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華學子的自述:我只有百分之一的概率考上清華

努力就能上清華嗎?

曾經看過一幅對聯,對仗非常工整,讀起來振奮人心——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上闕舉了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大破秦軍的例子,下闕舉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得以復國的例子。兩個例子在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但我們要認清的一個問題就是——努力,不過是上清華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努力不一定有戲,不努力一定沒戲!

一位清華學子的自述:我只有百分之一的概率考上清華

一位網友的自白:

我來自農村,復讀一年,放棄很多,也最終考上清華

努力就能上清北麼?沒有人比我在復讀期間更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如果努力是上清北的充分條件的話,那一切就都變得開朗了,每個人只需要不折不扣地付出努力,結局都會是順利進入清北!然而,可惜的是,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努力都是上清北的必要非充分條件,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卻沒有考上清北的大有人在,而那些考上的人也沒有一個不是頭破血流!

更有甚者,當我們這些來自農村的拼了性命擠破頭皮的屌絲們進入清北時,覺得自己能在這裡釋放理想,大展宏圖時,你會發現總有那麼些人可以輕輕鬆鬆地拿到你想要的一切,你並非沒有他們努力,但你得承認人家起點比你高。人家可能就是智商高,可能就是從小才藝雙全,可能從小就學鋼琴古練舞蹈,而你從小跟著一幫孩子玩彈珠,吃辣條。

但是他並不是否定努力的意義,畢竟在目前的中國,一個底層階層想要做出根本性的改變,靠的依然是努力。

努力的結果不一定是上清北,或者是其他的東西。這句話可以在下面的例子裡體現!

一位清華學子的自述:我只有百分之一的概率考上清華

同樣是一位傲人的學子,但沒有考上清華,差了五分去了交大:

我的一位同學,也是摯友,公認是個努力敢拼的人。他為了考出好成績,全年無休息,節假日不是上補習班,就是在圖書館自習。那時候,學習成為了他活著的全部。高三期間,他甚至在大年初一還跑到圖書館自習。可以說,他已經放棄了一切可以放棄的事情,成為了一個很純粹的人,一個為了高考而活的人。

不過他最後也沒有考上清華,去了西南一所985。雖然他的努力並未讓他如願,但值得一提的是,他把這種拼搏精神延續到了大學,於是便徹底不一樣了。他本科期間成為了學校的風雲人物,成績、科研、社工都做出了很令人敬佩的成果,現在去了美國名校深造,成為同學間的佳話。

他說:高考從不缺的就是這種努力的人

不努力,別說清華了,我連交大都上不了,他連985都摸不著,更不要說去美國深造!

前段時間,微博上很火的一段話——

我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萬不要自己感動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過是愚蠢導致的。什麼熬夜看書到天亮,連續幾天只睡幾小時,多久沒放假了,如果這些東西也值得誇耀,那麼富士康流水線上任何一個人都比你努力多了。人難免天生有自憐的情緒,唯有時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價值在哪裡

很直接,卻又很現實!

一位清華學子的自述:我只有百分之一的概率考上清華

很多人認為自己努力過了。但你只是認為你很努力,其實那些真正考上的人,比你更努力。

除了努力……你還要有——

天賦,我會想起菲爾普斯的大手,讓他在泳池中像帶了腳蹼一樣。我會想起姚明的身高、詹姆斯的彈跳、艾佛森的速度、科比的優雅,這些特質是任憑常人如何訓練也難以企及的。

興趣,我會想到一萬小時理論,任何一個人在某一領域花費的有效時間超過1w小時,他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行家。而支撐這一萬小時的,一定是興趣;

堅持,羅素說任何偉大的事物的產生,必經無數次枯燥的重複。所以馬克思的晚年幾乎全部花費在了圖書館裡,康德終其一生也沒有離開過他生活的小鎮。很多偉大的哲學家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們比同時代的人有著更為豐富的人生經歷,而在於他們更勤奮,更喜歡開展在普通人眼中無論如何難以堅持且沒有意義的一遍又一遍枯燥的冥想。

其實對於每個人來說,成為清華北大的學生,一生真的有四次機會。且一次比一次簡單。

第一次機會:高考。難度是最大的。可謂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要求你具有超強的能力。所謂鑾鈴響處,馬到中軍。於千軍萬馬中取上將首級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大部分人會倒在這條路上,只有少數天資極高又懂得努力的人才走得通這條路。不過彆著急,我們的人生還有三次機會。

