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區應用城市大腦,交通問題100%嚴查

城市大腦

海淀區面積430平方公里,人口超過300萬人,商業、辦公、交通、居住等高度集中,用傳統方法管理城市,治理成本高企,基層幹部疲於應對,城市治理水平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城市的基層治理長期依靠突擊式、運動式執法,部門之間各自為戰,掌握的數據互不兼容,治標不治本。”海淀區城市管理服務指揮中心主任李偉說,海淀區也曾多次對治理難題下重手整治,雖然有一定成效,但往往陷入“拉鋸戰”。


北京海淀區應用城市大腦,交通問題100%嚴查


網絡圖片

為了提升治理水平,海淀區整合區域內各政務系統,將信息資源集納整合,開發“城市大腦”綜合系統,即一張感知神經網、一個智能雲平臺、兩個中心(大數據中心、AI計算處理中心)、N個新應用,綜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多個部門的數據信息實時共享,對區內公共安全、城市環境、交通出行、環保生態等問題進行智能分析,“對症下藥”。在海淀區城市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十餘個電子顯示屏佔據了一整面牆,上面實時顯示著交通、市容、環境等領域數十個智能化場景,每一項運行情況都配有詳細的數據和指標信息,作為中樞神經,它的“觸角”正在向海澱區的每一個角落延伸。


北京海淀區應用城市大腦,交通問題100%嚴查


網絡圖片

在交通領域,該系統擁有8500多路攝像系統,積累車輛視頻數據、圖片數據、結構化數據等5.7億餘條,可對危化品車輛、渣土車輛等進行有效管控,重大逃逸案件的偵破率近100%。針對區域施工問題,海淀區引入衛星遙感技術,每月採集、比對區域內城市地標地貌數據,精準發現違法建設、裸露土地、違規施工等頑疾,給相關部門和屬地街道提供執法線索和依據。


北京海淀區應用城市大腦,交通問題100%嚴查


網絡圖片

“城市大腦”不僅實現了技術上的整合,在機制上也實現了創新。海淀區成立了由交通、城管等24個部門有關人員組成的“城市大腦”專班辦公室,經過摸底排查,正在制訂“城市大腦”在各個細分領域的實施方案,實現“機制+科技”的融合治理體系。“現在晚上基本看不到渣土車闖紅燈的現象了,我們覺得踏實多了。”住在北京市海淀區四季青橋附近的居民陳常志說。去年,1400多套網格圖像高清探頭在海淀區正式上崗,對多種違法行為進行“一鍵式”抓拍,困擾海淀區多年的渣土車“橫行”的問題得到緩解。這是海淀區“城市大腦”系統在交通領域應用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海淀區以高度集成的智慧管理體系——“城市大腦”,探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科技之路,打造新型智慧城市。


北京海淀區應用城市大腦,交通問題100%嚴查


網絡圖片

李偉說,下一步,“城市大腦”將加快迭代更新,把先進的技術轉化成新的管理能力、服務能力,立足基層治理和民生服務,開發更多的應用場景,推動“城市大腦”整體架構和詳細功能的再完善。據瞭解,海淀區在2019年將開建40個智慧社區,除了已經廣泛應用的小區智能門禁系統,還包括供水系統、電梯運行系統、消防系統等。面對隨時出現的情況,這些系統都將具備智能化反應的能力。

在北塢嘉園社區,智慧社區已現雛形。小區大門有人臉識別系統和車輛信息採集;供水系統能夠實時監測飲用水管網節點水質情況;環境系統實時掌握社區內空氣質量、噪聲汙染等情況……“安裝了智慧電梯後,在電梯裡扒門、蹦跳、亂按按鍵的不文明行為減少了,乘坐的安全感提高了。”居民楊玲說。


北京海淀區應用城市大腦,交通問題100%嚴查


網絡圖片

隨著海淀區“城市大腦”框架設計的完成,到2022年底,海淀“城市大腦”將全面深化應用,區域現代化、智能化、精細化治理能力將進一步提升。“我們今年將出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建成城市大數據中心和運營管理中心,完善可視化的城市空間數字平臺;力爭再完成一批示範項目,努力交出高效率城市治理新答卷。”海淀區區委書記于軍表示。

新華社記者季小波、吉寧

知識延伸

杭州城市數據大腦

城市大腦的內核採用阿里雲ET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城市進行全局實時分析,自動調配公共資源,修正城市運行中的缺陷,成為治理城市的超級人工智能。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城市大腦項目組的第一步是將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礎設施全部數據化,連接散落在城市各單元的數據資源,打通“神經網絡”。


北京海淀區應用城市大腦,交通問題100%嚴查


網絡圖片

以交通為例,數以百億計的城市交通管理數據、公共服務數據、運營商數據、互聯網數據將被集中輸入“杭州城市數據大腦”。擁有數據資源後,城市大腦將依託超大規模計算平臺、數據採集系統、數據交換中心、開放算法平臺、數據應用平臺五大系統,在虛擬數字城市中構建算法模型,計算出更便捷的交通治堵方案,如每個路口紅綠燈設置多長時間通行效率最高,哪些路口應禁止左轉,公交車輛和線路如何調度更合理,道路修建是否有更好的選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