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壺的十一種說法介紹

1.紫砂壺泥料最好之說

好的泥料,會手感舒適,泡養後質地溫潤,養後如玉,且泡茶口感上佳,甚至還有過濾茶中苦澀之效。但就不同

泥料而言,譬如段泥與紫泥,好比蘋果與梨,完全看個人口味,白菜蘿蔔,各有所愛,而無法一概而論。只能另取比較方法,比如根據所泡的茶葉而選擇。

玩壺的十一種說法介紹

2.紫砂壺辨別技巧之吸水性 透氣性問題

紫砂壺的透氣性和吸水性是很容易搞混的一個表象,以前的標準是吸水性要低於百分之一點五的紫砂壺才被充許出口,紅泥類的泥料比較容易達到這一標準,可惜實際產品測量也很麻煩,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欠火的的紫砂壺吸水性肯定要強一些,如果欠到了燒結要求,那屬於胎質疏鬆,剝落和迅速風化效果都會有,紫砂的吸水性是在紫砂半閉合氣孔內的沁水程度,燒製的窯溫越低,泥門越松自然吸水性就強點反之亦然,紫砂透氣性是在於其顆粒的半閉合氣孔結構,燒結後都有的,除非燒壞了,透氣是滲出度,不是一回事,透氣性就燒結溫度來說,只要達到燒結要求,區別不大,欠火,區別就大了。實際效果來看,欠火的壺吸水性要大一些,但是沒有利茶性,也養不出效果,現在經常有不良壺商把欠火的壺所具有的吸水性忽悠成透氣性強,這不是一個概念,紫砂本身的氣孔率是其特點,高嶺土也有氣孔,但是全閉合,上釉以後就更別提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紫砂是半閉合和閉合氣孔組成。所謂透氣性,也就在這了,紅泥、朱泥、段泥、紫泥等等,氣孔狀態不單和泥料有關係,燒結程度也有影響,欠火的胎質疏鬆,泥上講,朱泥過篩顆粒細膩,燒結以後氣孔率,透氣性肯定比紫泥等差一些。燒結效果上,我們曾經用好幾種紫砂料做過對比,就拼料來說1150-1220之間屬於燒結飽和,從斷面上看,其胎骨結構和晶體融化程度是差別不大的,但是泥表面效果卻是差距巨大,色澤效果和滋潤感等等,包括音頻,都有較大區別。本山料很奇怪,溫差上下區別後,燒結程度也會逐步變化,尤其燒結結晶效果,溫度越高,在不燒壞前提下,氣孔率下降。紅泥根據產地的不同,區別尤甚,以黃龍山紅泥為例,燒結效果與溫度的關係相對穩定。紫砂壺之所能越用越光潤,就是因為特殊的胎骨,所以紫砂壺在長年累月的使用中,茶葉裡邊的果膠質、多酚類物質等等會吸附於半閉合通道之間,所以壺體會有香氣等等,壺身起光,如果老用手摩挲的,其實就是茶葉裡邊的果膠質,單糖,多酚類物質,茶紅素,兒茶素.........等等內質與你手上的油泥結合的結果,如果講究的,其實就是茶葉內質等等的包裹,至於說堵塞氣孔,沒見過堵死的,就像下水道,天天衝,天天用,倒得都是水溶物,不太好堵的。

泥料只要是原礦,就沒有優劣,關鍵在於適茶性,宜茶保味,聚水凝香。便宜的壺可能比大師的壺利茶性要強。而一把紫砂壺泡茶是否好喝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是泥料;而和紫砂壺本身的透氣性、做工、密封性、壺形這些因素關係不大。紫砂壺一定要吃足火達到燒結溫度,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利茶性。紫砂壺吸水性和透氣性一定要嚴格區別,吸水性是壺體本身的氣孔載水量(一把利茶性好的壺應該控制在2%以下)透氣性是基於紫砂雙重氣孔結構的滲出度,只要達到燒結溫度,透氣性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有些吃不了高溫的山外料,吸水性像海棉一樣,倒一點水,馬上吸乾了,這種壺就是吸水性強,和透氣性沒有任何關係,不要聽壺商忽悠什麼透氣性好。這是兩回事。

2.1如何鑑別紫砂壺吸水性

測試吸水性步驟

在壺內灌滿開水、蓋好壺蓋,稍等片刻,再用開水把壺的外表各處淋一遍。看壺的表面是否能均勻的掛上一層水膜,如果水膜很快地被壺壁吸乾,說明其吸水性很好;若壺的表面掛不住水,或壺壁上僅留有一些水珠,則說明壺的表面不乾淨或是做過後其處理(如浸油、浸蠟或拋光等),影響了壺的吸水性。

