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古鎮錢王祠東門樓重現,錢樹根上將和錢敏女兒回鄉參加錢氏春祭

14聲鳴鐘,14聲擊鼓,

象徵著錢武肅王主政的古吳越國

所擁有的“一軍十三州”,

今天惠山古鎮的錢王祠

舉行2019年祭祀大典。

惠山古鎮錢王祠東門樓重現,錢樹根上將和錢敏女兒回鄉參加錢氏春祭

錢王祠祭祀大典全景

在本次典禮上,裝修一新的惠山錢王祠東門樓成為古鎮上的又一文化景觀。而錢樹根上將和無錫首任市委書記——錢敏的兩個女兒也回到家鄉,和錢氏宗親一起,面對先人慎終追遠,更好傳承錢氏文化。

建築與人物相輝映,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才是惠山古鎮祠堂文化不斷“活化”,併成為完整的文化遺產的價值所在。

民間出資佈置惠山錢王祠東門樓

未來還將增加乾隆御製詩等

“宋室王侯第, 梁溪禮樂家”,許多市民昨天經過錢王祠時,紛紛被人頭攢動的祭祀人群所吸引,入門一探究竟。據無錫市錢鏐研究會創會副會長錢錚介紹,東門樓今年初剛通過驗收,一樓和五王殿在春節前剛正式對外開放。原本錢王祠要從南門進出,最近隨著東門樓的修繕一新,可從臨街的東門出入,也使得祠堂更加醒目。

惠山古鎮錢王祠東門樓重現,錢樹根上將和錢敏女兒回鄉參加錢氏春祭

市民參觀東門樓

在東門樓的進門中間位置,有一個大型照壁,面東中央是一個用圖案裝飾的“錢”字,是根據明代狀元、上海松江知府錢福的墨跡製作。上方為當代美術大師錢紹武書寫的“錦樹堂”匾額,這是無錫錢氏的總堂號。兩端是以錢鍾書祖父、無錫鄉紳錢福烔撰聯製作的楹聯:“三世五王爵,同堂序有倫”。照壁面西,是一整幅移植於民國十四年版《錢氏家乘》上的《吳越疆域圖》,上面清楚標明瞭吳越國下轄十三州的古稱謂和地理位置。兩端楹聯為惠山錢王祠的著名原聯:“陌上花開鐵券王孫君獨為 ,梁聞燕語烏衣子弟我重來”。此聯也是錢福烔當年所撰,現已作為無錫錢家祠堂楹聯的代表作廣為流傳。

惠山古鎮錢王祠東門樓重現,錢樹根上將和錢敏女兒回鄉參加錢氏春祭

錢氏後人紛紛在新修復的錢王祠東門樓照壁前留影

東門樓一樓兩面牆,分別列有數米長的無錫錢氏兩大支“湖頭支”、“堠山支”的巨幅世系圖。上面清楚排列了堠山支的104個支派、湖頭支的29個支派傳承軌跡,錢氏後裔可以對照找出自己所屬於的支脈。由於東門樓一樓全是揚州漆器裝飾,所有圖文內容都顯得富麗堂皇,頗能襯托出錢王祠的王者風範。裡面的五王殿內的巨幅錢王像製作於2007年,因年久金粉變黑,這次重飾質量更好的金粉,使王像顯得栩栩如生,金碧輝煌。

錢錚表示,惠山錢王祠東門樓原是惠山錢王祠的飲福樓,1999年寄暢園大修時,舊建築被拆除。後來無錫園林部門在原址建造一座二層建築,因建在錢王祠舊址,無錫錢氏族人稱之為錢王祠東門樓。東門樓原作為錫惠公園的小賣部,遇到錢氏祭祖當日,小賣部的貨物架移向兩邊,中間讓出一條通道讓祭祖人員進出,平時不能由此進出錢王祠的。2017年11月27日,無錫市錢鏐研究會和無錫市惠山古鎮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簽訂《文化共建協議》,園方騰出東門樓,由錢氏自籌資金對惠山錢王祠東門樓進行祠堂文化佈置。

惠山古鎮錢王祠東門樓重現,錢樹根上將和錢敏女兒回鄉參加錢氏春祭

新開放的東門樓外景

據無錫資深文史學者顧文璧考證,清乾隆皇帝南巡期間曾六次抵達無錫惠山,但僅進過二個祠堂,一是原在寄暢園內的秦氏雙孝祠,另一個就是錢武肅王祠。乾隆曾在此御書“龍飛鳳舞”四大字,並賜御製詩。未來,惠山錢王祠還將布展其內的御書樓,增加乾隆御製詩的石刻碑和錢氏金書鐵券的仿製品等。

