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當我們已經生了白髮,

兒女也已經長大離家時,

您思考過如何度過自己的晚年嗎?

在城市裡生活的久了,

有的人會格外夢想親近自然,

總想過上清靜無為、

田園牧歌似的隱居生活。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部感人的記錄電影《人間果實》,它講述了日本一對90歲高齡的老夫婦,退休後定居在自己設計的林間小屋,每日在自家庭院鋤地拔草、做手工,認真守護小木屋和一方菜園,度過幸福四季的故事。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人生果實》紀錄電影開拍時,男主角津端修一先生90歲,女主角津端英子女士87歲。這部電影從春天拍到春天,經歷四季流轉,沒有波瀾起伏的劇情,有的只是春耕秋收、自給自足的平淡日子,以及對大自然的敬畏。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現代陶淵明,積存時間的生活


36年前,因為妻子英子有田園生活的願望,當退休時,丈夫修一就毅然放棄城市生活,帶妻子來到名古屋市郊的一片空地,親手種下一百八十棵雜樹,並設計修建起一棟小木屋,過上了恬靜的田園生活。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為了建造這棟原木小屋,修一先生花盡退休金,從柱子、橫樑、牆面到門框都是他親手設計的。

房屋有三十二張榻榻米大,天花板是挑高的,感覺很開闊,讓人感到輕鬆自在。夏天時,他們會把吊床綁在這根樑柱上,讓女兒或孫女舒舒服服地睡午覺。打開窗戶,就會有隨著四季變換的樹林景色進入眼簾。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木屋前面是公園,陽光透進來的程度會隨著季節變化,人對景色的感覺也就跟著改變。冬天,樹林的葉子掉落,陽光會更深入屋裡,所以傍晚以前都很暖和。夏天,茂密的葉子擋住陽光,屋裡就可以保持清涼。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在津端修一背後一直默默支持他的妻子英子,也與丈夫有相同的生活理念,他們不隨便購買傢俱,花了35年的歲月才慢慢收集齊餐具櫥、五斗櫃、衣櫥等每一件傢俱,而且這些傢俱都是要留傳給下一代,甚至下下一代的。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生活中有超過一百年曆史的東西在身邊,真是件好事。”在傢俱中所積存凝聚的光陰,是一個家族可以世世代代流傳的回憶與寶貝。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春種秋收,自給自足

日本人退休以後都在幹什麼?沒有人去打麻將,甚至很少有人回家養孫子,大多數人是去參加勞動。日本一項調查稱,有68%的人在退休之後,重新參加勞動。這一種勞動包括從事新的工作,和回家參加農業勞動。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我們在日本的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日本老年人的身影。開出租車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日本老年人的出租車可以開到75歲,私人出租車更可以開到80歲。餐廳裡端盤子的,有許多老媽媽。保潔員,基本上都是老人。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老夫妻倆堅持自給自足的生活,一起侍弄園子,照顧蔬果。兩百坪的菜地分割成21塊,甚至畫了設計圖,每塊種著不同的食材,周圍種滿果樹。圓白菜、茄子、黃瓜、草莓、櫻桃、梅子、柿子、無花果、小酸橘……每天拔草除蟲,澆水施肥。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細心的他甚至動手做出木工標示牌,這樣,春夏秋冬該種什麼,就更有次序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英子負責培土,她將沙子、泥土、雞糞、堆肥攪拌在一起,老太太打趣地說:培土的配方因人而異,這和做菜是一個道理,不過做菜可以事先嚐味道,培土只能等種出來才知道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一年四季,他們的菜園能收穫70多種蔬菜,50多種水果,最讓老倆口得意的是他們從來不用化學肥料,落葉和蔬果渣就足夠給土壤供給優質營養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除了一日三餐,導演在相處的日子裡陸續拍到櫻桃酸奶,草莓蛋糕,鬆餅,布丁,桃子蜜餞,御手洗糰子,真是令人垂涎啊。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如此豐饒甘美的有機食材配上英子的料理手藝更是讓許多朋友樂意造訪他們美麗的田園。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夏天,野薑、酸橙、青豌豆、決明子紛紛收穫,其中把野蒜用醋醃製起來,梅子在菜園中放上三天三夜曬乾,這時候晚上也需要有人看守,這一直就是修一先生的任務。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65年相敬如賓 他們的相處秘訣是這個