另外一個步驟

測試方法:

(1、精度1克的廚房電子秤一臺;

2、沸水一壺;

3、每把壺已經乾透12小時以上;

4、先測乾透重量,精確到克;

5、加滿沸水,聽“嘶嘶”聲強度(室內很安靜),靜置3-5分鐘

6、倒乾淨水,並用力甩幹,不存積水,立即稱量吸水後重量;(時間要快,控制在30秒內)

這是為了保持壺對水的自然吸附狀態,以便可比較)

當然,這種測試不是科學實驗,僅供壺友參考

玩壺的十一種說法介紹

2.2如何讓鑑別紫砂壺的透氣性

測試壺透氣性步驟

將灌滿開水的熱壺放入一個盛有溫水的盆中,盆中的水要能沒過壺的提鈕;靜靜地觀察壺的表面,看是否有極細密的氣泡附著在上面,如果氣泡密集且均勻,則說明其透氣性較好。

3.紫砂壺斷水之說

注白水不流口水,泡茶時會流?——茶葉堵塞

別人用不流,我用就流?——注茶手法不同

注水多流,注水少不流?——過猶不及

起初用流,後來不流?——熟能生巧

大壺比小壺斷水好——地球人都知道出

斷水終極目標——出水成柱“七寸不落花”,收水利索不拖沓。

流不流口水與嘴的形狀、長度、開孔、裝的位置等等都有關係。壺要做到不“流涎”,這功力了得。不流當然最好,流點影響心情那是肯定的(你接受了就不影響了),但完全否定也不對吧?正如大多純手工壺比不得模子壺嚴密會從蓋口漏水一樣,有誰說全手不好?當變形的朱泥壺已成為一種美的時候,流點口水又算得了什麼?有的型就愛流口水,對這個口水問題,只要做工沒問題,我還是能接受的,人無完人何況壺。

某君說法、做法不錯,轉如下:斷水好壞是跟嘴型有關係的,而嘴型又是和壺型相配的,所以不能要求所有的壺都不掛水。在使用的過程中怎樣儘量避免掛水,以免時間久了壺嘴下的顏色跟壺身不一致呢?從容量上來說:大壺泡茶小壺沖茶,用來沖茶的小品壺無所謂掛水不掛水,從品飲的角度考慮,你應該配合公道杯或另一支壺,每次出茶湯的時候都把湯倒乾淨,壺內不留茶湯,否則會影響茶味。用來泡茶的大壺,出湯的時候一般不可能一次都出完,有些人喝茶的時候還專門要每次留一些茶根(也叫茶滷)在壺裡,所以壺嘴就容易掛水了。解決的方法是,在注水的時候不要過滿,出湯的時候適當掌握出水和收水的手勢,手邊放一塊茶巾,隨手擦一下,這樣就沒什麼問題了。

從壺型上來說:有些壺型比如龍旦、西施、直嘴石瓢等等,都是容易掛水的嘴型。你在買型的時候就要考慮好,因為不可能在西施壺身上配個三彎流。既然你喜歡了容易掛水的壺型,在使用的時候就不要再強求它不掛水,手勤一些多擦就是了。

4.紫砂壺密封性之說

很多茶友有個誤解,認為紫砂壺就是要按住上面的氣孔就倒不出水,一滴水留下來也不行,其實紫砂界,氣密嚴實,並不是評判一個壺的一個標準。雖然我們在使用過程中,用的時候,講究這個氣密性,當然,也是有氣密性嚴實是最好的!但是實際製作過程中並非如此。紫砂壺有千千萬萬種造型,每個造型款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方壺口蓋由於造型限定,氣密性沒有圓壺好;大圓平蓋的密封性,也沒有小圓扣蓋好,這個都是是紫砂界公認的。您接觸的紫砂越多,越能體會。很多時候,100多元的小壺圓扣蓋,氣密性都沒有問題,相反高級大師的壺,大平蓋,不是扣蓋,也是氣密性一般的,但是不妨礙它依然是一把好壺!很多大師的壺,都是收藏級別的,都在博物館裡面,如果您能拿到手,試一下,真的是100%都氣密性好嗎?連大師本人都不能保證呢!但是,這些,並不妨礙這把壺,仍然是一把好壺!

