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桐城|湮沒在時光深處的孔城都會橋


鄉土桐城|湮沒在時光深處的孔城都會橋



湮沒在時光深處的孔城都會橋

文|吳春富

在繞過廢橋墩又

掉頭北去的孔城河上。

它吐出的泡沫一直上溯到

我目不能及的廬江縣才會破裂。

孔城河上溯廬江,下通長江,老街九甲走出的詩人陳先發的詩中提到的廢橋墩即桐城市孔城鎮的都會橋橋墩。

都會橋為木橋,跨孔城河,長約200米,5米,高6米。橋頭一邊一個鐵蜈蚣,二尺多高,形狀似錨,為鎮橋之寶。兩邊有護欄,保護行人安全,亦可倚欄欣賞孔城河旖旎風光。三排直徑30公分粗的木柱支撐橋身,間隔各兩米(始三拱,中大拱,兩側小拱)。都會橋連接河兩岸,河東十甲(地段)古渡街與河西九甲裡安街連成一體,水鄉古鎮風味濃郁典型。

據考證,橋建於乾隆年間,為孔城舉人程翰昌捐資修造,距今已有二百餘年曆史。橋毀於當代。二百年風雨侵蝕,橋破敗不堪(民國時大修,平時小修,經費來源為建橋剩餘款項購買房屋與田畝的租金),一九六九年大水掏空了心,橋氣息奄奄。七十年代中後期,都會橋燈燭熬盡,滴下了最後一粒濁淚——被拆除。

殘存。如今在舊址還能看到露出水面被浸泡軟了的暗黑色橋墩。微風拂過,細浪拍打,述說著老橋二百年的故事。

年紀五十歲邊上的人都知道,七十年代中期的時候,都會橋尚在,兩邊的扶欄已不堅實,橋板也開了若干處“小天窗”。行人要想安全通過,就得像蛇溜水一樣蜿蜒前行——走曲線。這種走法對小孩子來說很困難,不過能鍛鍊膽量。如果隨大人一起的話,大人會牽引你,叮囑目光不要投橋下。

都會橋並不是孔城的專利,全國很多地方都有都會橋。凡是有都會橋的地方,那裡在當地方圓百里或更遠都是“小都會”,繁華熱鬧。

橋上川流不息,人來人往。未修建都會橋前,河東人要到孔城老街上來,很困難,得坐渡船,古渡街即由此得名。如此一船一船地渡,安全難保障,往來也不方便。有了都會橋,河東四鄉八里的鄉親如長了翅膀,飛越到河西。

河中舟去筏來,一派繁忙。舟有大舟,有小舟;有帆高高扯起的舟,有帆歸順的舟。筏有寬筏,有窄筏;有快速行進的筏,有悠哉遊哉的筏。“肅肅金風漾碧流,錦帆片片白雲秋。晚來繫纜知何處?只在清溪淺埠頭。”(明·許浩)。晚霞映照,波光粼粼,“荻埠歸帆”(古桐城八景一,據考,位於橋西南300米處),河中岸上現出歡快景象。

街上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都會橋似一根扁擔,挑起了河東河西兩條街的繁華,撩開了古鎮清明上河圖帷幔。河東古渡街有客棧、小店鋪、洗(蠶)絲坊,還有一小庵,名曰茶庵,牆壁茶黃色。庵始建於清光緒六年——庵內一斷裂石碑上銘刻。關於茶庵有一個動人傳說——河東鄉親絡繹不絕到河西正街,經過古渡街,一路走來,口渴。急人所急,學程舉人發善心,有個小姑娘,在家門口施茶,不收分文。茶客過意不去,走時趁姑娘不留意,在茶具下悄悄壓個把銅板。這樣日積月累,小姑娘有了不少銅板。她有心向佛,無心出嫁,哥哥便用這些銅板在古渡街為她建了一草菴——茶庵前身。

河西里安街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商鋪、飯館、客棧、貨棧、作坊,還有規模比較大的茶樓。正大街往裡安街拐的吳大樓茶樓即是典型代表。門面四間,三進深,中有天井。二層閣樓,挑夫、市井人等一樓圍坐喝茶、聽說書,人聲嘈雜,煙霧繚繞;客商、儒學二樓談生意、品茗,環境清雅,不受影響。

都會橋一年四季都熱鬧,最熱鬧的有三次。一次是三月二十七的東嶽廟會,一次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一次是十月初十的火神廟會。廟會,每甲各出一節目。一甲咚咚嗆,高蹺帶五猖;二甲真有錢,出個彩輪船;三甲真大膽,出個玻璃傘;四甲人斯文,出個富貴亭;五甲沒得出,出個十二屬;六甲與七甲,平臺伴鑾駕;八甲不顧羞,出個老悠秋;九甲獅子醜,像個哈叭狗;十甲人真榷,出的是臺閣。在十甲間巡迴表演,來回都要經過都會橋。風雨不動安如山,橋承重,穩當。龍舟賽的地點選在都會橋段的孔城河上,西岸的商鋪與東岸的人家都把都會橋當成新娘,將紅綢緞披在護欄上。

都會橋畔有不少歷史舊跡與人文、自然景觀。

“人煙開小聚,傳說呂蒙城。”(清《桐舊集》)。孔城河自遠古流來,運來了吳國大將呂蒙及一船船的兵卒,當是熱鬧之地。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據考證,都會橋西南二百米處的一灘頭,為呂蒙屯兵港舊址。橋西南150米處為桐城派散文大家劉開(字明東)故居遺址(今建有古色古香的明東文化園)。

“淮南路舒州九鎮,孔城即九鎮之一”(宋《元豐九域志》)。孔城河自大海長江流來,載來了蘇杭的客,京廣的貨,自是繁華之地。河岸樹木葳蕤,河灘蘆荻搖曳。有碼頭數處,都會橋旁是一處。舟船泊岸,貨物集散。穿著對襟小褂的挑夫喘著粗氣,穿梭於彎折的一級級石階上——碼頭舊址旁殘存有高約3米石級。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石級印證了昔日古鎮商業繁榮。

“朔風吹雪遍天涯,凍壓江梅幾樹花?野老預歡豐稔兆,更添冰水煮新茶。”(明·許浩)。日暮將晚,沙灘靜穆,晶瑩潔白,遙望似雪。“孔城暮雪”(古桐城八景一),據考證,位於都會橋北400米處。

……

自古興亡多少事,都會橋拆除後,地方上於橋南10米處修建了一座高3米、寬2米的小石橋,方便東岸百姓過往。日久天長,都會橋被人遺忘。

觸摸舊時光,一座橋代表著一段歷史。都會橋像一位老人,見證了孔城古鎮的繁華。如今都會橋沒了蹤影,能見到的惟有一隻白鷺擦著廢橋墩在孤單地飛翔。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都會橋的廢橋墩是碑,碑文上刻著四個字——“樂善”與“好施”!


鄉土桐城|湮沒在時光深處的孔城都會橋


鄉土桐城|湮沒在時光深處的孔城都會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