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 刷屏套路集體失靈。流量不好騙了?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來源 / 傳播體操(ID:chuanboticao)

作者 / 鄭卓然

在一片裁員潮中,營銷人的2019註定過得並不輕鬆。

若與“刺激2018”對比,今年大家的朋友圈枯燥無趣了許多。2018年上半年是營銷刷屏的高峰期,不僅有定製全家福、定製工位等DIY類H5,還有網易戲精課、新世相讀書會等知識付費分銷裂變式推廣,再加上《我的使用說明書》等測試類H5……

而今年上半年,我們的朋友圈卻異常沉默,2019年迎來了營銷行業的整體啞火。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消失的套路

2019的背後,是各種營銷套路的失靈,前幾年能引起大眾刷屏的內容,在今天的用戶來看早就見怪不怪,想要達到微信刷屏限流的閾值,已經難上加難。而許多營銷人到頭來卻發現,在KOL群裡發紅包求轉發賣人情,這才是“朋友圈營銷之本”。

1、H5再無刷屏

相比於前幾年H5推廣的風風火火,2019年H5卻再無刷屏。即便是H5爆款製作大師網易,近期推出的新H5也再未掀起波瀾。

對以網易為代表的H5製作者而言,多次刷屏以及風格的同質化讓用戶失去新鮮感,再加上H5的傳播大多依靠“誘導分享”,在微信嚴打和限流的情況下,相當於斷了H5刷屏的生路。

總體來說,H5主要可以分為四類:翻頁類、觀賞類、測試類、遊戲類。

“PPT式”的翻頁類H5早已不具備營銷傳播功能,僅作為展示工具、運營工具而存在;

觀賞類H5主要靠內容劇本或視覺交互,前者考驗新穎創意,後者考驗資金投入,想要讓用戶驚喜已經非常難;

測試類H5雖說擊中了人性的弱點,但幾年來手法套路就沒有大的突破,被“過度教育”的用戶漸漸不買賬;

遊戲類H5一方面以抽獎、大轉盤、開寶箱為代表的小遊戲作為日常用戶運營工具使用,另一方面密室逃脫、探索類重度遊戲卻投入成本過大、風險太高。

總而言之,H5在2019已經褪火,我們很可能再也看不到H5在朋友圈刷屏了。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兩會H5

2、條漫審美疲勞

條漫從圖文形式上非常契合公眾號的用戶閱讀習慣,也正因此,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刷屏級的案例出現。

早期的微博式段子類條漫自不用說,前幾年‘局部氣候調查組’的百雀羚一鏡到底長圖引爆社交網絡,去年的‘匡扶搖’漫畫深受大眾喜愛,還有‘GQ實驗室’等知名機構賬號名聲在外。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圖片來源自公號GQ實驗室

但如今我們在朋友圈中也不難發現,條漫式的內容已經越來越難破圈傳播,大多僅侷限在垂直興趣領域,再也難達到以往全民轉發點讚的盛況。

從沉浸度來說,條漫仍屬於重度閱讀內容,看完一篇優質條漫,少則翻屏十多次,多則翻屏數十次,閱讀總時長通常超過十分鐘,這顯然需要更高的閱讀門檻及時間空閒來支撐,在這個用戶都被15秒短視頻洗禮過的環境下,恐怕只有核心粉絲才有如此耐心。

再加上條漫的創作者通常都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這既是創作者的優勢,但同時也限制了創作者作品的大眾突破,我們往往能發現同一創作者的條漫風格、內容大同小異,用戶對條漫的審美疲勞便也見怪不怪。

3、段子手江郎才盡

段子搞笑類內容是網絡上流量最大的內容板塊,乘著微博的東風,牙仙廣告、樓氏文化、鼓山文化成為了三大段子手集團,早期段子手營銷號都是以外網搬運為主,後期才慢慢有了原創內容的刷屏,其中天才小熊貓是段子手的典型代表。

在微信生態中,不乏段子類內容的刷屏,結局神反轉、腦洞段子文、對話式圖文在前幾年一度風靡朋友圈,但在今天已經很少刷屏了,若長期關注各段子類公眾號也能發現,大多數原創內容質量直線下降。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圖片來源自NIKE×GQ實驗室

如今UGC大行其道,不難發現,段子類賬號大多淪為信息整合,原創內容也常常是老梗新說,而網友們真正的樂趣在於各大社區的評論區,公眾號微博如此、抖音快手如此、連網易雲音樂也是如此

個人化的段子手已經江郎才盡,比拼的更多隻是工業化的整合速度,內容刷屏不復存在。

4、視頻傳播水土不服

儘管微信希望在圖文之上疊加視頻、音頻等各種多媒體形式,但在我之前文章也提到過,微信公眾號的設計思路來源於郵箱的訂閱中心,整體來說依舊是一個圖文雜誌的閱讀習慣,並不適合視頻、音頻等形式的傳播。

