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英格麗-褒曼在片場中的祕聞:角色中有愛但現實無愛

如果我們特別能認同某些電影的角色,就不會奇怪《卡薩布蘭卡》為什麼會成為電影史上最受歡迎的影片之一。故事講述了一對男女墮入愛河,但隨後為了更高的目標犧牲了他們的愛。這太有吸引力了,觀眾不僅能想象自己贏得了亨弗萊-鮑嘉或英格麗-褒曼的心,還能想象自己無私地為了擊敗納粹的偉大事業放棄這份愛情。

當初參與《卡薩布蘭卡》拍攝的人,沒有一個覺得他們在成就一部了不起的電影。這不過是又一部華納兄弟公司的發行罷了。當然它是一部A級片(當時美國影院實行“雙片連映制”,其中製作更精良、成本較高的那部稱為A級片,低成本的那部稱為B級片。)。但是預算很緊,上映時也沒有被寄予厚望。每一個參加拍攝的人之前之後都拍過許多情況類似的影片,而《卡薩布蘭卡》成為經典很大程度上是令人愉快的意外。電影劇本改編自一出不怎麼重要的戲劇,許多人都記得草草寫就的零散對白是如何迅速送到拍攝現場去救急。最終起到幫助的可能是角色的形象在編劇們的的腦海中已經非常紮實。而且這些角色和演員的銀幕形象極為接近,以至於幾乎不可能寫出語氣不合適的對白。

亨弗萊-鮑嘉在他的演員生涯中經常扮演強硬式的英雄式主角,但他更好的角色通常是那些失意受傷、一身怨氣的主人公。想想《碧血金沙》裡那個深信其他人正密謀偷走自己金沙的弗萊德。在《卡薩布蘭卡》中,他扮演酗酒成性的美國人裡克-布萊因,在卡薩布蘭卡的經營一家酒吧。當時的摩洛哥是個龍蛇混雜之地,到處都是間諜、叛國賊、納粹和法國抵抗分子。

電影的開場輕快活潑,對白結合了憤世嫉俗的消極厭世,既有俏皮話又不乏格言警句。我們可以看到裡克在這個腐化墮落的世界中游刃有餘。當德國人施特拉瑟問他“你的國籍是什麼”時,他回答:“我是個酒鬼。”他標誌性的名言是“我不為任何人冒險”。

接著就是“全世界有那麼多城市那麼多酒吧,她偏偏走進我這一間”。直不的上伊爾莎-朗德,裡克多年前在巴黎愛過的女人。當時的巴黎在德軍的進攻下岌岌可危,裡克安排了兩人的逃跑,但伊爾莎卻沒有來。他在大雨滂沱的火車站等著,手持兩人通向自由的車票,相信自己被拋棄了。而現在她跟維克多-拉斯洛在一起,後者是法國抵抗運動中傳奇般的英雄。

上述所有這些都以很節約的方式拍出來,所用的鏡頭不多。儘管重看了許多許多遍,它們仍然有力量感動我,幾乎沒有多少電影場景能這樣。酒吧的鋼琴師薩姆在巴黎就是他們的朋友了,他看到伊爾莎非常吃驚。伊爾莎要他再彈一遍屬於她和裡克兩人的那首歌《時光流轉》。薩姆很不情願,但是照辦,於是我們看到裡克生氣地從房間裡大步走出來(我記得我告訴過你別再彈這首歌!)。然後他也看到了伊爾莎,一段戲劇性的音樂和絃配合著兩人的特寫出現,整場戲逐漸變成怨恨,遺憾,以及對往日真摯愛情的回憶。(第一次看這場戲的感受不如重看來得強烈,因為一開始你並不知道里克和伊爾莎在巴黎的故事;實際上,你看得越多,電影越能激起共鳴。)

影片的劇情(悄悄延遲了情緒)和一些過境信函有關。有些信函能允許兩個人離開卡薩布蘭卡去葡萄牙獲得自己。裡克從連哄帶騙的黑市商人尤佳特那裡得到了信函。伊爾莎的突然出現又戳到他舊時的痛處,撕破了他小心翼翼培養出來的冷漠中立的偽裝。在聽到事情的真相後,他意識到伊爾莎一直都愛著自己。但現在她是拉斯洛的人。裡克想用這些信同伊爾莎一起逃走,但在隨後的一場戲中,他佈置了一個計劃讓她和拉斯洛一起離開了。裡克自己則和他的警察局局長朋友共同逃脫殺人的罪名。這場戲持續了很久,把懸疑、浪漫和喜劇結合在一起,很少有電影能讓這些元素同時出現在銀幕上。