第二次機會:考研和考博。考研和考博進入清華、北大的難度要顯著的小於高考這條路。且在這條路上,天資顯得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堅持和努力。能否成功取決於:你進入清華、北大的意願有多強?你願意為之付出多大的努力?你能否從大一、大二開始就能夠儘早樹立一個專業目標並作提前準備?你能否在同學打dota、擼啊擼、談戀愛的時候天天泡圖書館自習室?你搜集考試信息的能力有多強?你能否把參考書目讀十遍以上?你能否經常跑去清華北大去蹭出題老師的課並與之建立聯繫?

考研和考博拼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你有多努力,你做的準備有多周詳,你能考上的可能性就有多大。所以經常會有很多二本、三本的學生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拿到清華北大的錄取通知書的,實現了自己人生層次的飛躍。秘訣無他,唯有堅持和努力。一次考不上考兩次,兩次考不上考三次,最後考得清華北大的老師都感動了,於是就給了他一個讀書的機會。

第三次機會:在職進入清華北大學習,比如雙證MBA、MPA。不過很多同學對這種方式嗤之以鼻,認為在職學歷、學位的含金量是不如全日制的本科生和碩士生的。那麼我想先問一個問題,我們進入清華北大學習的目的是什麼?難道不是為了學習知識嗎?難道是為了混一個學歷嗎?如果是混學歷,無論是全日制還是在職這兩條路,都很難走通,一是如果報著混的心態,是不可能在複習過程中投入那麼多的精力的;二是現在中國大學教育正在逐漸從嚴入寬出的理念逐漸轉變為寬入嚴出,北大清華這種名校要求更高,是嚴入嚴出,混是無法畢業的,無論是全日制還是在職。

如果你浪費了前三次機會,你仍然有第四次機會彌補遺憾。

去清華北大蹭課,去聽大師的講座,去在學習態度上向兩所高校致敬,去在學習境界上和大師去接近,去感受未名湖的清晨和水木清華的餘輝。

如果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學習知識,那麼學習的形式還重要嗎?

大學的知識,大學的思想,同樣也是去之無盡,用之不竭的,它的大門對每一個渴求真知的人敞開。

一位清華學子的自述:我只有百分之一的概率考上清華

但是有人問?真的只要努力就可以了嗎?

問題很簡單,這是知乎上最有意義的回答之一

答主本科考的是985學校,考研考上的北大(這就是第二種上清華北大方法)。

————

我小時候虛榮心特強,凡事都要爭第一,所以在學習上毫不示弱。中國的教育水平與經齊發達程度成正比,整個小鎮的經濟條件太落後,大部分同齡人的父母都是農民,教育水平實在不高,父親初中肄業,沒啥知識,只有一身力氣,母親是高中肄業,但在農村已經是高材生,學齡前已經教會了我很多東西,這讓我在上學後一直名列前茅,幼兒園的時候已經學完了小學低年級的課程,小學低年級時已經學完了高年級的課程,直到初中,母親的水平也到頭了,不能指導我了,我的領先優勢也只能靠自己了。小學和初中都在小鎮上,我的競爭對手也只有十里八村的同齡人,在同等學校教育水平下,我當時真是虐了他們,年級第一已經拿到手軟,考試前想的是比第二名要多幾分的問題,學校也發了各種獎狀,剛開始母親還高興的貼在牆上,後來太多了,她發現都是一樣的,也懶的貼了。雖然我在小鎮上一騎絕塵,但現在回憶起來有一個現象還是值得注意的,除了我之外,排名靠前的幾個同學的父母都是教師,教師在農村是相當體面的職業, 有固定工資,收入上完爆修理地球的農民,無論在生活條件,還是在教育上,都要優勝一籌,想想當時的自己,真是好險,也算是給寒門掙了些面子。

