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11月23日,从塞维利亚乘坐高铁到达科尔多瓦。

到达酒店办好入住后,步行来到大清真寺,也就是科尔多瓦大教堂。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和塞维利亚大教堂一样这里也有一个橘园,庭院里金黄的柑橘挂满枝头,不同的是这里的橘园是开放的,更加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

穿过庭院进入大厅,数不清的马蹄形拱门层层叠叠在眼前展开,据说有850座之多,瞬间被美醉。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伊斯兰教和天主教文化的冲突与共存就这样直白地展现在眼前。

不禁让人产生疑问:

这里到底是清真寺?

还是大教堂?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这样的情景大概也只有在科尔多瓦才能看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和天主教大教堂如此鲜明地对比,又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生动滴展现了伊比利亚半岛先是500年罗马帝国统治,接着又被阿拉伯摩尔人征服长达800年统治,后又经漫长的光复运动,重新回到基督徒手中的历史。

这里既是清真寺,也是大教堂。这里就是科尔多瓦。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最初,原址上是一座小的西哥特式教堂。摩尔人于公元711年征服西班牙之后,科尔多瓦成为阿拉伯人的首都,教堂被分成两半。这种伊斯兰教--基督教共生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784年,直到阿卜杜拉赫曼一世将基督教部分买下。原有结构被拆除,并在原址上建立了现在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在复国运动中,科尔多瓦于1236年重新成为基督教统治地区,大清真寺随即被改建成罗马式天主教堂,16世纪又进一步加建了文艺复兴式的大教堂和中殿。

阿拉伯人统治时期清真寺经历过数次的改建终于达到了如今的规模。在安达卢西亚的伊斯兰世界里,科尔多瓦大清真寺三百年里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在首都科尔多瓦,大清真寺被视为城市的心脏和中心。穆罕默德·伊克巴勒这样描述列柱大厅:“数不清的柱子,就像是叙利亚绿洲里层叠的森林”。对安达卢西亚人来说,大清真寺的美令一切语言失色。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我们要感谢卡洛斯五世国王,让我们能看到今天的景象。16世纪初,阿隆索·曼里克主教代表卡洛斯五世国王全权主持清真寺的改建工程。正殿中的石柱和拱门近三分之一被毁,从中建起了一座文艺复兴式的大教堂,包括主座堂、王家小礼拜堂、唱诗班等几部分。唱诗班的椅子全是带有华贵的巴洛克雕饰的精湛工艺品,两个讲道台是用桃花心木、大理石、碧玉等镶嵌制成。但因对原有的珍贵建筑的破坏过多而引起了卡洛斯五世国王的不满,他对改建者们惊呼道:“你们为建起一些在我国到处都能见到的东西而破坏了再也无法找回的东西”。正因为卡洛斯国王及时制止,这座伊斯兰教的大清真寺才得以保持至今,并因此而成为一座使伊斯兰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并存的特殊建筑物,成为西班牙最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其实在伊比利亚半岛,很长一段时间穆斯林和基督徒既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共存,才造就了西班牙文化的多姿多彩。并非全是你死我活,非黑即白。反倒是在二十世纪西班牙内战时期,左右两翼从长期的对立内讧,逐步发展成愈演愈烈的武装斗争。兄弟、夫妻、父子、好友,即刻反目成仇、势不两立,那是真正的血雨腥风。如同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所写,战败的一方不论生死,都被从高高的新桥上扔下黑洞洞的悬崖。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在我国儒释道同处一堂的多了,老徐想说,这两件事,真的不一样。倒是在海明威小说中描写的西班牙内战时期内讧中兄弟、夫妻、父子、好友,即刻反目成仇、势不两立,血雨腥风的情形,让人回想起公园一九六六之后的我国,很多情形是那样的相似。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我想我们同样应该感谢摩尔人对于之前文明的宽容,否则,今天也不可能在科尔多瓦老城还能够随处可见古罗马建筑。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清真寺南面就是罗马桥,桥头走过的嬷嬷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夕阳下,走过罗马桥,登上卡拉奥拉塔回望清真寺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科尔多瓦:清真寺?还是大教堂?

如今看到这样的美景不禁令人赞叹,眼前是古老的罗马桥,远处是摩尔人的清真寺和天主教大教堂的完美结合,正是伊比利亚半岛历史的鲜明写照,无论是罗马帝国500年统治,还是阿拉伯摩尔人长达800年统治,以及经漫长的光复运动,重新回到基督徒手中,都是西班牙不可分割的历史。


关注徐老游 跟着老徐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