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在仝卜年故里追思先賢,一個山西人曾在臺灣主政17年


這是一塊珍藏在廈門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匾為木質,長方形,四周凸起,紅漆金字。這是一塊祝壽匾,內文“成均耆英”四字,讚譽受匾人是德高望重,有成就,有智慧的六十歲老人。匾字蒼勁有力,書法功底深厚,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是海峽兩岸血脈相連的歷史見證。 題匾人名叫仝卜年,時任臺灣府知府,山西平陸縣人,清代著名廉吏。

 仝卜年,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辛店人。 道光十一年十二月,赴臺灣府擔任撫民理番海防糧捕通判,道光二十一年擢升臺灣府知府,二十七年任分巡臺灣兵備道。道光二十八年卜年歿於臺灣任上,享年67歲,歸葬故里。

仝卜年既是一位心繫國家和百姓的官員,任臺灣最高行政長官十七年,為開發、治理臺灣作出歷史性貢獻,深得臺灣人民敬仰,享有“生佛”之稱,在臺灣建有卜爺廟,在中國近代史上頗具影響。圖為臺灣宜蘭市昭應宮山川殿立柱上仝卜年遺作

仝卜年去世三年後,在山西平陸故里建成仝氏家廟,卜年的繼任者臺灣兵備道熊一本題寫的匾額。

仝卜年也是一位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學家。他一生作詩800餘首,從陸游一首詩詞名句“已卜餘年見太平”,取名卜年,以“太平閒人”為雅號,進行“紅學”研究,寫出一部《妙復軒評石頭記》,為當時《紅樓夢》的主要評本。

仝卜年少年時家貧,七歲時,父英年早逝。他與家母艱苦度日,放牧牛羊。卜年酷愛讀書,放牧歸途,路過私塾,駐足旁聽,每日記誦。他會背《三字經》,能回答先生所講《大學》三綱八目,被先生譽為奇才。在學董、族長的大力支持下,卜年免費進入私塾讀書。


卜年奮發攻讀,十五六歲時已聞名鄉縣。幾年間,卜年以優異成績陸續在縣科中考取了生員,到幷州參加省城三年一屆的鄉試,考取舉人,赴京會試考中舉進士。圖為當年仝卜年私塾學習舊址。

為了紀念清代廉吏先賢仝卜年,平陸縣張村鎮辛店村村民修建的仝卜年紀念館。

仝卜年剛到臺灣時,當地生產不發達,社會經濟比較落後。為此,他手把手地教會了當地百姓耕犁耙耱,春種秋收。圖為仝卜年紀念館裡展出的當地農耕文化和傳統農具。

紀念館展示了仝卜年治理臺灣的許多事蹟。比如為解決當地臺民世代居茅舍,易受風雨侵襲和引發火災。卜年出資募工,引大陸家鄉燒磚術,築窯,教臺民使用磚瓦建築民居,保證人民安居樂業。為改變文教荒蕪局面,卜年大力發展文教事業,多方籌措經費興辦學校、書院等等。圖為原仝氏家廟裡的松柏。

仝卜年讓夫人和女兒教習臺灣農家婦女紡線織布,縫製衣服。圖為仝卜年紀念館裡民俗展廳裡展出的晉南農家織布機。

平陸縣張村鎮辛店村村民在仝氏家廟基礎上修建的仝卜年紀念館外觀。

仝卜年出生地位靠黃河北垣,眼前千溝萬豁沒有擋住仝卜年心懷天下的遠大志向,在任臺灣最高行政長官十七年中,為開發治理臺灣、抵禦外敵侵略的豐功偉績將永垂青史。 又是一年清明節,緬懷一代治臺先賢仝卜年,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 原味記錄鄉土鄉愁,原創作品盜圖必究,敬請關注“老寧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