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高曉松曾說自己無法描繪出那個時代的確切模樣,只記得那些書包裡的詩集,四周充滿才思和風情、剽悍和溫暖。


.1.

宋柯:一人“獨佔”清華9成姑娘資源

如今叱吒音樂圈的大佬、麥田音樂創始人—宋柯,也曾是清華大學校園歌曲的領軍人物。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回憶起當年寫歌的經過,宋柯稱全靠一本藍色封面的吉他教材入門,每天都在宿舍樓道內苦練琴技,並學著自己寫歌。

宋柯創作的第一首歌曲名叫《日晷》,歌詞是刊登在清華校刊上的一首詩。

“剛開始就是隨便試一試,沒想到效果還挺好,後來就更堅定了自己寫歌的信念。”

大三時他創作的歌曲《一走了之》風靡了整個校園,並作為畢業晚會的保留曲目被學弟學妹們一屆一屆地傳唱,風光程度堪比校歌。

宋柯的才情讓他在女生有限的清華校園迅速擁有了愛情,同時也成了眾多男生羨慕嫉妒恨的對象。大批不甘落後的理工宅男在雄性荷爾蒙的鼓動下紛紛拿起吉他,走上了文藝青年的道路,學弟高曉松就是其中之一。

後來高曉松評價起宋柯在清華的桃花緣時,曾調侃道:“宋柯特別有範兒,他一人就佔據了清華姑娘資源的90%!”

.2.

徐小平:不僅建立了新東方,還建立了北大吉他協會

同一時期的北京大學,一場文藝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當時,校園裡最文藝的學生都集中在吉他協會。讓你想不到的是,北大吉他協會的成立者,正是今天新東方創始人之一的徐小平。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那時,剛剛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徐小平,被分配到北大藝術教研室任教。他任教後做的第一件轟動全校的事就是成立吉他協會,舉辦吉他培訓班。

“當時一下子報了二百多人,一個人五塊錢,結果引起巨大的轟動,大家瘋狂地來。”

同宋柯一樣,由徐小平創作的《星期天》也一度成為北大的民間校歌。這首歌用詼諧的筆法把大學生週末的無聊生活描繪得淋漓盡致。

“不見老師也不見輔導員,不想上課也不想做實驗。泡上一袋方便麵,越吃越餓,呼兒咳呦,點上一支大重九,我越抽越煩。”

.3.

沈慶:沒有他就沒有“校園民謠”

說起《校園民謠》是如何誕生的,就不得不提到沈慶。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1989年9月,沈慶從四川樂山市考入了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學了一個與農業毫無關係的專業——工商管理。或許是專業使然,讓他比其他校園歌手多了一點商業頭腦。

沈慶一直想把這些草坪上的歌手拉進錄音棚,發表一張屬於校園歌手自己的唱片。

他認識不少所謂的“圈裡人”。在沈慶看來,如果沒有機會讓這些歌手的歌變成卡帶,他們的歌會像前一輩校園歌手們那樣隨著時間消亡。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對鏡梳妝

沈慶 - 這麼多年以來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於是沈慶開始蒐集歌曲小樣,並把他們送到各個唱片公司。從深圳先科到正大,他們的作品並沒有得到認可。

直到1993年,一切才有了轉機。時任大地唱片公司製作部主任的黃小茂在和朋友聚會後,回到辦公室聽小樣,一下就被沈慶的《青春》戳中了心窩——當晚恰逢黃小茂30歲的生日。

他決定啟用寂寂無名的學生加入到演唱中。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1993年沈慶大學畢業,他放棄了事業單位的工作,到了大地唱片,第一份工作就是做“校園民謠”系列的企劃。

後來大名鼎鼎的《校園民謠1》裡面,多數的文案都是出自沈慶筆下。

沈慶說他原本可以“紅”,可以藉助那首《青春》走到臺前,但他說這不是我想要的。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青春

沈慶 - 這麼多年以來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不管當時情形如何,現在回頭問沈慶後不後悔的問題,他很坦然:“現在或許會多考慮一下,當年比較貪玩。但是從想紅的角度去考慮這事就太狹隘了。“

