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新企業排名:大灣區橫掃江浙滬,是否能成“中國硅谷”?

全國高新企業排名:大灣區橫掃江浙滬,是否能成“中國硅谷”?

文 | 智友君

近期,科創板概念攪動股市,有關科創板概念被瘋狂炒作。對A股的性質,暫且不表。但資金都是聰明的,之所以看好科創板概念,也在於科技創新,代表了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

在國家發展的“七大戰略”中,“創新驅動戰略”是其中之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由低成本優勢向創新優勢的轉換,可以為我國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對我國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創新驅動,有助於城市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是新舊動能切換的有效力量。

本質上,科技創新是一個企業、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哪個國家掌握核心創新技術,哪個國家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同樣, 一個城市的科技創新企業數量,大體上與這個城市的未來競爭力成正比。

在代表科技創新的指標中,國家高新企業的數量是一個重要指標,近期,有媒體統計出2018年我國主要城市的國家高新科技數量排名。

全國高新企業排名:大灣區橫掃江浙滬,是否能成“中國硅谷”?

編者注:北上廣深數據來自對統計局官網和公開報道的檢索,其他城市數據來自第一財經的報道。

我們來看看,這份高新企業排行榜,到底蘊含了哪些重要信息?在科技創新的全國格局中,哪些區域,哪些城市佔據優勢地位?

01

廣州超越上海,網紅城市被甩幾條街


從排名中不難看出,佔據國家高新企業榜首的城市,基本上是GDP排名前四位的北上廣深,北京憑藉強大的政治資源、資金和人才優勢,以2.5萬數量排名第一,深圳、廣州和上海,數量分別為1.44萬、1.1萬和9206個。

對於北京,毋庸贅述,這是神一般的存在,基本上大多數排名都可以把北京排除在外。深圳在大灣區規劃綱要中,被定位為國家創新型城市,要打造的是世界級創新創意之都,深圳1.44萬個高新企業,與其目前的創新中心基本匹配。要知道,深圳還有350多家上市公司,有相當一部分是高新企業。

讓城市趨勢感到意外的是,廣州在高新企業數量上的快速增長,令人刮目,不僅比去年增長了3000多個,還超過上海2000多個,在這個指標上,廣州終於超越了上海,連我的朋友孫不熟(城市戰爭 創始人)也感嘆,“廣州終於揚眉吐氣了一回”。

看來,最近廣州被黑得太多,好不容易有了一個有力回擊。你大爺的上海也都沉默了,那些自詡的互聯網之都,網紅城市,所謂準一線,隨便哪個都能來找廣州挑戰一回。

要知道,在高新企業上上,杭州只有廣州的1/3,成都只有1/4,蘇州只有1/2。有個道理要明白,從小鮮肉到老戲骨的路上,你們還有很多路要走。別動不動就“北上深杭”了

02

大灣區VS長三角,誰佔優?


再來看一看大灣區與長三角的較量,統計中不難發現,在高新企業排名的前十名中,深圳、廣州、東莞、佛山悉數上榜,前十名中佔有4個名額,可謂佔掉半壁江山。前二十名中,還有中山和珠海上榜,佔到6個名額。

而長三角中,前十名有上海、蘇州、杭州上榜,佔3成,前二十名中,加上南京和無錫,也佔據了五個名額,基本上只有一個名額的差別,總體上差別不大。

要知道,廣東可是以一省之力挑戰江浙滬,可謂“呂布戰三英”,而且還穩穩地勝出。

另外,在數量上,從目前能夠統計到的前29名城市數據來看,大灣區六市的高新企業總數是39298,而江浙、滬、加起來的總額是28214,差距還有1萬個,儘管加上江、浙的部分小市數量,單個不會超過1000個,要接近廣東39298,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一回合,大灣區以絕對優勢領先長三角。30年來,廣東經濟總量全國第一的優勢,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依靠率強大的民營經濟和數量眾多的高新企業爭來的。“富可敵國”的廣東,不是沒有緣由。


全國高新企業排名:大灣區橫掃江浙滬,是否能成“中國硅谷”?

2017年國家高新企業數量排名。

03

兩個地級市,秒殺一眾強省會


在這個榜單中,不難發現,有兩個地級市的表現非常搶眼,那就是東莞和蘇州,分別以5798和5416的數量,排在第5和第6位。

而“中西部四小龍”的西安、成都、鄭州、武漢的高企數量,不過才2139、3000、1329、3527、只有東莞的一半,東莞、蘇州,可謂橫掃一眾強省會。

近年來,中西部確實有崛起的勢頭,不少城市靠著強大的政治資源,聚一省之力和全省資源打造強省會,通過合併周邊城市做強做大省會城市,城市面積是變大了,經濟總量也上來了,人口也增多了,但是在經濟的質量上,卻有需改進的地方,產業急需轉型升級。

其實,東莞蘇州,城市基礎設施一般,在高新企業上,為何有如此搶眼的成績?這可能與東莞和蘇州主打外向型通訊設備、電子信息產業有關,這類產業往往需要較高科技含量,才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

據瞭解,東莞的高新技術產品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光機電一體化技術以及新能源高效節能技術等五大領域,其中,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產品較為突出,佔了各類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的半壁江山。

除了蘇州和東莞,佛山和中山兩個珠三角地級市也表現不俗,尤其是佛山,排名達到第九,僅次於杭州,中山排名15,接近成都。超過大部分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這足以顯示這兩座產業強市的深厚功底。


小結

高新企業數量只是經濟發展的一個側面,並不能代替全部。但高新企業越多,卻能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產業的結構,是高質量高效益的。從城市的長遠競爭力來看,意味著充足的發展後勁。以東莞為例,隨著深圳產業和資本外溢,加上數量眾多高新企業,未來逐漸拉平和深圳的水平,並非不可能。

從城市群的角度,按照目前高新企業數據,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將成為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地方,廣深港澳創新走廊,最像硅谷形態,如果說要大灣區打造成“中國硅谷”,也並非痴人說夢。

-----| The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