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英倫品牌欲借上海時裝週搶灘中國市場

英媒:英伦品牌欲借上海时装周抢滩中国市场

上海時裝週本週舉行。英媒指出,該時裝週正在成為進入中國這個利潤豐厚市場的重要通路,雖然它不在世界四大時裝週之列,但其重要性正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而增強。(圖片來源:中新社)

【歐洲時報陳馳編譯報道】2019年春夏時裝週在上海舉行。BBC報道稱,該時裝週正在成為進入中國這個利潤豐厚市場的重要通路,但想在這一市場當中進行運作依然存在難度。創立於2003年的上海時裝週不屬於四大時裝週之一,但其重要性正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而加強。

倫敦的時尚設計師羅克珊達·依林西奇(RoksandaIlicic)對BBC表示,她讚賞中國消費者的冒險精神,並稱他們的嘗試帶有“活潑、雕塑般且具女人味”的衣著品味,“中國市場真的和我DNA裡的那些部分產生了共鳴。”這是依林西奇第一次參加加入到眾多國際品牌的行列,參加上海時裝週。有觀察家認為,上海時裝週充滿了年輕天賦和商業潛能。

《女裝日報》的張天偉(音)說:“亞洲有一個正在冒起的市場,在上海時裝週花了不少錢。很多人會因此跳過東京時裝週,因為上海這裡的錢更多。”

BBC引述一份來自貝恩諮詢的報告顯示,價值2230億英鎊的全球奢侈品市場當中來自中國的支出佔1/3。2018年,中國奢侈品市場連續第二年20%的增長。

西方品牌一直在跟蹤中國不斷擴大的中產階級市場的潛力,尋找進入這個利潤豐厚、但受到保護市場的通路。其中,鎖定商業夥伴和買家是關鍵因素。

英國時尚協會(BFC)首席執行官卡洛琳·拉什表示,儘管公司可以單獨行動,但“慣例是尋找一位中國的夥伴進行合作。”協會希望和中國各地的獨立零售商取得聯繫,後者通過類似微信和微博這樣的社交平臺發展客戶,並通過這些渠道直接進行銷售。

她說:“我們也在尋找能夠幫助英國設計師開設零售店的夥伴,以及能夠幫助進行大量分銷的大型電商。”

無論是買手還是時尚寫手,行業人士表示中國消費者喜歡英國設計的“創意”。上海精品集合買手店The Balancing的首席執行官Yvonne Gan對BBC表示,最新一季產品中40%的投資都花費在英國品牌,中國品牌只佔5%,“本土設計不如英國設計師有創意,品質也無法與後者相提並論。”The Balancing銷售的英國品牌包括斯特拉·麥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維多利亞·貝克漢姆(Victoria Beckham)以及安雅·希德瑪芝(Anya Hindmarch)。

儘管如此,英國品牌所處在的仍然是一個擁擠的市場,希望取悅中國消費者,但並非所有都採取了正確的方式。此前,杜嘉班納(Dolce&Gabbana)就因為一次有攻擊性的廣告宣傳引發嚴重的反對浪潮,導致一些零售商將其產品下線。

同時,博柏利(Burberry)也因為最近中國新年廣告宣傳的偏差引發批評。也有其他一些英國品牌無法在中國取得認同。瑪莎(Marks&Spencer)在2017年退出中國,NewLook在去年退出,Topshop也和本地夥伴有摩擦。

中國裝飾品零售商派德集團高級銷售主管Irene Yu認為,中國消費者對於時尚非常精明。她說:“他們很成熟、見識廣,並對品質和新潮有要求。”

價格同樣也是問題之一。儘管財富在增長,高額進口稅讓很多西方奢侈品牌超出人們的承受範圍。張天偉說,英國設計師仍然處在稍高端的價位。儘管消費能力在不斷上升,中國消費者在設計師服裝上的消費意願沒有在鞋類和裝飾品上強烈。

與此同時,來自本地設計師的競爭威脅也在加劇。Irene Yu表示,越來越多中國設計師開始走上國際舞臺,為該領域帶來一股新鮮氣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