與當藝人出名相比,能夠促成《校園民謠1》的出版發行,顯然更讓沈慶有成就感。

“我喜歡挑戰,能把一個各方面還不太成型的東西捏合在一起,最後做得還很成功,我覺得自己特別了不起。”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2000年,互聯網燒錢最厲害的時候,沈慶和朋友創辦了“聽聽365”音樂網。

“超女”最紅火的那一屆,沈慶正在河北保定賣數字電視機頂盒,忙碌得盛況空前,每天要走十幾個小區,多的時候,要接待數十撥投訴的老鄉。

2009年,回到北京的沈慶成立了自己的廣告公司,深厚的中文根底讓沈慶在廣告行業如魚得水。

回首往事,沈慶說:“那段日子已經離我很遠了。某些事情,當時覺得很重要,但相對於人整個的一生來說,也會漸漸變得渺小。

.4.

金立:戛然而止的青春

金立,這個很多人都沒有聽過的名字,在百度上連照片也搜不到的人。

然而,她卻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校園民謠運動”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她能寫能唱,才華橫溢,她的作品被認為“具有詩的美感和意境”。

在《校園民謠1》11首歌曲中,就有三首作品來自她:《那天》、《故事裡的樹》和《我們相識》。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故事裡的樹

馮藍/李蓉 - 校園民謠 1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金立通過尹青認識了高曉松,又通過尹青的朋友認識了潘茜,老狼的女朋友。潘茜帶上老狼來金立宿舍唱歌。後來高曉松找人做樂隊,金立就把老狼引薦給他。

一群熱愛音樂的人就這麼串起來了。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曾和金立在一起唱歌的好友尹青說,金立的吉他彈得出神入化,一張嘴就能感染到你。可以說,金立,是那一批人裡,唯一一個唱自己的歌唱得無可替代的。

玩樂隊那會,高曉松還不太會記譜,金立的創作已經比較成熟了。她是給高曉松創作校園歌曲帶來好多靈感的人。

1992年,金立大學畢業,分配單位不是她理想中的工作,巧合中被正大收編做簽約歌手兼企劃。

然而卻事與願違,金立因音樂理唸的不同與正大有了分歧。對做出來的專輯不寄期望的金立把吉他賣給了高曉松,追隨男友去了美國。

從此,歌壇的一切洶湧變幻,與大洋彼岸的她都沒了關係。

在金立看來,她的放棄是做了一回玉碎——感覺不對還是不發行的好,寧可不要一張瓦全。

即使後來總經理捎話說回來就請新的製作人重錄這張專輯,她還是一去20年,一碎到底。

好多年後回想這件事,金立並不後悔當初的放棄,後悔的是解決的方式。

“我想我寫歌純是有話要說,不刻意。音樂是我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生活全部。”她說。

金立離開北京唱歌的圈子很久後,有一次回去和一起長大的朋友們重聚。

那次聚會還意外見到以前清華唱歌的老友們,金立說:很是驚喜。

只是,多了滿桌韭菜和滿耳寒暄,沒有了多年前聚會時從未少過的吉他和歌聲。

恍然發覺,青春不再了呀。

.5.

高曉松:總能幸運的抓住每一次機會

現在回顧當年興起的校園民謠,或多或少跟那個時代的人分泌旺盛的荷爾蒙有關。高曉松是這撥人中最為典型的,他過剩的荷爾蒙成就了校園民謠。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高曉松是校園民謠一代的重要人物之一,當年以校園民謠名義出道的人,大多數人都遠離了音樂,但是高曉松依然在從事著跟音樂有關的事情,不管他去做什麼事,身份如何變化,都跟音樂緊密聯繫在一起。

高曉松那時被公認為最有才氣的校園歌手,臉也只有現在的一半大。經過金立介紹,他和老狼相識,並組建了內地首支大學生樂隊,名叫“青銅器”。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大二暑假,有人邀請高曉松的樂隊到海口演出,只有老狼跟著他去了。結果結到的演出費不足以支撐兩人回家的車費。高曉松對老狼說:你先走,我墊後。

高曉松幾經輾轉,最後跑到廈門大學做流浪歌手。《麥克》就是那時候寫下的。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麥克

老狼 - 晴朗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大三,他覺得自己不是當科學家的料,毅然退學,後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預備班學習電影。