40多年的耕種生活,60多年的婚姻,不可能平靜無波。他們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秘訣之一就是:絕不勉強對方。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就算老爺爺不喜歡吃蔬菜,這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老奶奶也從不強迫他吃……每天早上,老奶奶會把蔬菜榨成汁。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秋天多配一點綠色蔬菜,春天多加一些胡蘿蔔和水果,三十多年來,每天清晨一杯蔬菜汁,為不愛吃蔬菜的老爺爺補充了足夠的營養和維生素。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無鹽飲食:日本老人長壽秘訣之一

有報道指出,日本的飲食結構,是導致日本人健康長壽的關鍵。日本人的飲食有這麼幾個基本原則。第一是少量多樣,講究7分飽;第二是蔬菜、海鮮、肉類的均衡搭配;第三,味道講究清淡,少油、少鹽。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自從修一先生幾年前生病住院,津端家的飲食生活就有了很大的改變。“因為腎臟出了問題。身體用那麼久,開始衰退了,所以三餐不能再跟以前一樣,必須控制鹽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修一先生出院之後,在醫生的建議下,英子下定決心,徹底踐行無鹽生活,比如儘量用食物本來的味道做出鮮美的菜餚,煲湯、做肉醬、醃梅乾等。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除此之外,也會設法增加無鹽飲食的樂趣,而且比以前更常改變餐桌上的擺飾。英子女士會替換桌巾、搭配大小不同、花紋不一的餐盤。連裝盤也比以前考究,讓人一看就食慾大增。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吃習慣清淡的味道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也就是感覺得到食材本身的美味。醫院的醫生也很驚訝,怎麼修一的身體情況變好了,通常能維持現狀就不錯了。”英子女士向來都是用自己做的料理來守護家人的健康。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英子做的“柚柿子”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80多歲的高齡,光是做好一日三餐已經不容易了,但是英子女士還是會花費數日、甚至數月做些小菜,同時還要兼顧老伴在營養和口味上的需要。在她精心照料下,修一先生漸漸恢復了體力,並在88歲高齡時完成了帆船巡遊的夢想。

做飯、用餐、收拾、再做飯……一連串的過程持續了六十年,才終於達到現今的程度。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英子女士是這麼說的:“剛開始真的什麼都不會。我母親四十九歲就過世了,所以剛結婚時,我是在婆婆的幫助下,做了許多的嘗試。所有事情都是照著自己的想法做的,每次修一都會稱讚說很不錯,讓我產生自信,而一直做到現在。”

操持家務時,只要用點巧思,實際去做做看,下一步應該如何就呼之欲出了。

「總而言之,不斷動手去做是很重要的。」


當時,90高齡的老爺爺還堅持寫日記,記下田裡種了哪些蔬菜,每天的菜色,吃了什麼水果,他還給日記配上插圖……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老爺爺說:認真記錄生活,把它們存起來,你會發現人生真的很美好

老爺爺和老奶奶的幸福生活,並不來自他們的農田、果樹和小院,而是來自於“享受當下”的生活狀態。

退休後歸隱田園?日本177歲老夫妻把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實現了!

2015年6月2日,90歲高齡的修一爺爺在鋤完草後的午休中,再也沒有醒過來。2018年6月25日,已90多歲高齡的英子奶奶也實現了心願。他們度過了平凡但美好的一生。

“風吹枯葉落,落葉生肥土,肥土豐香果。孜孜不倦,不緊不慢。”這句話貫穿影片始終,正是老夫妻倆樂觀、認真的生活態度的最好詮釋吧。退休不是終點,衰老也並不可怕,活得越久,越能體驗生活得美好,畢竟生活從來都需要認真對待,不是嗎?

本文圖片及部分文字資料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