對於視頻內容,微信朋友圈很早就有分享短視頻的功能,但一直以來也沒有多大起色,如今新上線的個人視頻動態,儘管在聊天頭像中添加了更新標識,但依舊未能正真培養起用戶習慣;而對於音頻,朋友圈好友分享的音樂有多少你完整聽完過?朋友圈的音頻在於情緒、品味認同,而不在於收聽體驗。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在公眾號圖文消息中,視頻、音頻僅僅只能作為輔助閱讀的手段使用。一篇圖文中即便加入了視頻、音頻內容,往往也需要附上文字和圖片內容,即便是主打品質視頻的‘一條’,如今也附上了文字圖片說明,甚至不少視頻、音頻博主在微信內容環境下已經逐漸轉型為圖文內容博主。

總體來說,微信環境下並不適合視頻音頻的傳播,不妨想想,你有多久沒在朋友圈看到一條、papi醬或者其他視頻網紅的作品了?微博、抖音、快手、B站可能才更適合多媒體形式的傳播。

5、裂變分銷被免疫

流量成本高企的情況下,社交式分享成為獲取廉價流量的最佳方案,裂變傳播也就應運而生。從去年‘網易戲精課’、‘三聯聽週刊’、‘新世相讀書會’的高頻刷屏,用戶的朋友圈已經被這類知識付費分銷裂變海報刷屏太多次。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圖片來源自網絡

分銷裂變的流行總是伴隨不少業內爭議,被許多人認為利用人性的惡刷屏、汙染朋友圈環境,還曾有爭議認為分享裂變是某種知識傳銷。而把分銷裂變發揚光大的知識付費產品也存在不少天然痛點,其中重營銷輕內容、內容良莠不齊、販賣焦慮和雞湯最為讓人詬病。

裂變分銷的手段在線下促銷中其實早就存在,而在線上朋友圈大火則很大程度上是特殊時機的特殊現象,隨著微信對朋友圈環境的清理、用戶對知識付費認識的“清醒”,裂變分銷的手法在今天幾乎不可能複製網易戲精課的影響力。

如今分銷裂變、轉發裂變已經成為每個運營者的基礎手段,大量應用在日常活動運營、用戶運營中,但效果已經大不如前,不少用戶也早已對裂變傳播這產生反感,認為手法太low。

6、小遊戲無疾而終

小遊戲曾是去年微信中的興奮點,許多死群曾因為爆款小遊戲的分享而再度復活。

在小遊戲/小程序的野蠻生長期,除了官方的‘跳一跳’,更是出現了‘頭腦王者’、‘最強彈一彈’、‘海盜來了’、‘成語猜猜看’等爆款。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圖片來源自網絡

成為爆款的小遊戲除了魔性的玩法外,最重要的是分享復活機制。但因汙染群聊環境,微信限制分享復活玩法後,小遊戲似乎就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出現‘最強彈一彈’刷屏時的狂熱。

小遊戲對於企業而言通常是作為一種拉新手段,用戶通常可以通過客服消息或者二維碼等方式關注公眾號、客服微信賬號。甚至在支付寶補貼期間,還有打開小遊戲便自動複製淘口令的另類變現手法。

但如今,小遊戲不再被大眾想起,小遊戲的生態構建還任重道遠,從營銷上看,小遊戲的推廣手法頗有些無疾而終的意味。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流量的理想與現實

舊的套路已經過時,新的套路未獲新生,當今營銷人的焦慮在於流量的焦慮,罪魁禍首是一個鐵錚錚的事實,流量成本高了。

1、流量不好騙了

公眾號誕生已經7年,即使沒有“信息流化”的改版,公眾號的閱讀整體下滑也是個不爭的事實。不少人都能發現,以往輕鬆10萬+的公眾號,在內容並沒有明顯下滑的情況下,如今有些平均閱讀只在2-3萬。從閱讀數的角度上來說,流量已經不好“騙”了。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短視頻為代表的新內容消費的衝擊下,公眾號、朋友圈的圖文閱讀從“必看項”降格為“可選項”。

從用戶角度來說,逃離朋友圈、逃離公眾號的聲音又逐漸響起;

從行業角度來看,“天下苦微信久矣”成為了眾多社交創業者的一面輿論旗幟。

流量如涓涓細流般不斷分散,獲取的難度越來越大,短視頻、vlog、垂直社區、網綜、大劇……各種內容形式、各個平臺都在爭奪用戶注意力,一招鮮的營銷時代已經過去。

2、流量轉化差了

這裡所說的並不是電商帶貨轉化,而是內容關注、粉絲沉澱的轉化。

要在幾年前,一篇十萬加的文章可能讓公眾號一夜漲粉幾萬,並帶來長久的長尾流量,而如今根據許多公眾號運營者反饋,即使是十萬加的文章,帶來的新增關注也可能僅僅只有幾千而已,那種一篇爆文捧紅一個公眾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背後的現實是,人們在瀏覽公眾號文章時更多的抱著一種圍觀的心態,更多是在湊熱鬧,而不強調本人的參與。就如同在一個廣場中,用戶看完了雜耍熱鬧便轉身離開,並不會持續關注雜耍藝人的後續動作。

