輕、新鮮、前衛、先鋒、潮流、多元化。和大眾審美“背道而馳”,他努力把國際潮流音樂“嫁接”進東方流行樂,樂評人們把他稱作國際潮流音樂的國內樣本。

第一張專輯《Reloaded》,鹿晗完全拋棄國內主流的抒情風,也放棄了最有經驗的舞曲,選擇讓trap成為了這張專輯最重要的成色,他的“離經叛道”,從這時就顯露無疑。Trap music興起於90年代的美國南部,近幾年在歐美大熱。但在鹿晗之前,它在國內仍處於啟蒙階段,鮮少有人嘗試。

鹿晗充當了先鋒角色,首度在專輯裡嘗試把trap帶入國內市場,向大眾普及國際化潮流。《冒險時間》這首歌,就是典型的trap,簡單的音節高度重複支撐整首歌曲,快節奏的beat,鹿晗在其中略顯“dirty”的唱法,完全顛覆了國內以抒情為主的音樂審美。除了trap,EDM、Jersey Club,R&B,鹿晗在專輯中也均有涉獵。有樂評人給這張專輯的評價是:“這是一張和鹿晗顏值一樣高得令人髮指的專輯”。


鹿晗的2張專輯 到底給華語樂壇帶來了什麼?


國際化的同時也在“接地氣兒”

經過了第一張專輯高舉高打“挑戰”大眾之後,第二張專輯,鹿晗和幕後團隊也做著“接地氣兒”的工作——頂級製作人們為鹿晗創作出接軌國際化的西式曲風,但鹿晗本人在歌詞上更側重於本土化,努力為聽眾消除“異域感”,試圖把自己的節制內斂氣息融入西方審美之中,達到個人審美體系普及化的作用。

這張名為《XXVII》的專輯,電子音樂是大框架。電音發源於歐洲,在歐美已經日趨成熟。國內的電子音樂,近幾年也開始慢慢發展起來,但由於平臺等各方面受阻,電音仍舊是個小眾的音樂派系。鹿晗在這張專輯又充當起推廣電音的先鋒角色,也依舊在努力完成中西審美的融合。

樂壇迭代已在眼前

作為千禧一代,鹿晗生長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他代表的是追求自我審美的年輕一代。從鹿晗身上,你可以獲得當下年輕人流行趣味的印證。他們絕不再是苦情歌派,而是熱衷於trap、EDM、future bass、電子音樂的一代人。如何用音樂和年輕人交流,鹿晗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從鹿晗的音樂作品來看,他一直在找華語和國際流行音樂的融合點,在形成了自己的個人審美體系後,就致力於把這套審美體系推廣給更廣泛的大眾。現在看來,他已經取得初步勝利。但在開始之前,鹿晗其實並不知道這種顛覆性的嘗試效果如何,甚至到今天,他的音樂風格也不是被大眾全盤接受的。但華語樂壇如果想要打破當下局面,少不了這樣有擔當的年輕人的審美引導,引領迭代。

最近也聽聞一些消息,鹿晗的第三張專輯已經在路上,這一次的鹿晗又會給華語樂壇帶來什麼,真的很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