後來走出小鎮考上縣城高中,才開始發現人外有人,中考滿分是750分,我差幾分不到700,本以為這個成績即便是在縣城也妥妥的第一名了,沒想到揭榜那天才發現700分以上的大有人在,可見基礎教育差距之大,拋開家庭因素,如果小學初中教育是加工廠的話,我應該是小鎮上最優的優等品了,可跟那些縣城裡的孩子比,我頂多算得上是上等品,如果再跟省城比,估計也就算個合格品了。幸好我還算努力,高中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無奈高考發揮失常,名校顯然沒戲,但也上的了985,家裡人都覺得可惜,勸我復讀一年,說肯定能考上北大清華,現在回想起來真是佩服當時頭腦清晰的自己,我對自己和縣城的教育水平(已經有多年沒有出過北大清華了) 做了簡單的分析,得出結論: 即使復讀一年,考上北大清華的概率仍然十分渺茫,甚至為0,在離北大清華的路上還有很多個臺階,我現在的平臺太低,一步肯定邁不上去,我需要一個稍微高一些平臺,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說不定這事就辦成了。本來發揮失常導致無比懊惱,想開了之後反而釋懷,輕鬆了許多,後來通過在本科時期的努力總算不負眾望考入北大,畢業後進入某世界500強,有個漂亮的女朋友,靠兩人的努力在帝都買了房子,暫時不敢奢望太多,但小日子還算滋潤,跟眾多二代比起來,我的經濟條件確實還差很遠,但跟我同等家庭條件的同學比的話,似乎還算得上貴子。

我自己的情況說差不多了,談談我的同學。

小學初中(鎮小學、中學) :

男生A,是我的發小,父母均為農民,家庭條件與我相當,學習成績一般,熱衷打架鬥毆,整天牛逼哄哄,學校霸王,無人敢惹,高考後上了某職專,在外打工幾年後還是回到老家,目前做點小買賣,小打小鬧,勉強維持生活,我的多個發小與A同種類型,高考全部落榜,輾轉各地打工,數年後還是回到農村老家,種地、開小賣部、開黑車等方式謀生,過年聚餐時跟他們除了談論小時候的事情,我與他們已經沒有了共同語言,沒有絲毫的輕視, 只是真的談不到 一塊。

男生B,也是我的發小,家庭條件很好,父母都在縣城做生意,由爺爺奶奶帶大,學習成績一般,高中時由其父母安排進入部隊,後又考入軍校,畢業後留在部隊,目前是名正連級軍言。

女生C,父母均為縣教育局幹部,從小學到初中所有老師都無比溺愛她,成績也一直保持前幾名,小學畢業後被父母接入縣城讀初高中,考入某一本師範院校,畢業後回到縣城高中任教,結婚生子,毫無生活壓力,工作輕鬆,生活滋潤。

同樣的極端落後的學校教育條件下,家庭因素幾乎決定了未來,男生B和女生C均在父母安排下才有了將來,如果他們的父母也同A一樣,恐怕也難逃宿命。小學初中同學都來自農村,除了個別家庭條件略優越之外,基本都來自寒門(98%以上)。

高中(縣重點高中) :

男生D 家是縣城的,比我小一個多月,但身高超過180cm,比當時的我高出一頭,可見營養比我好很多,在入學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就跟他混的很熟了,被他邀請回家吃飯,家住樓房,條件自然比我高出幾個數量級,本碩都在名校,畢業後進入帝都一家金融機構,剛結婚,小兩口每人各有一套房;

男生E,家也是縣城的,高高壯壯,白白淨淨,籃球打的很好,性格開朗,為人大方豪爽, 穿著很上檔次,每天活得都很瀟灑,朋友很多,聽說他是縣城首富的兒子,有人寫作文專門提到他,說他家裡有多少錢誰也不清楚,只知道很多很多,元旦時他從家裡搬來整套的音響設備,初中是在省裡面的貴族學校,我對他印象很好,有錢而不任性,相處很融合,不過他不太愛學習,但從為人處事,廣交朋友的情商角度來看,虐我幾條街都不止,畢業後沒有再聯繫,聽說目前正在經營家族企業;

女生F,家也在縣城,個子很高,比當時的我高半頭有餘,公務員家庭,本科畢業後考入國家某強勢機關公務員,福利無限好,在職讀研讀博,一路順風順水,結婚生子,單位分了房,生活無比滋潤;

男生G,當年的高考狀元,雖出身寒門但很有志氣,本科考入某帝都名校,畢業後歸隱南方某城市做生意,風生水起,接了父親去享清福,偶爾能在朋友圈看到他閒雲野鶴,釣魚騎馬的照片;

