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印象之株木村

假如青水塘是上天故意遺落在仙源的一顆明珠,那麼,株木橋便是櫛風沐雨的人們為仙源織就的一條緞帶:她偏安於仙源西陲,僅有的一條馬路從新市由東往西,一頭串起百姓人家,一頭連通休養生息,入來清幽,出則淳樸,綁得住安寧,系得了祥和。

家鄉印象之株木村


▲株木橋風景

她不及官元山旖旎秀麗,也比不得青溪娉婷多情,然她有她的妖嬈,山崇嶺峻,綠草香蘭,水月影沉,煙塵不侵,天是碧的,地是暖的,人兒是勇敢的。

家鄉印象之株木村


▲榨前通往肖家和鉤形的路景

話說株木,人們習慣稱呼她為株木橋,因此地生長著叫“櫧木”的樹種,它質地堅硬,枝葉如傘蓋,冠粗,祖居株木的吳姓人家用此樹幹建橋,從而得名“櫧木橋”,後簡寫成“株木橋”。

家鄉印象之株木村


▲榨前原株木小學旁的苦櫧樹,大家意會下櫧木橋

而最讓株木橋為仙源紅色革命老區添就過濃墨重彩一筆的當屬“株木大戰”。我對這樁史實知曉不多,大概是彭德懷元帥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此抵禦追剿而發起的三天三夜的鏖戰,最終紅軍大捷。現今,老株木小學後山上還有很深的戰壕。而於我來講,“株木大戰指揮部”遺址還是熟悉的。那是一排純木結構的房子,斗拱飛簷,雕樑畫棟,木牆木門木窗,所有的支承結構都是木頭,青石地面,黛瓦屋頂,還有高樓門的迴廊,一旁有一座廟宇,都是一樣的結構,後來這些房子被用作合作社、藥店、藠頭廠。它們是老株木橋的標誌和風景,雖不能被林徽因梁思成收入《建築史冊》,在我的記憶裡仍是深刻的,只是木製房子終究抵不過歲月和風雨。我上學時,就最喜穿過那回廊,彷彿在某個雨天,我也能在迴廊的盡頭遇著一個撐著油紙傘的丁香般的姑娘……

家鄉印象之株木村


▲株木大戰舊地,有人看出來是哪裡了麼

株木橋也是一個本客混居的村落,如福勝小組的肖家、鉤形小組的袁家都是典型的本地人家,如上窯小組的鄒家、馬嶺小組的夏家則是典型的客家人家,而像中街小組、南泥小組又混住著不同姓氏的客家人。本地話溫言軟語,客家話熱情洋溢,兩者相得益彰。本客互幫,共通有無。紅牆黛瓦的人家,白天大門洞開,晚上夜不閉戶,這戶客家人做了餈粑,那戶本地人做了箬葉米果,她端給她一碗餈粑,她送給她十個米果,迎來送往,盡是歡愉。兒時,尤其喜歡冬天的豔陽天,一大早就去幫別人曬紅薯片,十天半個月都是吃不完的甘甜的“蕃薯糖”。現今,也突然誰誰就給母親送來一竹籃紅辣椒,某某又給母親送去一瓷碗溫熱的米果,每每聽母親在電話裡提起,我也是熱淚盈眶心溫暖之。

家鄉印象之株木村


▲肖家,舊貌換新顏(8年的變化)


家鄉印象之株木村


▲鉤形裡


家鄉印象之株木村


▲上窯

株木小學是株木人的私塾,從少不更事的年紀到漸漸成長心智,五六年的記憶都跟它有關。從我記事起,株木小學就幾易其址,從株木橋搬到榨前,又由榨前搬回株木橋,往復幾次,如今倒是落定在了馬王衝口,兩間土坯教室也發展成三層樓房,孩子們有了嶄新的課桌和多媒體教室,與80年代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最無憂的年紀都是在小學度過,清早拿著新鮮的飯糰出門,用鋁飯盒或者搪瓷茶缸裝上媽媽能為我們準備的“最豐盛”的午餐,揣在自制藍色小碎花書包裡,一路呼朋引伴,雀躍地向學校奔去。朗朗的讀書聲,總有說不出的妙境:五臟六腑裡,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服帖;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處不暢快。盡情享受象牙塔裡的快樂,感恩老師的啟蒙與教導。碰到陽光明媚的午後,三五好友就在如傘蓋的櫧木綠蔭下吃午飯,寫作業。一週五天半的上學時光也顯得短暫起來。

家鄉印象之株木村


▲榨前原株木小學


家鄉印象之株木村


▲現在的株木小學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不上學的日子裡,你去過株木的神嶺寨嗎?你去過株木的茶山峔嗎?你去過株木的石子坑嗎?夏日的傍晚,山映斜陽天接水,長天連水,碧水連山,山連芳草;天帶輕雲,水帶寒煙,山帶斜陽;自上及下,由近及遠,站在我家曬穀場,神嶺寨的險,茶山峔的奇,石子坑的秀,盡收眼底,望到的是好不優美的一幅畫卷!樹木鬱鬱蔥蔥,小溪流水潺潺,紅的、白的、黃的、粉的花骨朵兒在枝頭競相爭鬧;還有家門口的那棵梧桐,靜靜搖曳;眼光流轉,處處皆是風景。茶泡、枇杷、李子、麻皮梨、樹莓、小櫻桃、楊梅、“幾牛子”、板栗,各種家果野果應季而生,信手拈來,個個都是美味……

家鄉印象之株木村


▲披雪的神嶺寨


家鄉印象之株木村


▲水口,記得小時候經常攀爬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縱是千般不捨,萬般想留,株木的人兒還是望著故鄉的背影走在了遠方的路上。曾經零落的房舍,現在成了株木橋一條熱鬧的街,各家樓房拔地而起,淡藍色的外牆裝飾了自己的家,也裝飾了整個株木橋。

家鄉印象之株木村


▲株木橋整齊的房子

是的,想要遇見,總會遇見;想要拾起,方能拾起,拾起那些關於家鄉的點滴印象。

家鄉印象之株木村


詳細地址: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仙源鄉株木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