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從輝煌到黯淡 重慶摩托車產業亟待“浴火重生”


2019年,對摩托車行業來說

註定是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年份:

4月15日,電動車新國標正式實施;

7月1日,

摩托車國四排放標準在終端正式實施。

政策調整帶來的更多是行業的“洗牌”。

重慶摩托車產業發展前景何在?

機遇何在?挑戰何在?行業向何處去?

■重慶摩托車產業一度佔據全國半壁河山,“稱霸”東南亞。然而,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產品結構和技術標準的巨大變化,重慶摩托車行業規模大幅縮減,下行壓力較大。

■從昔日的輝煌,到如今的黯淡,重慶摩托車行業遭遇了怎樣的“滑鐵盧”?各方人士就此進行了深刻反思,普遍認為,除了行業調整的客觀原因,錯失優化產品結構機遇、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發展不均衡是最主要的因素。

■機遇與挑戰並存。隨著4月15日電動車新國標正式實施,7月1日摩托車國四排放標準在終端正式實施,無論是業內人士,還是政府官員抑或專家學者,幾乎都認為,重慶摩托車產業正迎來轉型升級的機遇。


深度丨從輝煌到黯淡 重慶摩托車產業亟待“浴火重生”


4月4日,宗申創新研究院,工作人員調試氫能源摩托車上的燃料電池發動機。 首席記者 謝智強 攝

3月29日下午,由重慶市生產力發展中心、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聯合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起經濟圓桌會。全市37家摩托車企業代表集聚霧都賓館,和政府部門以及業內專家學者圍坐一堂,共同探尋重慶摩托車產業轉型升級的“突圍路徑”。

1

是“夕陽產業”還是“支柱產業”

摩托車行業,曾是重慶製造業引以為傲的重要板塊。

“改革開放後,重慶先後引進嘉陵本田、建設雅馬哈,開創了我國摩托車規模經營之先河。”一路見證並參與重慶摩托車行業發展的重慶市企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吳冰回顧重慶摩托車的發展歷程說,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重慶民營摩托車企業躊躇滿志、信心大增,摩托車產業迎來了“黃金十年”(1996-2006年)。當時,廣大消費者將摩托車作為生產工具,或用於載物賣貨,或用於人員運輸,滿足了群眾的就業謀生需求,受此帶動,重慶產摩托車大受市場歡迎。

事實上,自上世紀80年代重慶嘉陵、建設引進日本技術品牌以來,重慶摩托車行業走過了30多年曆程,形成了整車、關鍵零部件配套的研發、生產、國內外貿易等完整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重慶造”摩托車也一度佔據全國產銷量的60%以上,成為中國摩托車製造的領頭羊。

“高峰期時,摩托車整車年產銷達到1000餘萬臺、發動機(含通機)達2000餘萬臺、產值約1700億元、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對重慶工業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成為全市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重慶汽車摩托車行業協會李章萬以一組數據說話。

與此同時,在國內摩托車行業中,重慶形成了隆鑫、宗申、力帆、銀翔等一批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和運行效能的摩托車整車企業,其裝備水平、製造能力、生產規模處於國內領先,這四家企業均進入全國摩托車銷量排名前十。


深度丨從輝煌到黯淡 重慶摩托車產業亟待“浴火重生”


重慶炙焱動力製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對摩托車進行組裝。(資料圖)

但近年來,受市場及其它因素影響,重慶摩托車行業的生產和銷售不斷下滑。全市摩托車產量自2008年的最高產量1100萬輛下降至2018年389萬輛。

在大力推進新興產業的今天,作為傳統產業的摩托車行業,是否已是“夕陽產業”?答案是否定的。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汽車處處長付利川表示,30多年來,“重慶造”摩托車的市場累計投放量超過4000萬臺,為重慶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儘管近年來受眾多因素影響,“重慶造”摩托車產銷下滑,但重慶仍是全國重要的摩托車生產製造基地,摩托車產業仍是重慶工業的重要支柱產業。

付利川說,目前,重慶有摩托車整車企業36家,規上零部件企業450餘家,具有年產1000萬輛整車和2000萬臺發動機的綜合生產能力,具備發動機、離合器、車架、減震器等各大總成完備的配套能力,摩托車產銷量的全國佔比仍達四分之一。重慶摩托車產業孕育的隆鑫、宗申、力帆、銀翔等企業,至今仍保持全國摩托車產銷或出口前十的行業地位。

同時,近年來我市摩托車企業通過產品、技術、品牌的高端化、差異化發展和產業鏈延伸等方式,加快轉型升級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隆鑫代工的350摩托車、建設雅馬哈的踏板車等填補了我市踏板摩托車產品空白,鑫源、望江等面向歐洲等發達地區推出了大排量摩托車產品,隆鑫及銀鋼的復古車和邊三輪、環松的沙灘車、廣本萬強的雪地車等已成為特色產品。宗申、隆鑫、鑫源等依託雄厚的摩托車產業基礎在無人機、農機等產業領域的延伸發展也取得較好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我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把鞏固提升摩托車產業集群,加快摩托車新品研發投放,作為推動重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

2

“滑鐵盧”的秘密

痛定思痛,方可砥礪前行。

從昔日的輝煌,到如今的黯淡,重慶摩托車行業遭遇了怎樣的“滑鐵盧”?

