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遠:地鐵中的人性洞察與辯證思考

地鐵,是一線城市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在步履匆匆的節奏之下,形形色色的人群當中,人的思維也處於極度的亢奮和思考狀態。

對我而言,每天地鐵裡一個小時的時間,將工作和生活按下“暫停鍵”,是不錯的觀察世界和審視內心的過程。我個人在報刊雜誌、網絡專欄上發表的眾多文章,核心的思考過程,往往都是在地鐵上。

地鐵裡的人生哲學之一:遲與早

進入地鐵站,你往往會有這樣的發現,你早到了一分鐘,往往只是早到了一分鐘,但是晚到了一分鐘,卻經常意味著晚到了五分鐘。尤其是你剛到站臺,列車剛剛關門離開,你悵然若失的等待地鐵離開。

時間永遠是稀缺的,遲與早是人生永恆的話題。

要知道一年的價值,去問期末考試未及格的學生;想了解一個月的價值,去問生了早產兒的母親;想知道一週的價值,去問週報的記者;要知道一小時的價值,去問等待見面的戀人;而一分鐘的價值,則去問誤了飛機或者地鐵的人;要知一秒鐘的價值,去問獲得了奧運金牌的人。

遲與早對人生的影響經常是不平衡的,你做好一件事情的意義往往僅限於這件事情,但是你做不好的後果,卻往往沉重。公司的司機開車,將你平安地送到目的地,產生的價值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但是他一旦不認真開車,釀成了車禍,結果往往不是你可以承受的。

認清楚這一點,我們才能更加相信工作和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背後的意義,也更能珍惜自己與他人的時間。畢竟,我們真正自己完全掌控的,其實只有每天24小時的時間。

地鐵裡的人生哲學之二:快與慢

坐過地鐵的人都知道,雖然地鐵往往非常擁擠,但是僅限於高峰期,非高峰期人流其實並不是太大。

我如果問你,高峰期和非高峰期上班,哪個所用的時間多?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不假思索的覺得高峰期擁擠,花的時間自然更多。

我個人做了幾十次統計/對比,結果出人意料。高峰期上班所用時間更少的原因在於,首先高峰期地鐵頻率比閒時要高很多,避免了大量等待時間;其次,高峰期雖然人群擁擠,但是因為搶時間上班,大家行走速度都非常快,你個人走路的速度,往往取決於人群的平均速度。

財經作家高承遠認為,個人或者組織的成長髮展,經常依賴於整個市場環境、行業配套以及獨立思考,人云亦云,往往不能抓住問題的核心。

地鐵裡的人生哲學之三:左與右

儒家強調“君子慎獨”,所謂的慎獨,就是在沒人有注意到的地方,也能保持應有的操守和風度。

地鐵,是人群集中的陌生公共場所,在這裡,一舉一動往往更能體現人的素質。

人群湧動中,在眾目睽睽之下,公然格外親密的小情侶讓其他人不自在;高聲接打電話,吐沫橫飛間動輒千萬上億的交談完全視周圍如無物;放任自己的熊孩子攀爬跳踩的行為讓眾人心裡唏噓…這些情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其核心的問題在於,當事人完全只考慮自己,一點也沒有把其他人放在心上。

還有一個點,我剛坐地鐵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就是在乘坐扶手電梯的時候,你應該站在電梯右側,而不是把整個扶手電梯填滿,在左邊留出一條通道,是方便那些著急趕時間的人可以走步前進。

梁漱溟老先生說過,人這一輩子要順序處理人與物質、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的關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對生活多一些關注和思考,站在哲學層面去觀察世界,往往有助於我們處理好這三方面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