5.紫砂壺敲擊聲音之說

固然紫砂壺有一定的吸水性,同時它也能夠形成比較細膩、堅硬的這樣一個胚體狀況。我們聽紫砂壺的好壞的時候,敲它有清脆的聲音,但是它仍是有一定的陶瓷性,也有一定的吸水率和透氣性。因為它獨特之處,逐步形成了它特殊的功能,也就形成了一部門所謂養壺、玩壺的人群。

記得剛接觸上紫砂壺的時候,每當看書或聽一些“老玩家”的經驗之談,往往會提到聽聲選壺或聽聲購壺的“小竅門”,現在也經常有些客人拿這個來提問題,不免覺得有趣,下面談點個人見解,以供壺友參考:

1、泥料目數越高的壺敲擊時聲音就越清脆,而泥料目數越低的壺敲擊時聲音就越沉悶。這是因為泥料目數高時由於泥料顆粒細,胎土比較緻密,敲擊時聲音就比較清脆,比如瓷器就是這種情況;而泥料目數低做的壺,因為胎土緻密性相對要低很多,也就是說的透氣性好,敲擊時聲音就會有點發悶而顯得啞。

2、壺的形狀以及大小不同,聲音會有所區別。壺的形狀不同,則敲擊時內部共鳴的路徑不同,我們聽到的聲音就不會是一樣的;而壺的大小不同,共鳴半徑不一樣,當然也會有所區別了。

3、壺的胎體厚度不同敲擊時聲音略有差異。胎體比較厚則聲音略顯沉;而胎體薄則相對會清脆些。

4、通過敲擊壺能聽聲辨出壺本身是否有暗裂?實際情況是當你能通過敲擊而聽出壺是否有暗裂時,表明裂得很歷害了,如果只是一點點的暗裂你是聽不出來的,即使是對於老師傅來說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5、一些衝漿壺和嚴重添加化學顏料的高目數的壺,敲擊起來聲音很清脆。

6、敲擊壺體所發出的種種聲音與泥料的檔次無關,也與壺的做工好壞無關。

結論:請不要隨意敲擊紫砂壺。

玩壺的十一種說法介紹

6.紫砂壺開壺壺身發白之說

原因有三

一是水質不好 水垢太厲害 水是硬水,礦物質比較多,所以與紫砂壺發生反應凝結在壺身。

二是紫砂壺在沸水中煮過之後,壺表面會有一層白白的東西,不用擔心,這是磨具紫砂壺模具裡面正常石膏的析出,用一段時間就好了。再煮一次,擦拭掉即可了,只說明此壺是半手工的!

三是壺不好 被打蠟了 蠟被開水煮就會煮出來的,白色的,如粉一樣,黏在壺身表面

推薦辦法先將壺在水中泡上一天,然後用中火煮,開鍋後,讓水自然冷卻到不燙時,取出壺來用軟茶巾輕擦,基本上就能除淨,如果能全部除部除淨,重複幾次即可!

7.紫砂壺倒立之說

玩倒立是指壺身裝滿水後,蓋上蓋子,用力堵住壺嘴,蓋子倒過來不掉的現象.玩倒立原理是轉滿水,倒過來,大氣壓大於壺蓋重量,以支撐壺蓋不掉,可以從一個側面證明此壺的嚴密性,實際上“玩倒立”是最近一兩年出現的商家噱頭而已,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所謂的倒立只是蓋子比較輕的,例如小品的西施壺壺形,才能這樣。一把壺的好壞,歸根結底還是看泥,看做工,看型!

8.紫砂壺隔熱性,擦火柴之說

這個是紫砂壺最著名的謬論之一!實際好的紫砂倒滿開水,您摸壺身一樣燙手。這個只是相對於金屬器皿等傳熱較慢,但是紫砂壺具有一定的透氣性,所以會燙手的!

火柴在壺身上是不會颳著的!那是因為以前的泥料都是磨得比較粗,現在泥料有粗細之分,所以此乃繆論之一!

9.紫砂壺壺身雜色之說

紫砂原料中雲母與金屬礦物質是普遍存在的,高溫下壺體表面偶爾有少量的白點,黑點等,是其礦物質析出,這在原礦紫砂壺中很自然談的現象,不要太多影響到美觀就行,甚至一些原礦老泥,燒製後,偶爾有“花泥”現象(色澤有深淺),這是由於泥料陳腐期限長導致的,自然產生的,所以往往只有早期泥料會有這樣的現象,而新料則極少出現,遇到可以放心使用!