此次圓桌會上,各方人士進行了深刻反思,普遍認為,除了行業調整的客觀原因,錯失優化產品結構機遇、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發展不均衡是最主要的因素。

“重慶曾有過錯失市場機遇的教訓。”吳冰認為,2006年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城鄉道路通行條件日趨改善,群眾日益富裕起來,小型載貨車逐漸代替摩托車成為新的生產工具,外形美觀大方、騎行便捷的踏板摩托車和電動兩輪車作為城鄉居民的代步工具,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

重慶摩托車企業沒有抓住這一輪機會,錯失了發展機遇,以至於自2006年起,重慶摩托車產銷持續下滑,國內摩托車市場被踏板車和電動兩輪車大量擠佔。


深度丨從輝煌到黯淡 重慶摩托車產業亟待“浴火重生”


佳勁機車公司工人組裝摩托車。(資料圖)

李章萬對此深有同感。在他看來,重慶摩托車行業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生產的主要車型90%以上為小排量跨騎車和彎梁車。這是重慶摩托車行業傳統的拳頭產品,但隨著近幾年消費需求的多元化、以及電動車和低速四輪車的衝擊,“重慶造”的主流車型摩托車作為生產工具的市場極度萎縮。而市場變化後,增長較好的踏板車和電摩,在我市又幾乎沒有企業生產和銷售,高端的中大排量摩托車投放市場較少且佔比太低。“缺電(摩)少踏(板)、結構單一的產品現狀,是制約我市摩托車行業發展的主要短板,直接丟失了發展較快的主流市場。”

除了產品結構調整沒有抓住市場變化的機會外,產品質量問題也成為制約重慶摩托車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李章萬說,重慶摩托車產品質量水平遠不能滿足用戶的使用要求,產品的可靠性差、耐久性低等問題尤為突出,是失去原有市場的主要原因。

“摩托車產品質量影響了重慶摩托車產業發展。”重慶車輛檢測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何大軍對此更有發言權。他說,造成重慶摩托車喪失競爭優勢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點是重慶摩托車產品質量沒有達到消費者的預期。

何大軍透露,2016年,重慶商檢局對中國摩托車最大的出口市場——緬甸,作了一項關於摩托車質量的用戶滿意度調查。調查結果顯示,47.7%的受訪者認為日本生產的摩托車質量最好,高達8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生產的摩托車容易出現質量問題。

2018年,重慶商檢局對國內外的摩托車產品進行了一次質量驗證試驗。試驗結果證實了前期的市場調查結果。中國摩托車與日本、印度摩托車相比,在安全、節能、環保等項目上差距不明顯,但在產品可靠性上,卻存在巨大差距。值得重視的是,在參與試驗的摩托車產品中,重慶產摩托車可靠性較差:我們的摩托車行駛1000-2000公里就開始出現質量問題,無法與行駛接近1萬公里才開始出現問題的日本、印度摩托車競爭。

“目前,重慶產摩托車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已經很低,90%的產品用於出口。而重慶出口的摩托車卻以低質低價為特徵,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何大軍認為,提高摩托車產品的可靠性是重慶摩托車行業轉型升級的當務之急。

造成重慶摩托車“滑鐵盧”的第三大原因則是市場的不均衡。李章萬認為,產品營銷缺乏“內外均衡”,重慶企業生產的摩托車主要銷往國外,出口佔90%以上,國內市場基本喪失,從國內市場佔有40%左右萎縮到近幾年的5%左右。而出口產品主要銷往欠發達國家,大多數是低檔、低附加值產品,對重慶摩托車行業發展十分不利。

3

機遇與挑戰並存

隨著4月15日電動車新國標正式實施,7月1日摩托車國四排放標準在終端正式實施,無論是業內人士,還是政府官員抑或專家學者,幾乎都認為,重慶摩托車產業現在面臨轉型升級的機遇。