祭祀活動是祠堂文化的生命所在

錫籍名人重聚故里傳誦經典家訓

“歲在己亥,瞳瞳春日,花意爛漫,景美如畫”,現場的祭文文辭優美。在錢王祠綠樹如蔭的院中,全體錢氏後人誦讀《錢氏家訓》,跟隨合唱《無錫錢氏家族族歌》,無錫錢氏遷漣水後裔也第一次來到無錫參加祭祀大典。

惠山古鎮錢王祠東門樓重現,錢樹根上將和錢敏女兒回鄉參加錢氏春祭

錢氏後人誦讀《錢氏家訓》

新世紀伊始,從2008年開始恢復的錢王祠祭典,如今已是第十二次。本次無錫籍的名人錢樹根上將也再次回到家鄉,他表示,中華歷史悠久,錢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很有成就的一個家族。

錢鏐是一個家國情懷深厚的先人,始終把家國利益放在第一位,時時刻刻維護民族的團結與統一。《錢氏家訓》對錢氏子孫後代的治國、齊家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自己軍旅生涯一輩子,深受這一傳統文化的影響,謹記先人流傳下來的家國之思。在家庭教育中,他一直告誡自己的兒子和孫子要把國家和民族的復興放在首位,把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的大局放在第一位。

在《錢氏家訓》中有云:“”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他常教育孩子,不能放任個人私利,要將祖先為天下謀福利的這一傳統傳承下去。

惠山古鎮錢王祠東門樓重現,錢樹根上將和錢敏女兒回鄉參加錢氏春祭

向無錫錢氏遷漣水後裔贈送族譜

除此以外,無錫首任市委書記錢敏的兩個女兒錢海虹、錢海明也回到無錫,他們是第一次參加祭祀大典。錢海虹表示,父親出生在無錫,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代。小時候,錢敏就和他們講家族的變遷史,講錢氏家訓中的廉潔文化。

12歲時,由於父親去世,家中沒了經濟來源,錢敏只能去當學徒,但他沒有忘記學習,通過業餘時間和夜校的學習成才。即便是參加革命部隊打游擊時,他還自學組裝收音機,獲取外界情報。新中國成立之初,錢敏在上海工作,當時由交大的老師來教物理、數學和俄語,錢敏都學得很出色。

“子孫雖愚,詩書須讀”,這句在《錢氏家訓》非常樸實的話語,也體現在錢敏的教育中,他要求孩子們認真讀書。“受父親影響,我們兄妹五人學習成績都很優秀”,錢海虹說,他們兄妹雖無人出生在無錫,但一直知道“根在無錫”。而父親錢敏對家鄉感情很深,由於當鋪學徒經歷,對書畫和文物很有興趣,利用工資收入,收藏了不少。但他沒作為遺產留給子女,面是捐給了家鄉無錫,說在這裡能發揮更好作用,提高百姓文化素養。對於這些,錢海虹說,母親和他們幾個子女都很支持。

惠山古鎮錢王祠東門樓重現,錢樹根上將和錢敏女兒回鄉參加錢氏春祭

錢氏後人和錢樹根夫婦、錢敏兩個女兒留影

在錫惠園林文物名勝區文化總監金石聲看來,無錫市錢鏐研究會是各祠堂中第一個成立的民間研究會,每年祭祀大典組織最完善,總是名人彙集。每年惠山古鎮上的多座祠堂陸續開展祭祀活動,正是文化遺產完整性的體現。

他表示,2000年以後,首先是華孝子祠由民間出資修復祠堂,邵寶祠、顧憲成祠、劉猛將祠、五中丞祠等也相繼完成了修復。一開始祠堂主要是一些民間文化佈置工作,各氏族會捐錢、捐傢俱、捐贈匾額等進行文化陳列。

最近這幾年,各祠堂祭祀的功能也陸續開放,作為一種文化活動,讓祠堂更加生動和立體起來。他表示,文化遺產要有其功能和價值,而不是展覽和擺設。金石聲說,祠堂文化中,“祭祀活動是其生命所在”,因著共同的祖先相聚,一個家族的成員得以彼此熟識,體現家庭的凝聚力,有著深遠意義。

記者:黃孝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