男生H,也是我的初中同學,同樣的寒門,高考發揮失常進入某不知名院校,利用本科平臺考研進入985,又利用研究生平臺出國留學讀博,每月的獎學金比我工資還多。

從身高來看,三個家在縣城的同學營養都很好,我和G、H都是又瘦又小的類型,在那個比發育的年代,從身高上就能看出家庭條件的差距。為了填補小學初中基礎上的落後,我們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當時年級前50名的學生中,僅有寥寥幾個寒門學子。直到現在我仍然感謝當時的英語老師,由於初中師資力量薄弱,我的英語一直被誤認為是體育老師教的,高中英語老師從最基本的音標教起,讓我的英語成績 慢慢 追了上來。

從我接觸到的高中同學來看,寒門比例應該能佔到50%左右。

本科(985院校) :

男生I,同宿舍好友,來自某省會城市,父母均為教師,為人處事頗有一套,本科期間混學生會較多,畢業後在外闖蕩一年後回母校創業,經營一家培訓|學校,無比安逸;

男生J,同宿舍好友,來自某省會城市,父母為商人,高中畢業於某國家重點,聰明,愛打遊戲,畢業後回家鄉讀研,後進入某大型企業,有車有房無壓力;

男生K,我的考研戰友,來自某偏遠農村,家庭貧困程度更甚於我,考研期間努力程度也更甚於我,每天學習時間超過18個小時,最終落榜,後到魔都工作,從朋友圈發的狀態來看,依然是席絲般的生活。

家庭條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間更為明顯,優越者每月有上萬的生活費可以揮霍,貧困者每月只能靠幾十元的助學金勉強維持,兩極分化嚴重,但總體來看,能考入此985院校的學生中,真正出身寒門的可能只佔到5%左右。

研究生(北大) :

男生L,帝都人,父母應該是官員,聰明幽默,愛交朋友,科研能力很強,畢業後去某世界名校留學;

男生M,同宿舍好友,家庭條件不是太瞭解,但應該是小康水平,當年的考研狀元,聰明悶騷,畢業後去某世界名校留學;

男生N,同宿舍好友,家庭條件優越,愛玩會玩,喜歡刺激冒險,畢業後進入某創業公司,現在依然能看到他徒步攀巖的照片。

進入北大之後才能發現智商的差距之大,有很多同學從小到大沒有參加過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上來,某某省狀元比比皆是,我的智商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碾壓,跟他們相比,我在科研上真是一無是處。除了智商上的差距,家庭的差距也越來越大,我的身邊可能有富可敵國的巨賈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權的官員之子,還有可能是電視上看到的明星之子,當然也有農民的孩子,下崗工人的孩子,但此比例確實極小,推測小於1%。

從98%到50%到5%到1%,隨著學校層級的升高,寒門貴子比例越來越小,而最後的1%在社會這所最後的大學校裡還會削減,如果人生是一次長跑,寒門學子的起跑線就落後的太多,起跑後動力不足,補給不足,身體素質差,能夠咬牙堅持的下來的實在屈指可數。而這種局面是由貧富兩極分化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造成,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寒門再難出貴子。

但從我個人角度來看,後天的努力真的可以彌補家庭條件的不足,但也只是彌補,如果要超越,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持續努力。努力分為兩種,一種是聰明的努力(肯吃苦肯動腦),一種是平庸的努力(只肯吃苦)。我一直認為自己不是最努力的,也不是最聰明的,但我可能是那一批聰明的學生中比較努力的,或那一批努力的學生中比較聰明的,智商這種東西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愛因斯坦那樣的天才並不多見,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還沒有到需要拼智商的地步,而聰明的努力更多的是善於用腦。

從答案中也可以看出答主是出自真正的寒門,無論以何種方式,他能進入北大都已經是很幸運也是很真實的事實了。

但家庭並不是最終決定因素,寒門學子也不可以此為藉口自暴自棄,畢竟現實中還是有寒門貴子的,還是那句話,後天的努力可以彌補家庭條件的不足,只要你夠吃苦,勤動腦,總有一天會有突破的。

所以,以後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概率,更得益於現在的教育基礎,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這也是為什麼家教興起,為什麼培訓班興起的原因!!

一位清華學子的自述:我只有百分之一的概率考上清華
一位清華學子的自述:我只有百分之一的概率考上清華
一位清華學子的自述:我只有百分之一的概率考上清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