對於新紫砂壺,真正的紫砂泥做的壺雖然有各種顏色,但並不鮮豔,有黯黯的光芒,並不明亮,若紫砂壺的色彩過於豔麗刺眼,則很有可能所用的泥料不是原礦。對於已經泡茶一定時間的紫砂壺,應該有溫潤軟糯之色,但同樣不會是刺眼的顏色。若您手上的紫砂壺久泡而顏色不變,則也很有可能是假的泥料。

“小星點”、“小黑點”’“小白點”,關於這些小點點難得壺途發現有些壺友身陷其中,誤區不少。所以綜合眾多資料,我也來說幾點。

宜興出產的紫砂礦,屬粉砂質沉積岩,硅、鐵、鋁是他為主要成分。這三中成分在紫砂中夠成了石英、高嶺土、赤鐵礦和雲母等這些化合物。

有時候我們在壺身上看到些小黑點,小星點,小白點。其實這都很正常。在說清楚這些點點形成原因之前,我不防先說說一則趣聞。有一陣子,臺 灣的玩壺人不太瞭解紫砂的基礎知識。竟然用自己獨到的眼光以工業成品的標準來衡量一把紫砂壺質量的好壞。用這種工業標準來看一把紫砂壺,"小黑點"、"小星點"、"小白點"自然就成為壺的"大缺點"了。為了克服壺面上產生這些個的"缺點",為了使紫砂壺更適合以工業眼光衡量茶壺好壞的消費者的口味。煉泥人就發明了一種叫“泥漿衝砂法”的制泥方法。泥漿衝砂法是指把原本應挑選出來的含有稍許雜質的礦料,不經挑選,再次用機器高密度粉碎,使其雜質顆粒直徑更小,在燒製後用肉眼就很難看見了.這樣做實質上泥料的純度沒有提高,而表面上卻看不到"星星點點",看起來似乎還更“美麗”,而且泥料資源得到了最大的利用,降低了成本,做出來的壺還深受歡迎,制泥人當然樂意.試問,沒有經過雜質挑選的礦料是好的礦料嗎?紫砂泥搗得太碎了製成壺後,把玩手中會不會失去了“砂感”?經過思考,在下覺得此“泥漿衝砂法”實不可取。但反過來用傳統"手工制"或"正常機制"對坭料要求還往往大大超過"泥漿衝砂法"標準,在礦料挑選中以最大限度的把能夠挑選出來的雜質統統去掉,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我問問大家,"手工磨製"或"正常機制"這兩種方法煉泥製出來有些“小星點”、“小黑點"、“小白點”的壺好,還是“泥漿衝砂法”煉泥製出的雜質雖多卻看不著的壺妙?

回過頭來說說“各小點”的成因。從上述紫砂泥的組成成分我們可以看出真正的紫砂泥裡肯定含有云母。雲母在燒成的壺表上看起來就是閃爍的小點,也就是我上面說的“小星點”。

1, 雲母< R+R23+〔AlSi3O10〕(OH)2 >是一種混合物,屬鋁硅酸鹽礦物,它屬於層狀結構硅酸鹽,是兩層硅氧四面體夾著一層鋁氧八面體構成的複式硅氧層。由於雲母硬度不高,當達到雲母熔融溫度時,它可與其它礦料相溶,增強泥坯之間聯結.雲母在1050度結構破壞.但不會揮發,所含物質汽化溫度要高的多.宜興紫砂的最佳燒成溫度在1100度-1280度之間(根據泥料的不同),雲母完全汽化揮發的溫度遠在1280度之上。所以在壺表殘存雲母是正常現象。加之以前看到的資料,我自己理解為,窯溫高則壺表“星點”少,窯溫低則壺表“星點”多。這也是從壺身衡量窯溫的一個標誌。

2, 壺身偶爾也會出現黑色小斑點,黑色斑點是Fe或Mn等金屬化合物的聚合不熔物。上過中學的朋友都知道,氧化鐵(Fe2O3)煅燒被氧化成四氧化三鐵(Fe3O4),四氧化三鐵具有磁性、顏色是黑色的。這也就是我上述所說的“小黑點”。

3, 另外,由於沉積岩中常含有化石,以碳酸鈣(CaCO3)為主的化石在高溫燒成中變成了熟石灰,形成壺面上的“小白點”。沖泡中吸水膨脹,後脫落。產生了所謂的“灰爆”(即茶壺表面的瑕疵點)。這些在泥料中都是很常見的現象,也是紫砂泥料本身的一個小弱點。