大學畢業後,開廣告公司,一夜暴富,住著亞運村五室四廳的公寓,經常請一堆朋友吃吃喝喝。

很多人一提起高曉松,都會說,這小子太走運了,祖墳一直冒青煙。回顧高曉松這麼多年的經歷,不難發現,他每一步都趕在點上,後來這樣的條件就再也沒有了。

但他也曾經歷不順,2011年因醉酒被判刑半年,一度成為眾矢之的。

誰都不曾想到的是,出獄之後的他事業反而迎來另一個春天。

出來後的他成了某汽車品牌代言,成了媒體關注的熱點,遊走於各類電視選秀節目上。而在他之後的藝人或公共人物,但凡有點瑕疵,一律被封殺,不得翻身。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優酷找我的時候我知道他們不是因為我能說,而是因為我剛從牢裡出來,關注度比較高,那時候大家都找我,出版社讓我寫書,要把獄裡的事寫出來。“

”人家消費我說明我有點價值,那就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把它消費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一人坐在那兒說。“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高曉松既能脫穎而出,又能化險為夷。為什麼他總是能出現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抓住最好的機會?

“其實就是命好,有人說你都長成這樣怎麼還這麼走運?我就說是餡餅掉多了把臉砸成這樣的,這就是命好。”

宿命地講是命好,實際上,在高曉松看來,他的人生哲學裡有一條,該撤的時候一定撤,別勉強自己。

“我有一個特質,就是知道什麼時候退,不管是退學也好,關了廣告公司也好。我有一個信念,你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大部分時間不知道要什麼,但是你總知道不要什麼。”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高曉松的成功學裡,幸運更像是被戲劇化了,或者說那只是他做的諸多事情過程中最戲劇的一幕,最終還是需要智商判斷的。

過去,形容高曉松有一個詞非常恰當:少年輕狂。他狂到可以目空一切,誰也沒他牛。但是這些年,他的性格發生了明顯改變,他不再狂妄,言談話語間帶著冷靜和成熟。

他說是那半年牢裡的經歷讓他有了很多改變:“我覺得這個事老天安排得特別好,我特感謝這個事。年輕時你狂一狂說說也就算了,一個人到了40歲,還那樣,就不好了。”

至於未來的音樂環境究竟會變成什麼樣,誰也說不清楚,也許有一天人們還會說,高曉松又一次很幸運地抓了一次機會。

.6.

老狼:有一搭,沒一搭,這樣挺好

老狼步入歌壇的故事很簡單。上大學的時候他喜歡唱歌,當時大學校園會唱歌,尤其是能自己寫自己唱的人屬於稀缺之物,雖說北京高校多、分佈廣,但是這類人基本上都經常能串在一起。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當時在北工大上學的金立算是當時高校歌手中的核心人物,而金立跟老狼的女朋友潘茜又是朋友,就這樣,通過金立,老狼認識了高曉松。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在沈慶的努力之下,有一天,大地唱片公司的黃小茂找到高曉松,說是要做一盤校園歌曲專輯,想用他寫的《同桌的你》。

高曉松提出一個要求:“這首歌只能讓老狼唱,要是別人唱我不給。”因為那段時間老狼辭職了,沒有工作,高曉松得想辦法讓老狼掙點錢。

黃小茂也沒想那麼多,他看中的是這首歌,至於誰來唱,那批校園歌手都差不多。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高曉松給老狼打了一個電話:你準備好做歌手吧。“我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呢,坐家裡就紅了。”老狼在回憶過去的時候說。

那時候老狼辭職了,沒什麼事兒做。而高曉松已經開廣告公司掙大錢了,沒事還經常帶著老狼吃吃喝喝。

有一天,老狼接到高曉松的電話,讓他去廣電部錄音棚錄音。那次,老狼錄了兩首歌:《同桌的你》和《流浪歌手的情人》。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流浪歌手的情人

老狼 - 校園民謠 1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老狼錄完兩首歌之後以為這就完了,錄了也就錄了,還在思考自己接下來應該去幹些什麼。可能是受高曉松的影響,覺得自己該去廣告公司做文案工作,為此他還買了幾本廣告方面的書,煞有介事地看了一陣子。

他還問黃小茂,唱片公司要不要做文案的,黃小茂說:“這有一份合同,你簽了吧。”老狼一看,是簽約歌手的合同。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晴朗

