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婚禮》: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1

今天,曾先森聊一部韓國電影,片名叫《你的婚禮》。請理解,我實在是想不到別的標題能比較準確的描述,我看到這部電影的心情了。

故事,從男女主的高中時代開始,一見鍾情。 翹課、街頭吃炒年糕

《你的婚禮》: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被老師發現,東躲西藏。

小心翼翼地吻過愛人的唇,心頭小鹿亂撞,臉頰緋紅一片。

《你的婚禮》: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然後,就是轉學,結束了這段剛萌芽的戀情。

再然後呢,就是《那些年》的套路了,男主發奮圖強,到她讀書的城市打工。無意中,從一張傳單上看到了女主的身影,原來她已經在當地的大學學服裝設計。

他覺得機會來了,因為學習差,就努力拼命。

《你的婚禮》: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終於靠著體育,考上了心愛的女孩上的那所大學。只是這麼多年以來,女主乘熙的男友換了一個又一個,男主謹南始終是她的那個笨笨的、蠢蠢小跟班。

一個可以始亂終棄的備胎,一個可有可無的影子男友。 愛,有時只是一個人的事。男主依然每天開車接送,風雨無阻。

直到,終於有一天。已經成為一個廣告演員的女主乘熙,突然出了一個事故,男主角謹南奮力保護女主,於是兩個人走到了一起。

《你的婚禮》: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那個時候,他們剛畢業,沒有錢,租在一個小公寓裡,每天為攢錢吵吵鬧鬧。

乘熙:“花這麼多錢,你不打算找長租房了嗎?”

謹南嘟起嘴:“一直都沒給你買禮物,心裡內疚。”

《你的婚禮》: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很甜很浪漫,對不對,都開始滾床單了,對不對。別急,真正的現實考驗才剛剛開始。

謹南是體育生,因為乘熙當時的事故而受傷,畢業考沒能拿到甲等,找不到體育老師的工作。

雖然兩人繼續交往

《你的婚禮》: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但在相處的過程中, 謹南一直心有芥蒂,對自己不能當上體育老師耿耿於懷。試想一下,當你曾竟為了一個女孩兒追逐夢想,獲得結果後,又因為她再次失去新夢想,

這種滋味好受嗎

直到乘熙的父親過世那天,謹南無意說出了一句話。

《你的婚禮》: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他們的愛情,就這樣敗給了一句話,一個念頭。

而在這個念頭的背後,是日積月累到早已無法對抗的生活壓力。當年乘熙的父親,就是一個把自己的失敗歸罪於妻子的人。乘熙無法原諒的不是謹南的一時失言,而是,他曾經那樣想過。

我們的愛若是錯誤, 願你我沒有白白受苦

2

分手後,他還是出現在她的婚禮上。

《你的婚禮》: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謝謝你出現在我的生命裡,在我最不堪的那段日子裡給了我希望,拉著我向前,讓我看到了生活中有值得讓我變美好的東西。你成為了我的信念。

謝謝你在我生命裡,在那段被父親追趕恐懼的日子裡,有你對我的愛護,我才不覺得生活那樣難過。

這是一首設計精良,又情感真摯的讚美詩。

《你的婚禮》: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影片在某種程度上是理性剋制的,有著四段式的嚴格劇本。早戀,相處,分開,重逢

這是一個韓國人最擅長的愛情悲劇。 但有著先揚後抑,在需要花樣翻新,又需要真情流露的兩個方面都有輸出。

不得不說,催淚愛情還是韓國人拍厲害,每次都有新創意。在沒有墮胎,沒有阻撓,沒有出軌,幾乎沒有外力干擾下的愛情還是失敗了。

《你的婚禮》: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是愛情敗給了細節,敗給了相處,敗給了兩個辛辛苦苦走到一起的戀人的一句無心之語,一份心有芥蒂。

這是一個合適的人,合適的時間,也不能長相廝守的故事。初戀,重逢,一起,再見,淚眼矇矓…… 所以,這也是曾先森推薦這部影片的一大理由,是它把分開的導火索對準的是相處,而不是外力

愛情成功或失敗的真正原因,只有兩個人愛不愛,合不合適,而不是任何別的。

3

這部去年在韓國上映的電影,曾先森一直沒寫影評,今時今日仍舊耿耿於懷。對於這部影片展現出來的情感濃度和思考空間,都比較感興趣。故事之所以高級,不是因為它足夠浪漫,而是因為它講出一個簡單卻常常容易被忽略

的事情。

和解

記住初戀最好的方式,不是懷念,也不是忘記。不是舔著傷口,唱著情歌可憐兮兮,看我有多慘。也不是抹掉淚水,假裝一切若無其事,看我有多瀟灑。

而是,學會與歲月的和解。

《你的婚禮》: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和解,就是它雖然痛,但這份痛是有用的。和解,就是我愛過你,我也失去你,但我祝福你。和解,就是我能參加你的婚禮,目送著你到另一個人的懷裡,我相信你會得到人世間最好的幸福。

導演李錫根的這部處女作在2018年,第55屆韓國電影大鐘獎拿到最佳新人導演提名。

女豬腳樸寶英憑藉這部影片拿到2018年 第39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你的婚禮》: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男豬腳也拿到2018年 第39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新人男演員的提名。

《你的婚禮》:我的請帖,是你的喜帖

這部韓國版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有著細節真摯,表達真實的愛情,彷彿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青春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