“小星點”、“小黑點”、“小白點”這些特徵不出現反而說明此種原料不是手工磨製或正常機制的,而是用了“泥漿衝砂法”,或者用其它含雲母少的礦源(有可能不是紫砂礦)來代替的,是一種人為的故意的對自然材質的自然美的破壞。一個老壺友跟我說,我對沒有“小星點”的紫砂壺不感冒。呵呵,其中原因經過上述一翻話大家都知道了。

玩壺的十一種說法介紹

10.紫砂壺壺壁薄厚之說

此乃許多初級壺友誤區!

實際上壺的工藝"厚易薄難“,即使滿水端拿,也能輕盈自如

這就像包餃子,大廚可以包的薄如紙,而平常人則達不到,只要薄而泥料均勻自然,即可!

11.紫砂壺泥料添加問題之說

傳統的紫砂具有獨特機能的紫砂泥來製作的,跟著天然界優質的紫砂泥逐漸的減少,我們通過現在的科學利用和它機能相類似的泥料,通過科學的調配,同樣可以達到與傳統紫砂泥機能相似的,或者是機能完整一致的紫砂泥來製作紫砂。

現在通過現代的科學工藝,再加上我們傳統的製作紫砂的工藝,就可以實現和傳統的紫砂機能、結構、使用功能完全一致的這麼一個紫砂。現在通過科學的發展、科學的調配泥料,就可以完全實現和傳統的紫砂本質上沒有區別的這麼一個紫砂。

我們提到紫砂,都想到宜興的紫砂,宜興的紫砂是由歷史形成的,宜興有它獨特的原料和獨特的工藝。這兩種結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獨特機能的宜興紫砂。科學發展到現在,可以通過不同原料的調配,完全可以實現和傳統意義上的紫砂原料工藝機能完全一致。

通過製作以後,它的微觀的結構可以跟傳統的完全一致。最後形成裡面的礦物組成,也可以實現一致,最後實現的就是和原來的紫砂使用功能這麼一種紫砂。從這一點來講,現在由於科學發展以後,在利用不同的泥料調配以後,就可以和原來的一樣。這樣點就不存在所謂的真假之分,當然製作過程當中,你的工藝、手法不一樣,或者是你調配的某些方面會有一些偏差,那麼這樣的話,你最後的紫砂只能說是品質有高低,但是沒有真假之分。紫砂質量不好,肯定你這裡面的工藝或者是調配的時候沒有按照科學的方法調配,可起來跟常用的紫砂有一些區別,但是不能說是假的,只能說品質好壞而已。

首先我們看它為什麼添加?剛才有專家談了宜興紫砂有它的自身的特點,原料裡面富含一些鐵離子可能害羞錳例子、鎳離子,鐵離子賦予了紫砂的湖色。為什麼添加呢?由於原料裡面有這種元素,我理解這個紫砂人們之所以喜歡它,它除了是一個茶具,就像這位專家說的,就是它是一個工藝品,人們非常喜歡它,由於這些氧化物,或者是有的人求乞工原料加進去以後,它會使陶土在燒製過程當中形成一種氧化物,這個經由1000多度的燒製過程會比較不亂。

現在陶瓷出產過程當中,是都會用到添加的氧化物,有的陶瓷是不需要添加的,有的需要添加。不添加的機能能夠知足,但是為什麼添加呢?就是當它的一些綜合機能達不到的時候,它就需要添加。那麼添加實際上網友提的比較多,就是添加化工著色的染料,這個可能對身體有害。這個事情我們也留意一下,網上大家談到有的加氧化物,有的加人工合成的色劑。無論哪一種,終極燒成的話,這個壺裡面含一些有毒的重金屬,但是它不一定溶出來,只有溶出來的對身體有害,現在出口到美國、歐洲的瓷器,美國SD劃定,就是不超過這個尺度就沒有題目。

由於宜興的紫砂是宋代發現以來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那麼它的優質的原料不可能永遠開採下去,跟著優質原料逐漸的減少,我們可以尋找與宜興紫砂相同的其他地方的原料,和這個紫砂品質比較相似的原料,我們通過科學的配方,再添加一些其他的原料,甚至有可能加了一些化工原料。好比說別的原料可塑性不好,達不到很有彈性(的程度),但是加進去以後,使它和原來的機能一樣,做出來的東西同樣也是宜興的紫砂,這是這麼一個概念

想買一把紫砂壺,我怎麼做才能挑選到自己既喜歡又放心的紫砂壺呢?

