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過4次“犯我中華,雖遠必誅”的經歷,最後一次威震天下

歷史上有過4次“犯我中華,雖遠必誅”的經歷,最後一次威震天下

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強國。各方面的實力都很強,科學技術也是領先於世界的。再也不是以前的東亞病夫。特別是去年上映的電影《戰狼》票房很高。我想票房高的原因除了是吳京拍的特別好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部電影反映了中國現在的強,尤其是一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意思就是隻要是侵犯中國的人,不論他們離中國有多遠,我們都會讓他們付出代價的。

這句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那個時候沒有中華這個詞,這個詞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創造出來的,原本的那一句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的事件在歷史上就發生過4次,而且最後一次是最嚴重的,最轟動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次發生在西漢時期,我們都知道在西漢中後期的時候也有了衰落的跡象,本來這種情況下西漢距離滅亡也不遠了,可更加不好的是那個時候的匈奴的郅支單于開始厲害起來,他吞併了匈奴各國,國力大增起來,於是開始進攻漢朝,我們常說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可是單于竟然殺死了漢朝的使者,這擺明了就是要和漢朝鬧掰,可是漢朝畢竟是一個大國,就算已經開始衰落了,但是對付這種小國還是小菜一碟的,於是匈奴找到了靠山康居國,單于更是成為了這個國王的女婿。

單于找到了依附,就更加有底氣了,漢朝曾3次派使者去討要之前被單于他們殺掉的使者的遺體,單于不給就算了,還多次的羞辱這些使者,要知道使者代表的就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啊!單于如此不給漢朝面子自然使漢朝的君王很生氣,一氣之下就命令陳湯率領漢朝的騎兵去攻打單于他們,勝利之後漢元帝就寫下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有時候想想那句話說的還是對的,人不作就不會死。

第二次發生在漢武帝時期,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張騫出使西域就發生在這個時期,當時張騫他們一行人在路過一個小國時發現這個國家有很多的汗血寶馬,碰巧漢武帝很喜歡這些純種的汗血寶馬,於是張騫就把這件事上報給了漢武帝,漢武帝自然是很高興的,因為漢武帝當時一心就想著修仙,他覺得這種汗血寶馬可以給他帶來遙遠西方的仙丹,於是就派了使者去了這個小國家希望他們願意交換汗血寶馬,這個小國不肯就算了,畢竟不能強迫人家,可是他們還出言侮辱漢朝,說離得這麼遠,就算說了一些不好聽的話能拿他們怎麼樣。

暴脾氣的漢武帝自然是坐不住了,他一句話都沒有說,就派李廣利帶兵去討伐這個小國家,而這個軍隊可以說是身經百戰,上過很多次戰場的,而且陣仗又大,很快就打敗了這個小國家,帶走了這些汗血寶馬。

第三次是在唐朝,這次的小國是印度,歷史上印度和唐朝的關係一直以來都很不錯,但是自從印度的老國王去世了之後印度沒有一個主心骨,很快就大亂了起來,阿納羅順在這樣的情況下成功篡位了,當上了新國王,但是畢竟是篡位的,說起來總歸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沒有什麼底氣,人民也不信服他,阿納羅順害怕唐朝的使者回到唐朝之後說起這個事來,於是就派兵殺害了這些使者,只有一個使者王玄策幸運的活下來了。

王玄策逃出來了之後非常的生氣,畢竟自己以前也出使過其他的國家,從來沒有受到這樣的待遇,但是唐朝距離自己太遠,無法傳送消息,於是王玄策就跑到了吐蕃國,借到了兵馬之後就帶兵殺回了印度,殺掉了阿納羅順。

第四次是在元朝,成吉思汗商隊的貨物被一個叫作花剌子模的國家的人被搶去了,而且還殺掉了商隊的人,成吉思汗知道了之後十分的生氣,覺得區區一個小國家竟然敢動他的人,於是就帶兵去攻打這個小國,不費什麼力氣就戰勝了這個小國家,還把這個國家的財產都給帶走了,成吉思汗發現這種靠攻打小國來獲得財富比自己經商什麼的太簡單了,於是就放棄了經商,開始一心一意的攻打那些小國,戰爭一開始就不會停下來,於是成吉思汗一路上打敗了各個國家,遠至歐洲,都成了他的手下敗將。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4次“犯我中華,雖遠必誅”的事件,看完之後有沒有熱血沸騰的感覺,中國一直都是以和為第一的,但是這不代表我們不敢打,只要有人侵犯了我們那我們是一定會奉陪到底的,正所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