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雲》“晃吐觀眾”,文藝片都患有“易差評”體質?

《风雨云》“晃吐观众”,文艺片都患有“易差评”体质?

《风雨云》“晃吐观众”,文艺片都患有“易差评”体质?

期待中的逆襲並沒有如約而至,反而是“晃吐觀眾”迅速拉低了電影的評分。

“不及格”。

沒想到,上映第一天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以下簡稱《風雨雲》)反倒是迎來了這樣的評價。而“不及格”的根源主要來自於電影手持鏡頭引發的晃動。因為過於暈眩的鏡頭,導致不少影迷紛紛認為電影“不及格”。

這部電影在正式上映前,豆瓣評分一度超過了8.3分,但上映次日已經掉到了7.9分。貓眼開畫評分為7.4分,如今也已經滑落至7.1分。如今的口碑和過於激烈的競爭環境,《風雨雲》想要逆襲的難度大大增加。

而在“差評”當中,認為電影全程晃動導致想吐成為了被吐槽的重點。但吐槽歸吐槽,由此卻引發了“電影是爛片”、“不好看,浪費時間浪費錢”、“第一次看電影看吐,中間出去吐了近一個小時”的攻擊。

對於文藝片而言,口碑是生命線。但如此“意外”的差評,對於《風雨雲》來說更像是一次劫難。除了“晃吐觀眾”的《風雨雲》,因為鏡頭、三觀、營銷屢屢被差評的文藝片似乎天生有著“易差評”體質。

“業餘”鏡頭

不知道對於婁燁來說,手持鏡頭所引發的“差評”是否前期會有預料。但因此引發的差評,可能永遠都難以預料。

文藝片和商業類型片的區別,往往在於“手法”上。其中大量的手持鏡頭和固定長鏡頭,是易於普通商業類型片最大的視覺區分。但對於絕大多數走入影院的觀眾而言,電影只有好看和難看的區分。

《风雨云》“晃吐观众”,文艺片都患有“易差评”体质?

手持鏡頭在《風雨雲》當中,往往承載著敘事和人物的作用。導演希望通過這樣的鏡頭設計,讓觀眾能夠有更強烈的沉浸感,引發精神上的共鳴。但對於較少觀看同類影片的觀眾而言,因此可能引發的更多是生理不適。因此,差評往往如期而至。

事實上,文藝片的差評遠不止如此。前不久上映的《地久天長》時長將近3小時,而且運用了大量的固定長鏡頭。雖然電影的史詩性敘事必然會導致電影時長的增加,但在不少影迷看來,這樣的鏡頭有著極大的壓縮空間,完全可以壓縮在兩個小時之內。

而去年年末上映的《地球最後的夜晚》採用的是2D+3D的制式,其中3D部分為長達1小時的長鏡頭。但由於電影營銷上的“錯位”導致大量抖音青年“誤入”影院,電影的差評也迅速湧現。

此前《路過未來》中,男女主有大量使用微信聊天的“廢棄鏡頭”,然而這些鏡頭卻被不少影迷所責難,認為“浪費時間”。

《风雨云》“晃吐观众”,文艺片都患有“易差评”体质?

文藝片往往在商業元素上就比較匱乏,那麼“極佳的觀影體驗”就成為了逆襲的最大法寶。但因為其非商業片的拍攝手法,往往會遭致觀眾差評。尤其是對於關注度較高的文藝片來說,“口碑”是極為重要的生命線。因為拍攝手法的問題,導致電影出現大量差評,這本身也是極大的損失。

三觀和“故土”

不過相比鏡頭上的“責難”,主題上的“反抗”是最普遍的差評來源。

《風雨雲》雖然在主題上沒有被影迷所指責,但和婁燁同一行列的第六代導演,往往是伴隨著“指責”成長的一代人。關注現實生活的“真實”,伴隨著的就是對於社會黑暗的挖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賈樟柯。賈樟柯第一部引發廣泛關注的《小武》就是一部“被差評”的電影。

《风雨云》“晃吐观众”,文艺片都患有“易差评”体质?