令人著迷的是主要角色裡沒有人是壞蛋。有些憤世嫉俗,有些說謊,有些殺人,但最後都得到了挽救。如果你覺得放棄參伊爾莎的愛對裡克來說很容易------也就是為拉斯洛同納粹的鬥爭賦予更高的價值------那麼請想一想福斯特的名言吧:“如果我被迫在國家和朋友之間做出選擇,我希望我能有勇氣選擇我的朋友。”

從現代的眼光看,電影揭示出一些有趣的假設。伊爾莎的角色基本是一個偉大人物的情人和伴侶,而電影的問題其實是:她應該跟哪個偉大人物睡覺?

實際上,沒有理由不讓拉斯洛獨自上那架飛機,讓伊爾莎跟裡克一起留在卡薩布蘭卡,這個結局確實曾有一陣被納入考慮範圍。但那麼做就不對頭了,那樣的“大團圓”結局會因為自私自利而黯淡無光,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結局讓裡克的形象變得更高大,近乎高貴(用不著費多大勁就能看出三個小人物的問題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裡不過是滄海一粟)。它也讓我們在影院裡通過銀幕經歷這一切,被裡克的英雄主義光芒照得渾身暖洋洋的。

褒曼在這場戲的特寫裡表情困惑。可能的確如此,因為她和劇組中的任何人一樣,在最後一天到來之羊都不確定最後誰上了飛機。褒曼演整部電影的時候都不知道結局會是怎樣,這反而起到了微妙的效果,讓她所有的表演都更具有情感上的說服力:既然不知道風向哪邊吹,她也就無法偏向於任何一方。

就風格來說,電影並沒有那麼出色,因為它完全固守著好萊塢片廠制的拍攝技法,不敢越雷池一步。導演邁克爾科蒂茲和編劇們愛普斯坦、菲利普和霍華德科奇都得了奧斯卡獎。他們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為我們展現了裡克,伊爾莎和其他人都生活在一個複雜的地點和時代。配角的豐富性(格林斯特里特飾演墮落的酒吧老闆,洛爾飾演細聲細氣的騙子,瑞恩斯飾演有輕度同性戀色彩的警察局局長,還有其他的次要角色,比如為了幫助丈夫願意奉獻一切的年輕女人)為主人公的決擇提供了道德舞臺。《卡薩布蘭卡》的劇情在1990年重拍成《哈瓦那》,好萊塢按照慣例要求主要的場景都必須由大牌明星出演(羅伯特雷德福和萊娜-歐琳),結果卻是一場大敗,脫離了時代背景,他們就更像是情人而不是英雄了。

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地重看這部電影,我發現它從來都不會因為過分的熟悉而失去光彩。就像一張我最中意的音樂專輯,聽得越多,喜愛越深。黑白攝影不像彩色攝影那樣會隨著時間變老。對白既節約又憤世嫉俗,今天看來也並沒有過時。《卡薩布蘭卡》的情緒效果大多是在不經意間達成的,走出電影院後,有一點會讓我們深信不疑:為了不讓世界變得更瘋狂。唯一重要的就是三個小人物的問題畢竟不只是滄海一粟。

文章摘自:《偉大的電影》

編者語:

羅叔的書每本都是那麼精彩。我們編錄這些妙語連篇的文章,除了我們喜歡,更為重要的理由是我們不想向那些低級的東西妥協。

感謝殷宴老師的翻譯,看完整部《偉大的電影》我們不得不說,殷宴老師做到了可以為書中的每一個字負責。

揭秘英格麗-褒曼在片場中的秘聞:角色中有愛但現實無愛

揭秘英格麗-褒曼在片場中的秘聞:角色中有愛但現實無愛

揭秘英格麗-褒曼在片場中的秘聞:角色中有愛但現實無愛

揭秘英格麗-褒曼在片場中的秘聞:角色中有愛但現實無愛

揭秘英格麗-褒曼在片場中的秘聞:角色中有愛但現實無愛

揭秘英格麗-褒曼在片場中的秘聞:角色中有愛但現實無愛

揭秘英格麗-褒曼在片場中的秘聞:角色中有愛但現實無愛

揭秘英格麗-褒曼在片場中的秘聞:角色中有愛但現實無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