“市場‘觸底反彈’的機遇到來!”李章萬表示,根據行業週期性規律,摩托車行業在高速增長後,已有近10年的下行調整,到2017年,全行業摩托車產銷下降到高峰期時的57%後,結束了連續五年大幅度下滑的走勢,已開始回升。進入2018年,受國家強化節能減排影響,行業向好趨勢再次受阻,產銷繼續下降;但是今年隨著企業貫徹國四標準、經過優勝劣汰洗牌、企業重組完成後,加之國家出臺支持製造業的相關政策,企業營運環境開始改善,行業“觸底反彈”機會顯現。

與此同時,李章萬認為,隨著國家整頓助力電動車及新的摩托車標準出臺,無牌電動兩輪車將退出市場,釋放巨大的市場空間。本輪產業政策的實施對重慶摩托車行業而言,無疑是發展的重大機遇“窗口期”。因為本次調整和消減的對象,恰好是我市摩托車行業未能涉足的領域。我市摩托車企業需加快轉型升級步伐,積極發展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搶抓“窗口期”機遇,以期獲得新一輪的大發展。


深度丨從輝煌到黯淡 重慶摩托車產業亟待“浴火重生”


重慶安第斯摩托車製造有限公司,技術工人在自動成車流水生產線組裝摩托車。(資料圖)

對摩托車行業的發展,主管部門也有了更加明晰的認識。在付利川看來,鑑於摩托車具有停放方便、道路資源佔用少、能源消耗較低、相對汽車購置成本低、娛樂性強等特點,在國內外仍然擁有較大的市場空間,歐美一些國家甚至政策鼓勵使用摩托車替代汽車以緩解交通和環保壓力,可以預計,未來全球摩托車的年產銷量至少能保持在5000萬輛左右。

而當下,重慶摩托車行業也已具備轉型升級的條件。李章萬表示,近幾年,重慶摩托車行業企業在下行壓力下,仍然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車型、新市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部分企業在電摩、踏板車、技術含量高的大排量摩托車、三輪車、四輪車、雪橇車等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已初見成效;為達到摩托車國四標準,部分企業在電噴技術及系統等摩托車關鍵零部件的研發上,已集聚了創新團隊、掌握了核心技術、進行產業化佈局。行業企業在下行壓力和市場大幅收窄的逆境中,仍然堅持創新發展,為轉型升級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機遇與挑戰並存。

“重慶摩托車行業把握住機遇、實現轉型升級之路,註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李章萬表示,挑戰主要來自幾個方面:

一是企業整體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摩托車發動機、電子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的原始創新不力,相當部分企業缺乏自主研發能力;行業整體缺乏前瞻性、應用基礎性的技術儲備,行業轉型升級缺乏技術支撐。

二是部分企業基礎薄弱,勉強維持現狀,轉型升級有心無力。

三是人才隊伍薄弱、管理效率低下,難以應對轉型升級的複雜局面。

四是未能形成良好的地區產品聲譽,重慶品牌的美譽度、用戶體驗美感度等未能得到消費者廣泛響應,將制約轉型升級和市場增長。

面對嚴峻挑戰,來自力帆、宗申、隆鑫等摩托車企業代表紛紛表示,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要以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心迎接轉型升級中的各種困難;做好技術、資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準備工作,採取系列針對性措施來推進企業的轉型升級。

4

“浴火重生”的路徑選擇

毋庸諱言,近十年來行業市場衰退,給重慶摩托車行業帶來重大損失,其負面影響仍然是造成該行業轉型升級的巨大陰影和障礙。實現行業的“浴火重生”,不僅需要企業和企業家們在逆境中頑強堅持不動搖,勵精圖治謀發展,更需要正確的路徑選擇。

付利川表示,我市摩托車產業轉型升級中,一些深層次發展問題不容忽視,要儘快提升產品結構合理性和檔次,以及產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同時,要進一步增強融合發展的緊迫感。

“智能化、網聯化技術發展迅猛,新材料、新工藝也持續湧現,對製造業發展帶來巨大影響。”付利川說,我市多數摩托車企業對相關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對行業發展影響的認識還不足,相關應用滯後,急需提高認識,加大研究應用力度。

深度丨從輝煌到黯淡 重慶摩托車產業亟待“浴火重生”

重慶潤通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實驗室,工作人員進行摩托車底盤性能測試。(資料圖)

在對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認真分析後,李章萬認為,我市摩托車行業轉型升級應瞄準五大方向:

首先,應大力發展電動摩托車和踏板車。在本次轉型升級機遇中,我市應大力發展電動摩托車和踏板車,完善型譜、補齊短板,重振重慶摩托車在全國的行業地位。重點培育力帆、宗申、隆鑫、建設雅馬哈、廣本萬強、銀鋼等企業發展電動摩托車和踏板車,形成相應的產品研發、生產能力,以及完成品牌塑造、市場拓展等。在相應關鍵零部件配套的佈局上,重點鼓勵企業研發生產電動摩托車的電機、電池及電控等,打造電動摩托車和踏板車的產業集群。