老狼 - 晴朗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老狼對做歌手不是沒想過,不過那應該是很小的時候,他覺得唱歌可以當明星,讓好多人知道自己,最不濟的周圍也會圍著很多女孩。

但是怎麼去當一個職業歌手,他當時並沒有想那麼多。隨著《校園民謠1》的發行,老狼成了1994年最紅的歌手之一。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但他對待自己的歌唱事業從來都是有一搭無一搭的態度,一直是被人推著往前走。

《校園民謠》火了之後,他的第二張專輯磨蹭了7年才出來。有一段時間,他的生活就是上午在家睡覺,下午看看電影,然後晚上泡酒吧。他覺得這樣的生活挺好。

老狼是個性格溫和的人,不會怎麼擺譜,朋友很多,且雜,似乎什麼樣的人都可以跟他成為朋友,他從不看人下菜碟,這跟他比較隨和的性格有關。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他和高曉松到今天依舊能保持親密的關係,可能是兩人性格上比較互補。多年來,老狼一直在唱歌,高曉松的身份一直在變,但兩個人的情誼並未疏遠,即便倆人常常因為一些事情鬧翻。

即使翻臉,這對“活寶”依舊惺惺相惜,絕不會傷筋動骨。只要一見面,還是當年的樣子。

.7.

《同桌的你》: 火到躲不開

1994年,由大地唱片發行的《校園民謠I》合輯正式出版。誰也沒有想到這張收錄校園歌曲的卡帶能如此暢銷,《同桌的你》、《青春》和《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流浪歌手的情人》等歌曲成為了大陸民謠創作中最為耀眼的重彩。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其中,由高曉松詞曲、老狼演唱的《同桌的你》一經推出便風靡大江南北,囊括了當年幾乎所有的流行音樂獎項之最佳金曲、最佳作詞、最佳作曲獎。

在《寫在牆上的臉》一書的自序中,高曉松回憶當年的感覺:“94年的某一天,我與老狼大眼瞪小眼同時冒出一句:‘咱火了’。”

那段時間,高曉松最怕聽到這首歌,他笑稱自己都快聽吐了。在家裡打開電視,看到的是老狼憂鬱的側臉;開車聽廣播,聽到的是老狼溫暖的聲音;就連上公共廁所,旁邊大哥嘴裡還一直哼唱著“誰給你做的嫁衣”。

.8.

白衣少年已不再 青春終究要散場

校園民謠的整體發展從鼎盛時期到衰敗,僅僅兩年的時間。1995年,被唱片界公認為校園民謠的“大裂谷”。

2000年後,校園民謠的商業價值越來越弱、粗製濫造的跟風之作充斥市場,不少民謠歌手放棄了繼續歌唱。斷裂,掙扎,消失,那些青春的聲音終於沉寂在主流的市場。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現如今,”校園民謠“這種曲風已經從內地流行樂壇中消失,當年那批中堅力量裡,也只有老狼、葉蓓還延續著歌手身份。高曉松投身電影、當起了主持;宋柯成為了音樂圈操盤手還兼職賣烤鴨。

沈慶、鬱冬、金立、邱柯、趙節等人,或不知所終或另謀他業……

再也沒有唱片公司以“校園歌手”的頭銜包裝新人,“因為現在沒有校園文化,現在校園的牆矮了,與外界打通了,不像以前的象牙塔,外面都在聽四大天王,裡面陽春白雪。”高曉松說。

宋柯也認同高曉松的看法:“如今大學這個門檻沒那麼高了,八九十年代大學生活的神秘感和優越感挺讓人感興趣的。現在不會有人認為你是大學校園裡走出來的就怎麼著了,校園文化的優勢沒了。”


校園民謠的愛與愁


很多年前,盧庚戌接受採訪時說:我沒唱校園民謠了,因為我要吃飯。

老狼在歌裡悠悠地唱著:青春終究要散場。

[1]《校園民謠十年》,王曉峰,《三聯生活週刊》

[2]《沈慶與校園民謠,一去不返的青春》,李翊《三聯生活週刊》

[3]《老狼,一種活法》,王曉峰《三聯生活週刊》

[4]《金立:從絢爛到淡然》,記者李翊

[5]《致青春:校園民謠20年》,騰訊娛樂·貴圈出品

[6]《高曉松:我走運是因為我知道放棄》,王曉峰,《三聯生活週刊》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