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作家、詩人白樺今晨於上海逝世,八十年代曾陷“《苦戀》風波”

撰文 | 董子琪

據上觀新聞消息,今日凌晨2時15分,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散文家白樺在滬逝世,享年89歲。

白樺,生於1930年,原名陳佑華,河南信陽市平橋區中山鋪人,中學時期就開始學寫詩歌、散文、小說。1947年參加中原野戰軍,任宣傳員。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61年調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任編輯、編劇。1964年調武漢軍區話劇團任編劇。1985年轉業到上海作家協會,任副主席。

他自1946年開始陸續發表作品,著有作品《媽媽呀,媽媽!》《愛,凝固在心裡》《遠方有個女兒國》等,電影文學劇本《山間鈴響馬幫來》《曙光》《今夜星光燦爛》《孔雀公主》及《苦戀》(又名《太陽和人》)均已拍攝成電影。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一場由劇本《苦戀》引發的文壇風波。

《炎黃春秋》副總編輯徐慶全的《風波始末》一文,介紹了《苦戀》從電影創作到影片拍攝以及受到“爭議”的整個過程。作者在文中寫道,白樺的電影劇本《苦戀》1979年發表在《十月》雜誌上,講述了畫家凌晨光一生的遭遇——他出身貧寒,少時被國民黨抓壯丁,後來逃到海外成為了著名作家,還與戀人結婚生子,然而在回國時卻遭遇“文革”風波。在凌晨光生日的那天,他被打得遍體鱗傷,女兒問他,“您愛這個國家,苦苦地戀著這個國家……可是這個國家愛您嗎?”他無法回答,最後被迫逃亡,在荒原中生存。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在雪地裡爬出了一個“碩大無比的問號”。

事實上,在電影劇本《苦戀》發表之後,文藝界就對要不要拍攝這部電影產生了爭論。1980年底,《苦戀》被拍攝成了影片《太陽和人》。 1981年召開的電影創作和理論座談會放映了此片,一部分觀影者認為此片真實地概括了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另一方面,文化部則要求繼續修改影片。文藝界領導層對《太陽和人》也有著重大的意見分歧,這也引發了之後多家媒體參與的批判浪潮。

剧作家、诗人白桦今晨于上海逝世,八十年代曾陷“《苦恋》风波”

在一篇寫於1981年的題為《 的鋒芒指向誰?——載文批評電影文學劇本 》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窺見當時這場批判風波的具體狀況。文章轉述了《解放軍報》對於《苦戀》的批評,“這部作品的主題意義是愛,是主人公對祖國的愛,也是作者對祖國的愛。但是……看過作品之後,我們不能不說它所描寫和抒發的感情,並不是對祖國的愛,而是在愛的掩蓋下,對我們社會主義祖國的怨恨。”

在《苦戀》事件過去30年後,2013年,《中華讀書報》記者舒晉瑜在《白樺:三十年》一文中也提道,1981年全國上下批《苦戀》,“上臺發言者義憤填膺,唯有吳祖光先生的表態和他們形成反差。吳祖光說:這部作品溫柔敦厚。”同年10月,巴金也在一個重要的公開場合上表態說,“文藝家受了多少年的磨難,應該多鼓勵、少批評。特別是對中青年作家,例如對白樺。”就在這篇報刊文章中,作者寫到,2013年的白樺已經滿頭銀髮,不能站立,日常行走需依靠輪椅,書桌上的電腦久未打開,《回憶錄》的寫作也被迫中斷。

……………………

| ᐕ)⁾⁾ 更多精彩內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