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她,勤勞善良的福安親家婆……

突然想起她,勤劳善良的福安亲家婆……

福安新聞網(方守挺)祖籍福安的小姑丈解放初期就隻身來福鼎工作。小姑丈的母親我們家裡人都稱呼“福安親家婆”。

父親大學畢業後,在福安師範任音樂教師,我小時候和母親隨父親也住在福安賽岐。上世紀五十年代,即使是進口汽車,行駛起來也好像爬行的甲蟲。福鼎到福安賽岐只有一百多公里,卻沒有直達的班車,人們來往都一樣,都要在福安城關住一個夜晚。每個假期我們家人都要來回福鼎和賽岐之間,姑丈福安城關的家常常成了我們的中轉站。

福安親家公中年時就下肢癱瘓,他人高馬大,身體有相當的重量。個子不大還是纏著三寸金蓮的親家婆每天除了三餐要餵飯,還要為常年臥床腸蠕動不好的親家公灌腸洗腸。晴天,有時還要扶出房子曬太陽。她儘管很忙,家裡還是整理的井井有條、窗明几淨,樓梯都刷洗得一塵不染,可以當椅坐。每年寒假睡在親家婆閣樓上,蓋著她親手漿洗的雪白的被子,我都會一遍又一遍深深地吸著這種特有的味道——一股終生難忘的親切的芳香。

在福鼎我奶奶都用柴灶燒飯,母親在福安因為工作忙,沒時間照料廚房,常用一個個牙杯裝米泡水放鋁鍋裡燉,爐子放適量木炭任其燃燒到盡,飯也熟了。福安親家婆則把米泡透後撈起來用木製蒸籠蒸熟。相比起來蒸熟的飯比較乾爽,我更愛吃,尤其是紅米飯。算計著學校快放假了,我們一家又會經過福安城關,親家婆總會備一些紅米。

突然想起她,勤劳善良的福安亲家婆……

放寒假快過年了,親家婆總會炒些花生,熬糖稀澆製炒米,供我們帶給在福鼎的表弟表妹。福安的肉糕外表和福鼎的紅糖年糕有點相似,但,製作起來是不一樣的,工作量大。先要熬白米粥,再把飯粒壓碎,然後混合地瓜粉、紅糖,上面放幾塊肥豬肉蒸熟備用,熟後的肉糕切塊用油煎比直接吃更上口。我從小愛吃乾爽的東西,害怕福鼎年糕的粘牙餬口,喜歡親家婆親手製作的肉糕脆爽清甜。所以,每次寒假我都盼望親家婆給福鼎寄肉糕,因為每次都有我的一份。其他東西我會婉言謝絕,福安肉糕則照收不誤,帶回福鼎寒假慢慢享用。媽常唸叨著:“親家婆長期照顧親家公,裡裡外外一把手,這麼忙這麼累,心裡還想著福鼎的親人們!”

小姑丈福安老家是個大雜院,鄰居小孩子多。一天,一個小孩玩彈弓失誤,“子彈”射到家裡來,把煤油燈打破,煤油濺到蒸籠裡,一籠香噴噴的米飯就這麼作廢了。那男鄰居還算明理,抄起雞毛撣追趕要打那孩子。親家婆馬上出來阻攔“沒關係,孩子不是故意的,我再煮就好了”。由於親家婆和藹可親,良善待人,所以,鄰居大人小孩都很尊重她。

清晨,江濱散步遇到福安籍福鼎市公安局退休老幹部老陳。他說:“你小姑丈何等優秀的人才,才貌雙全,讀中學時就是同學中佼佼者。可惜太早離開人世,我們都想念他啊!”他的話語使我想起小姑丈,也想起他的母親福安親家婆。

夜晚,我聯想許多,感慨良深:中華民族有千千萬萬個福安親家婆似的家庭婦女,她們不是宋慶齡不是秋瑾,她們沒有什麼雄心壯志。但,她們恪守婦道、賢良淑德、日復日、年復年、為了自己家人過得好一些,無怨無悔做著簡單而又繁重的事。也正是這千千萬萬副柔弱的肩膀,組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撐起一個民族的半邊天,推動一個社會的發展。她們也沒有豪言壯語,也不知道怎麼言教,但,在生活和勞動中,不經意潛移默化地給自己的後代傳承了勤勞和善良。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