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想在事業成功的道路走得更遠,要從這個關鍵著手

卡耐基說:決定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因素,專業技能只能佔到15%,而85%是由人際關係和與他人相處的能力決定。

所以,如果你希望在事業成功的道路走得更遠,不妨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和他人的人際關係。

知行合一:想在事業成功的道路走得更遠,要從這個關鍵著手

陽明和弟子像 優元書院攝影

正如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所謂的人際關係其實並不是一種憑空存在的狀態,而是與人內在的信念、價值觀緊密關聯。你的人際關係,會反映出你的內在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方式。

孔子有個很牛的弟子叫端木賜(子貢),他官至魯國、衛國的國相,而且善於經商,賺了很多錢,是孔門弟子中的首富。有一次他問孔子:"請問有麼有一個字可以作為人一生努力實行的呢?"孔子說:"如果一定要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

知行合一:想在事業成功的道路走得更遠,要從這個關鍵著手

有人認為孔子這句話有些消極,實際上這段對話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整部《論語》和儒家思想非常精華的段落。

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紛繁複雜的問題,不要依靠那些"讓人喜歡你的二十個絕招"之類的套路。應該從根本入手,解決原則性的根本問題。理解了孔子說的"恕",遇到任何問題就自然可以有解決方案。

知行合一:想在事業成功的道路走得更遠,要從這個關鍵著手

"恕",說的是放下內心的執著和偏見

世界豐富多元,每個人有不同的內心世界和行為方式、能力結構。而人性的特點,往往會要求別人做得很圓滿,無論是家人、朋友、同事,我們都希望他什麼都做得好,沒有缺點。但是,只要是人就有缺點,如果我們這樣要求別人,其實是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別人,本質上是自私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和光同塵",真正高明的人,不是一味標榜自己的不同、指責別人的過失或不足,而是能與與世界和諧相處,同時又保持自己的志向和德行。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提倡"瞭解自己"和"用人所長",如果管理者眼中老看人缺點,其結果就是無人可用;只有發揮自己的優勢,也用人所長,才能創造高水準的績效和成果。

總是把焦點放在要求別人,還容易讓自己造成一個心理的問題,就是逃避責任和放棄機會。

一味要求他人,就給了自己的不作為一個"充分"的理由:"弄不好都是別人的錯,或者環境的錯,並不怪我!"結果,沒有在自己應該行動和改變的方面去下功夫,事情不理想,又繼續怪這個那個,造成不良的循環。這種心理和行為如果互相強化,會造成很負面的結果。

君子求諸己,所謂的改變世界,都是先改變了自己。

知行合一:想在事業成功的道路走得更遠,要從這個關鍵著手

"恕",說的是消融他人戒備的心牆

"北風和太陽"的寓言故事說,北風覺得自己很有威力,就和太陽打賭,誰能讓路上的行人脫掉衣服。北風拼命地刮,想要把行人衣服刮掉,可是人們越覺得冷,越把衣服裹得緊緊的。而太陽暖暖地照在人們身上,人們覺得好暖和好舒服呀,就自己把衣服脫掉啦。

逃避痛苦、追求快樂是本性。如果一個人總是指責別人、苛求別人,那麼所有人在靠近他的時候都會不舒服,心理壓力會讓人不自覺地築起堅冰一樣的心牆,所有的對話、交流都會遭到巨大的障礙,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了。

反之,如果能實行"恕"道,那麼冰雪消融、心牆瓦解,所有的陽光、空氣都能自由流動,在互動當中就能讓雙方獲得溫暖和快樂,關係也能建設性地繼續發展。

知行合一:想在事業成功的道路走得更遠,要從這個關鍵著手

"恕",說的是當下即是,終身可行的修身做事之道

孔子說的"終身可行",當然也包括"現在可行"。儒家的核心價值是"仁",而"仁"的描述是"仁者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個並不是隨時、完全可以做到的。"恕"是隨時、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它是"仁"的基礎。有了"恕"的功夫,更積極地向外擴展,就是可以實現"仁",儒家"修齊治平"的理想由此得以實現。

王陽明貶謫龍場期間,他的隨從生了病,王陽明沒有抱怨指責他們未盡到僕從的職責,還用心照料他們飲食,甚至為了慰藉他們的思鄉之情,給他們唱故鄉的歌曲。這種"恕"道,正是陽明立德修心知行合一的體現。

作者簡介:陳廣,博士,陽明心學與中國文化、管理學、心理學跨界學者;優元書院院長,優元私董會秘書長,長期兼任南京大學MBA/EMBA校外輔導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研修經歷,美國認證協會註冊心理諮詢師。願與你一起明心問道,知行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