這個壺一個是造型美觀,還有根據一個人對這個造型設計自己的看法。反正總體上,給人家的感覺,這個造型比較美觀,外表又比較細膩、光潔,這個是從外觀的感覺那麼從工藝的感覺來說呢,就是看它的手工藝是不是精細,整個工藝的連接部,是不長短常的精細。另外還有一個判別,好比這個壺和蓋的配合默契,這個是看它工藝的方面,這個就可以看出它製作工藝的精細。

第三,它燒結機能比較好,。通過這個敲擊的聲音,相對的比較清脆一點,這個也是一個方面。

第四,在使用方面,倒水是不是很順暢。假如做的不好的話,倒半天都出不了水,有的壺蓋都倒掉了,都出不了水。還有我不倒水的時候,沿著這個壺嘴有沒有滴漏,假如倒水倒的滿桌子都是,那就不好了。還有就是操縱的時候,很順手、很便利,拿起來很愜意,倒水很愜意.

在選壺比較時候,當材質方面,假如說傳統的和現代調配的原料,能夠在微觀晶度上達到一致,實際上這個茶壺沒有真假之分。對於品質、檔次的高低,這個才就是做壺傳統工藝的比較。

總之在判斷一把壺真假時候的,一把紫砂壺基礎鑑定順序應該是,先鑑定泥料,後是作者 工藝等

經常有新壺友問如何辨別一件好的紫砂壺,若愚總結了評判紫砂壺好壞的基本條件,希望對大家選壺時有所幫助。

1、口蓋的平滑和密實度。

在拿到一件紫砂壺後,輕輕旋動壺蓋,如果在旋動壺蓋的過程中沒有阻塞,說明第一關便是過了。

由於紫砂的本身特性,口蓋之間會留有一些空隙,但是這些必須要在正常範圍之內。我們所說的口蓋密實程度是以倒水的時候是否溢出茶水為標準,稍微溢出一點水很正常,如果隨著倒水的動作,茶水從口蓋中大量溢出,這是嚴重不標準的

2、出水的流暢度和斷水的果斷度

由於壺型的不同,出水的圓潤度可能不一定相同,但是流暢度卻不會因為壺型而改變。斷水也不會因為壺型的不同而不果斷,但做完斷水的動作後,可能會有微量的水順著衝力衝出壺嘴,這可以接受,當然,最好是涓滴不出。

3、壺的通氣度

用嘴對著壺嘴吹,把手指放在壺孔上,如果有氣息從壺孔湧出,那麼說明這隻壺的通氣度是很不錯的。通氣度、出水的流暢度和斷水的果斷度是相通的,如果您是在現場就拿到壺,您可以簡單的對著壺嘴吹氣辨別。

4、紫砂泥的辨認

中醫裡有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辨認紫砂泥則可用望、聞、聽、切四種方法。

1)望:真正的紫砂泥雖然五彩繽紛,但並不鮮豔,有黯黯的光芒,並不明亮,我們可以“望”出紫砂泥的色彩是否過於豔麗,是否油亮光澤。

2)聞:新壺一般只有塵俗火氣,而無其他味道。而略微泡養過後的紫砂壺便會有一股清淡的茶香。

3)聽:一般用壺蓋在壺口上輕輕劃過,如果是真正的紫砂壺,聲音應如玉石般鏗鏘、清脆。

4)切:用手撫摸紫砂壺,剛剛出窯的可能有一點乾澀,這是正常的,養過後就會變得玉潤。我們所說的“切”,實際也跟“望”結合,真正的紫砂壺表面看起來有顆粒感,顯得凹凸不平,但摸起來則是光潤的。

四種方法結合,就能辨出是正宗的紫砂泥,還是拌有化工泥或者是化妝過後的泥料。

4、壺的做工

壺身比例的和諧度。紫砂壺相當講究各部分的比例和諧,只有在比例和諧的基礎上,才能實現1、2、3三點。首先,看壺嘴、壺的、壺把是否三點一線。其次平視紫砂壺正面,壺嘴和壺把胥出的角度是否相近,壺身是否圓潤有致或方中帶正。當然這個就屬於考察大師級級別的要求了,另當別論!對於初學者,還是建議一步一步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