其次,隨著經濟發展,受國內消費水平進一步提高和國內城鄉道路改善等因素的影響,摩托車市場呈現出高檔化、娛樂化、個性化、多元化發展的新趨勢。還應鼓勵發展大排量摩托車、越野車、四輪車等特色產品。

其三,應做大做強通機產業。鼓勵潤通、隆鑫、宗申、力帆等通機生產企業在重慶通機現有規模基礎上加大技術創新、提高質量水平、拓展產品用途、加大品牌合作,積極研發和生產垂直軸汽油機、汽車增程系統、大排量單缸汽油機、小型柴油機、高效低排放汽油機、低噪音發電機等,進一步提高重慶造通機的國際市場份額。

其四,針對國際市場,實施創品牌工程,由政府有關部門聯合國家摩托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國家級專業檢測機構,對使用商標產品的質量技術水平和生產管控情況實行嚴格的監督管理,樹立和維護“重慶摩托”的精品形象,加大出口產品的競爭力。

最後,實施技術改造和推動融合發展。加快實施一批摩托車生產的智能製造改造提升項目,著力推動數字化工廠、智慧工廠的建設,大力採用柔性製造單元、生產機器人、自動化倉庫、管理信息系統等,大幅度提升我市摩托車生產企業的生產製造水平。

基本情況

重慶摩托車行業規模和產業配套能力均居全國前列

行業規模

規上摩托車整車和零部件企業463家,其中摩托車整車生產企業36家。行業總資產上1000億元

配套能力

整車1000萬臺以上,發動機(含通機)2500萬臺,具備發動機、離合器、車架、減震器、轉向、輪轂、輪胎、儀表、覆蓋件等關鍵零部件的配套能力。通用小型汽油機形成1500萬臺以上的製造能力

2018年產值

全市摩托車產銷381萬輛(其中出口358萬輛),同比增長3%;實現產值835億元,同比下降2%;

全市通機產銷1200萬臺(其中出口900萬臺),與上年基本持平,實現產值151億元,同比增長8.3%

主要產品品種

摩托車產品品種主要為跨騎式彎梁式,以中小排量為主

積極應對挑戰

要以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心迎接轉型升級中的各種困難,完成轉型升級

整體創新能力不足

摩托車發動機,電子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的原始創新不力,相當部分企業缺乏自主研發能力;行業整體缺乏前瞻性、應用基礎性的技術儲備等,行業轉型升級缺乏技術支撐

人才隊伍薄弱

人才隊伍薄弱,管理效率低下等,難以應對轉型升級的複雜局面

缺乏地區產品聲譽

未能形成良好的地區產品聲譽,重慶品牌的美譽度、用戶體驗美感度等未能得到消費者廣泛響應,將制約實現轉型升級和市場增長

部分企業基礎薄弱

部分企業基礎薄弱,勉強維持現狀,轉型升級有心無力

圖表數據來源/重慶汽車摩托車行業協會

深度丨從輝煌到黯淡 重慶摩托車產業亟待“浴火重生”


記者手記》》

搶抓機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戴娟

對被稱作“摩托車之都”的重慶來說,摩托車產業曾是全市制造業引以為傲的重要板塊,重慶是中國摩托車主要的生產基地和最大出口基地。然而近十年來,重慶摩托車行業的生產和銷售卻不斷下滑,個別企業更是舉步維艱。

在業內人士、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的討論中,我們逐漸明晰了重慶摩托車行業遭遇“滑鐵盧”的秘密。除了行業調整等客觀原因外,錯失優化產品結構機遇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006年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城鄉道路通行條件日趨改善,群眾日益富裕起來,小型載貨車逐漸代替摩托車成為新的生產工具,外形美觀大方、騎行便捷的踏板摩托車和電動兩輪車作為城鄉居民的代步工具,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在這個過程中,重慶摩托車企業沒有抓住這一輪機會,主要產品仍以彎梁車和跨騎車為主,以至於自2006年起,國內摩托車市場被踏板車和電動兩輪車大量擠佔。

2019年對摩托車行業來說註定是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年份。隨著國家整頓助力電動車及新的摩托車標準出臺,無牌電動兩輪車將退出市場,釋放出巨大的市場空間。本輪產業政策的實施,對重慶摩托車而言,是發展的重大機遇“窗口期”。

我們欣喜地看到,推動重慶摩托車行業的轉型升級,已寫入今年我市政府工作報告。

與此同時,重慶摩托車行業不少企業在逆境中不動搖,堅持創新發展,為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期待,在政策有窗口期、市場有空間、技術有支撐、企業有準備、政府有導向的當下,重慶摩托車行業抓住機遇,勵精圖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迎來摩托車產業的再次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