被電影局“約茶”的賈樟柯,發現發現桌子上有份臺灣《大成報》,報上有關於《小武》的報道。報道的旁邊批註有一行小字,“請局領導關注此事,不能讓這樣的電影,影響我國正常的對外文化交流”。

此後,賈樟柯以“故鄉三部曲”在世界影壇站穩腳跟。但因此引發的爭議也達到了頂峰,“你不拍煤礦會死嗎?”的差評聲音也就此出現。對於本身審查趨嚴的內地電影市場,這為電影造成了極大的輿論壓力。

2014年,李睿珺拍攝的《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放映,然而一位少數民族影迷看完電影,直接站起來讓李睿珺“別上映了”,並對其進行人身威脅,甚至不惜以家庭相恐嚇。

而原因就在於電影涉及少數民族。在極端影迷看來,李睿珺作為一個“外來者” 憑什麼去教他們的孩子說他們自己的語言,教他們去騎駱駝,騎馬?

此後,李睿珺執導的《路過未來》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在首映過後的新聞發佈會上,一位中國記者認為李睿珺的電影能夠入圍,是靠“賣慘”。而“賣慘”的根源可能就是電影對於“深漂”群體的表現,對於底層小人物的關注。

《风雨云》“晃吐观众”,文艺片都患有“易差评”体质?

對於社會真實的展現和對小人物的關注,往往會引發很多影迷不滿。在國際電影節上頻繁亮相的第六代導演,每一個幾乎都經歷過國內輿論的“洗劫”。

此前幾年,文藝片缺觀眾,“我進影院來難道是要上課嗎?”成為了部分影迷的呼聲。因此,對導演“三觀”產生質疑。

春節檔之前,一支《啥是佩奇》的宣傳片大爆。但隨之而來的是部分網友認為,導演對農村臉譜化,城市精英主義對農民刻板印象的展現,認為其“三觀”不正。

這些指責,無論是對於口碑發散還是對審查,都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儘管這兩年影迷觀影水準提升,但關於這樣的指責依然存在。

被極度“敏感”的營銷

就在《風雨雲》首映前四天,電影突然“疑似撤檔”引發了極大的關注。

在傳出撤檔風波的當晚,輿論開始發酵。不少網友自發力挺,為婁燁“叫屈”。次日,事件發生反轉,片方確認電影會按時上映。但是因為較短時間內較大幅度的反轉,引發了電影“炒作”的差評。

《风雨云》“晃吐观众”,文艺片都患有“易差评”体质?

此前,《芳華》退出國慶檔,隨之而來的也是電影迫於預售票房過低的壓力主動撤檔,讓電影承受了極大的壓力。

由於撤檔原因往往是“技術原因”的含混概念,所以在被迫無奈和炒作營銷之間,極容易被誤解。

此前,王小帥的“自殺營銷”也引發了極大的爭議。王小帥朋友圈的文案的確不妥,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王小帥在抖音平臺上“遞韭添腸”的借梗營銷也被廣泛指責,伴隨著朋友圈文案引發的爭議,關於王景春“借靠”王源流浪等營銷文案都被拿出來大加指責。

《风雨云》“晃吐观众”,文艺片都患有“易差评”体质?

因此,電影的口碑風向也發生了偏移,在市場中也迅速掉隊。觀眾對於文藝片的“敏感”程度,遠遠高於商業片。

前期邀請流量明星參演,則被質疑“圈錢”;後期營銷動作過大,則被質疑“營銷過度”。但文藝片本身的市場環境,則是極其艱難的存在。本身缺乏足夠的市場因素,也沒有足夠的宣發預算,只能通過“破圈”的營銷和口碑儘可能擴散。

其中的確有些方式不妥當,但絕大多數方式只是做了商業片營銷的“同步”努力。但觀眾對於文藝片的印象,往往是不需要“票房回本”,對其營銷極其敏感。而因為引發的“災難營銷”和觀眾極度“敏感”的差評,隨時都會扼殺一部文藝片的“市場生命”。

不得不說,如今市場對於文藝片的寬容度大大增強。但這似乎更多是限於“題材”、“類型”的容忍,對於拍攝手法、主題呈現甚至營銷宣傳上似乎依然極其“敏感”。

娛樂性,往往是觀眾進入影院的第一需求,而文藝片所引發的不必要“差評”絕大多數也來自於此。但學會正確的“看待電影”,允許“電影是電影”,依然是電影市場需要提升的觀影素質。

「商務合作:微信feifeisisi」

「應聘電影記者,聯繫微信phb19941011

《风雨云》“晃吐观众”,文艺片都患有“易差评”体质?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新媒體矩陣: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百度百家企鵝媒體|UC平臺|搜狐新聞|新浪微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