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陽橋上紅旗飄

大陽橋上紅旗飄

———武平縣東留鎮大陽村革命簡史

大陽橋上紅旗飄

重建的大陽橋

大陽村位於武平縣東留鎮北部,全村現有大陽橋、港尾、營下等19個自然村,耕地面積3150畝,山林面積1.39萬畝。

滔滔大陽河水清澈透亮。在泥洋、南坊兩溪交匯處,建有一座蔭橋,名“大陽橋”。該橋始於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而重建的雄偉屋橋是一座革命的橋,光榮的橋,勝利的橋。

1928年陽春三月,武平縣委委員梁心田以採藥治病為掩護來到風景秀麗的大陽村進行秘密的革命活動。當時的大陽村民,深受地主惡霸的殘酷剝削和壓迫,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反抗壓迫、求解放鬧翻身見太陽的願望非常迫切。梁心田秘密走訪了黃順慶、王橋生、王如興等,給他們宣傳窮人翻身鬧革命的道理,號召窮人要團結起來。

同年冬,練報東(象洞人,縣委宣傳委員)來到了大陽村,與農會主席黃順慶聯繫後,組織苦大仇深的貧農一起學習革命刊物刊登的文章,傳播馬列主義,並吸收黃順慶、王橋生、王如興、王華林、王善金等為中共黨員,任命王橋生為支部書記。

同年,練報東他們深入發動群眾組織貧農團,創建大陽赤衛隊。當時大陽鄉有一百五十多個男丁參加赤衛隊。武器是耙頭、勾刀、關刀、矛子銃(鳥槍)、重武器有三腳錨(土炮)、槓槍等。

2月6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向江西進發,途經大陽村。紅軍宣傳小分隊,在大陽橋上貼滿了“打土豪分田地!”、“擁護紅軍!”等標語,蔭橋中壁上還張貼了《紅軍第四軍司令部佈告》,革命紅旗高高地插在了大陽橋上。大陽村沸騰了,有的群眾還燃放了鞭炮。

紅四軍在大陽稍作歇息後,又上征程,越過閩贛交界的黃沙崬向江西河頭急速行軍。大陽村十多名熱血男兒跟隨紅四軍走了。當時群眾高唱客家山歌:“大陽河水清又清,好郎跟黨當紅軍。為了人民食飽肚,奮勇向前殺敵人”。

1929年10月,這裡成立了大陽鄉蘇維埃政府,鄉蘇主席黃順慶。紅四軍轉戰江西后,鍾紹葵匪團更加猖狂地反撲過來,盤踞在東留圩炮樓上的鐘永才保商隊,到處攔路搶劫,為非作歹,魚肉百姓,民憤極大。1930年春節後,紅四軍即派練報東率領原武南遊擊隊一舉殲滅了鍾永才保商隊。當時,中共大陽村支部負責做登樓的竹梯及接應工作。游擊隊隨即迴轉大陽村整頓訓練,同時開展打土豪活動。從此大陽的土地革命鬥爭日益發展。

1930年,大陽游擊隊改編為武西遊擊隊,是一支三十五人三十餘支槍的隊伍,為擴大隊伍、補充軍需,採取“捉羊牯”的方法,即到江西等地去捉土豪,令其家屬用錢贖回。大陽鄉蘇維埃在縣、區蘇維埃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分田分地運動。實行“耕者有其田”制度,在認真普查土地的基礎上,按人口平均分配,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原則,鄉蘇維埃主席親自丈量打樁,造冊登記,發給由縣或區蘇維埃政府蓋印的耕作證,當眾燒燬地主的典當田契。分田鬥爭的勝利,大陽人民歡天喜地,許多貧苦農捧著蓋了蘇維埃政府大印的耕作證或土地證,流下了幸福的熱淚。

1932年7月,蔣介石重新糾集重兵向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軍事“圍剿”。為牽制敵人,保衛紅都瑞金,武西遊擊隊奉江西省軍區命令加入了江西省軍區第三作戰分區,三分區指揮部設在筠門嶺芙蓉寨,分區政委由會昌中心縣委書記鄧小平兼,分區政治部主任由羅屏漢兼,呂赤水、遊端軒倆同志分別任正副參謀長。而分區司令員由原軍事部長鍾亞慶同志擔任,同時還兼任前線軍事指揮員。接著,立即組建以會昌紅色警衛連為主體的三分區邊區游擊隊,隊長駱祿才,成立初為一百二十多人,後補充了原獨立團的出院傷兵二十多人。

當時,當地民團一百五十多人向大陽進攻。中共大陽支部根據群眾要求,會同中共大明支部,派出紅色交通員,身縫用竹葉做成的“五角星”,由楊祖仙廟出發經馬頭山到大畲、江西羅塘、劍溪,到達尋烏,向縣委書記古柏、會昌中心縣委書記鄧小平彙報了這一情況,引起了領導的高度重視。為把這次戰鬥打好,鍾亞慶司令員召集了指揮部成員和游擊隊隊長參加會議,根據情報研究戰鬥部署。經再三分析敵我雙方情況,大家同意了鍾司令員的意見,並由鍾司令員簽字,決定戰鬥部署。

經過短時間的準備,把隊伍分成二路,鍾司令員帶一路和武西遊擊隊與敵人接火,採取敵進我退,敵退我攻,引敵進入包圍圈。參謀長指揮邊區游擊隊埋伏於大陽橋頭。敵不過橋(即大陽十一節木橋)不打,待敵過橋百分之五十以上,立即發起前後夾擊,把敵人消滅於木橋上和伏擊圈內。當戰鬥一打響敵人就輕易上當,竄入我陣地。我方發起猛烈攻擊,使敵人前後被圍,自己跳落河中,死的死,傷的傷,不到半小時結束了戰鬥,繳獲敵人槍支十七條,子彈三千餘發。敵死十七人,傷無數,我軍沒有傷亡,取得了很大勝利。後來向鄧小平同志彙報戰鬥情況,得到鄧小平同志的表揚。這次戰鬥也為紅軍落腳武西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32年,紅軍主力部隊的傷病員約有二三十人在大陽療傷。部隊留一個連在大陽保衛傷病員安全,鍾紹葵匪部調近千兵力,妄圖圍殲在大陽的紅軍駐軍及傷病員。獲知情報後,游擊隊與當地蘇維埃政府及赤衛隊的負責人商議,為掩護主力部隊傷病員安全轉移,設了三道防線:第一道封候礤子下,第二道橫崗下,第三道烏石崬。果然,農曆五月初九日,匪部千餘人,早晨天剛亮,就與我部在礤子下防線接火,接著橫崗下、烏石崬防線用三腳錨(土炮)槓槍(遠射程大銃)阻擊敵人。當敵進入我最後一道防線時,紅軍及傷病員已經安全轉移,游擊隊及參加阻擊的赤衛隊也安全進入了深山老林,勝利地完成了保護紅軍傷病員安全轉移的任務。

1934年10月,紅軍主力北上,鍾紹葵匪部對我大陽紅色革命根據地實行了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一片白色恐怖,遍地狼藉。但是,大陽人民沒有屈服,革命信心不變,革命紅旗不倒。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大陽基點村人民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大陽基點村人民的英雄壯舉驚天動地,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