另外,今天每個人關注的賬號、安裝的APP已經非常多,無形之中增加了用戶的關注成本,信息過載讓大家變得異常疲憊,想要吸引用戶新關注變得更加艱難。

3、流量分享低了

每個人的微信好友列表越來越長,承載的社交關係越來越多,這就導致用戶在分享內容時會越來越謹慎。也就是說,用戶變得更沉默了,分享意願更低了。

微信分組、朋友圈三天可見、微信賬號切換……這一切功能優化都是為了讓用戶擁有更多的私人空間,降低用戶社交壓力。

但另一方面,公眾號圖文的“點贊”按鈕,變化為“好看”/“在看”,並能在看一看的信息列表中顯示出來,微信本意應該是促進優質內容的社交分發,但這無形中要求用戶個人為優質內容背書,進一步降低了普通用戶的分享意願,阻礙了內容在微信生態中的流轉。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傳播者的自我救贖

套路失靈的過程,也是去蕪存菁的過程,篩掉不合時宜的外殼,留下經久不衰的本質。

在大眾新媒體脫敏的環境下,依然有一些公眾號、內容運營者逆勢而生,最典型如去年‘獸樓處’、‘猛的號’為代表的深度賬號平地驚雷,以及各種垂直興趣、亞文化賬號迅速崛起。看來,保住關注度、閱讀量不是沒有辦法。

1、熱點治癒閱讀量

在閱讀量普遍下滑的今天,熱點內容依舊是獲取用戶注意力的不二法門,也是拯救新媒體閱讀的常規起搏器。

但追熱點要不就是速度夠快,要不就是角度夠新,要不就是資料夠多,否則僅僅是以往的資料整合也難以給用戶提供獨特價值。

當然也並非所有熱點都適合品牌追,在內容風險劇增的監管環境下,二更食堂、咪蒙的悲劇也值得運營者警惕。

2、深度抓住用戶心

深度內容的重要性正在凸顯,總體來看,一篇文章、視頻內容中的信息量濃度越高,越能被用戶認可分享,在全民刷屏的文章中,萬字以上的長文越來越常見。

相對於淺層內容,深度內容可以一舉實現傳播上的破圈,迅速將信息推送到更大的受眾群體面前,但缺點是,深度內容需要花更長的時間製作完成,且非常考驗創作者的個人能力,如何在質量和數量上實現平衡,將是運營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3、乾貨創造價值感

每一個新媒體都需要思索能給目標用戶帶來什麼價值,無論形式如何,乾貨類的內容是最保險穩妥的做法。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圖片來源自網絡

不只是微信內容生態,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中也能發現,技能型、知識類、科普類的乾貨賬號往往更能留住粉絲,例如‘丁香醫生’、‘回形針’等賬號,粉絲粘性非常高,而偏娛樂化的賬號往往只是曇花一現。

4、人格化粘住用戶

人格化、IP化、網紅化將會給新媒體帶來更長尾的流量,特色鮮明的人格可以讓用戶產生更多的情感投入,不僅增強了粉絲粘性,還能有效為電商帶貨。

網紅MCN公司如涵控股的赴美上市標誌著網紅時代即將全面到來,如涵旗下網紅張大奕被業界稱為“帶貨王”,2018年雙十一僅28分鐘便帶動銷售額破億。

雖然品牌人格化、IP化能夠讓品牌實現社交傳播突圍,但想要形成IP依舊是一件相對長期的事情,並非所有品牌都有耐心進行投入。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圖片來源自網絡

5、搭建私域流量

“公域流量”與“私域流量”是近段時間的熱門詞彙。

簡單來說,所謂公域流量是指平臺分發、中心化的流量,每次內容推廣都要購買流量,如微博、頭條等公開平臺;而私域流量是指去中心化的、品牌能夠自我掌控的流量,品牌在推廣中流量可以複用,無需每次購買,如公眾號、個人微信號、微信社群等。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在流量成本不斷攀高的背景下,品牌可以通過搭建私域流量池,從而掌握傳播的主動權,也正是如此,社群運營、個人朋友圈運營變得更加重要,這也可能將成為品牌在碎片化環境中傳播的一根救命稻草。

在套路集體失靈的2019,是擺在營銷人面前的一次大考。刷屏時代的終結,將更加考驗品牌精細化營銷、精細化運營的基本功。與其說這是一次過冬,不如說這是一次褪火。

新媒體爆款推薦

僅僅靠“套路”獲取流量的時代已經慢慢過去,用戶不好“騙”了。對新媒體運營人來說,只有掌握好底層邏輯,持續創造優質內容,才能不依靠“套路”,也能從根本上獲取用戶,留存用戶。

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培訓中心的《新媒體運營(初級)證書班》第18期將於4月11日開班。

想要學習的同學們速速報名搶位吧~

2019 , 刷屏套路集体失灵。流量不好骗了?

碩士學位教育|2019新媒體|抖音

文案寫作|增長思維|管理必修

臺灣遊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