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天津漢沽大鹽坨

翻開地圖,或走進街區,總會看到一些漢沽的地方用“坨”來命名,例如“前坨里”“後坨里”“玉坨里”“鐵坨里”等等。其實這個字與鹽有關。漢沽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產鹽基地,在沿海一帶分佈著廣袤的鹽田,打開百度地圖也可以看到海邊星羅棋佈的網格,那就是曬鹽的池子。當海鹽生產出來之後,必須堆成堆儲存好,才能運出去銷售。“坨”就是儲存海鹽的地方,鹽坨也就是鹽堆。後來隨著城區的擴展,坨地面積逐漸減小,而居住在那裡的居民就以坨來命名。

“坨”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說說天津漢沽大鹽坨

鹽坨俯視圖

說說天津漢沽大鹽坨

鹽坨實景

上圖就是鹽坨的俯視圖和實景圖,一個一個的方塊就是儲存鹽堆的地方。經過夏季的曝曬,海鹽從海水中析出,到了秋天就是收穫的季節了。工人師傅們在這個時候最為忙碌,他們藉助機器也使用人力,在把鹽從未乾的海水中扒出來的同時,也必須儘快的成坨。

說說天津漢沽大鹽坨

老照片

說說天津漢沽大鹽坨

民國時期等待運鹽的小火輪

說到漢沽的鹽坨,它歷史悠久,面積也很廣大,如今的漢沽城區幾乎一半,原來都是儲運海鹽的地方。

漢沽鹽場的坨地,最古老的鹽坨在張家碼頭,到清康熙初年才在營城、寨上、漢沽三處設坨,現在這三個地方都成為了漢沽城區的一部分。寨上坨叫東坨,營城坨叫南坨,漢沽坨叫北坨。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按長蘆鹽運使指示,為了防止偷鹽賊,漢沽坨和營城坨都修築了土圍垣,漢沽坨稱北圍垣,營城坨稱南圍垣,寨上坨此時已裁併於營城坨。因此,把鹽堆成堆的過程,既叫集坨也叫入垣、歸垣。

說說天津漢沽大鹽坨

古代工人堆鹽畫

其中比較大的是簡稱漢沽坨地,也就是北坨,俗稱寨上坨地和坨地等。大致範圍如下圖所示,在漢沽片與寨上片之間,東枕紅霞裡,西靠薊運河,北連國家莊,南接鐵獅坨,呈766米正方形,佔地面積586756平方米,平均海拔3.2米。此坨地籌建於1913年11月,竣工於1918年7月,以地域名稱命名。坨地由意大利人顧塞額負責監理坨務,蘆臺場務局局長顧君代表長蘆鹽運使管理擴建工程。

說說天津漢沽大鹽坨

漢沽坨大致位置

修建這樣一個坨地,在當時花了477720.4銀元。坨周圍用木柵欄圍立,坨內有129個臺碼存鹽,共存儲原鹽1548萬擔(約77萬噸)。坨中建有三股鐵路道岔,共長1770米,道岔兩側備有裝鹽的站臺。坨內尚建有辦公室、坨工房和秤房。可以想象,當時的漢沽坨地上,白花花的鹽堆中間,都是工人們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他們通過勞動向全國各地輸送海鹽。

現在這些地方成為居民區,也是鹽場的總部所在。人們用地名紀念著過去的歷史,也通過辛勤的勞動推動著漢沽鹽業和漢沽地區的發展。

說說天津漢沽大鹽坨

機械化作業

說說天津漢沽大鹽坨

10月份鹽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