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風韻:姜家康塘聽琴樓

姜家鎮往郭村方向老公路邊第一個村莊是老霞社村,村後一條小溪,霞社洪氏譜稱為“康谷清流”,源頭便是霞社洪氏祖居康塘村。

康塘是一個歷史上十分有名的古村落。南宋間,碩儒朱熹到郭村瀛山,與詹儀之商討格致之學問,就曾到此,與洪曾志一起撫琴歌吟,題三瑞堂,作百琴樓歌。

小溪屈曲流長,康塘就在源頭,四山環抱,山巒眾多,流水潺潺,幽深靜謐,村落並不規則,是山中有村,村中有山,村民或依山而居,或環山而住。陌生人進來,恍若迷宮。宛然有世外桃源氣象。

康塘村莊不大,卻分為裡外康塘,似斷而連。所謂百琴樓就在裡村一山上,今天遺址不存。

與百琴樓遙相呼應,康塘村口有一亭一橋。橋為單孔石拱橋,一側依山,一側靠路。橋上架高一亭,路上設一高樓,亭樓相連。是為康塘村水口關隘。橋無名,亭樓稱為“聽琴樓”,為康塘村景之一,名為小亭風雅。宗譜說是朱文公即朱熹命名,原來外額朱文公題有“琴聲入耳”四字,內額有司邑尊題“瑞氣移人”四字。

古桥风韵:姜家康塘听琴楼

此橋此亭此樓與宋代大儒朱熹有關,且名聽琴,可以說是淳安最有文化氣息之橋了。

可惜世遠年禋,風雨飄搖,亭樓破損。近年翻新,已非原來面貌。惟有石拱橋依然見證著康塘村的歷史滄桑,想見朱熹遺風。

古桥风韵:姜家康塘听琴楼

附景詩:【小亭風雅】

(一)

空谷傳聲嘹亮,小亭坐聽鏗鏘。

問誰鼓曲韻悠長,說是泉流碧嶂。

況屬多琹故里,隨風譜出宮商。

近尤添構讀書堂,音自繞樑不間。

(二)

小引:麴院風清,高樓雅潔,額懸三字,名曰聽琴。時有逸士杼懷,幽人寄興。山水之音洋洋盈耳。

三面窗開逸趣饒,小亭時有古音飄。

蒼松雨過添枝秀,好竹雲停費筆描。

舞蜨入簾留夏韻,流鶯囀樹助春嬌。

爭如坐臥繩床上,長日圍棋一局消。

(三)

小引:西南去有亭,即一村之水口。亭上有樓,文公名為聽琴樓。經淳邑威鎮大路,行人來往,日日皆然。外額朱文公題有“琴聲入耳”四字,內額有司邑尊題“瑞氣移人”四字,過斯亭者僉曰幽雅之地,適可以風,故名之。

茅亭雖小風自柔,亭上原是聽琴樓。

為有往來文學士,佳句吟詠在心頭。

(四)

小引:小築三間高撐百尺,中央氣爽,四壁風清。當年揮塵閒談,如聞逸韻。此日聘懷饒興,好滌煩襟。名區歷歷,胥堪暢敘幽情,勝地多多,當永流傳簡冊。

一座名亭當路排,此間少住便為佳。

地連環翠相輝映,引到泉聲韻更諧。

(五)

小引:夜雙櫺月,座滿清風,青山入闥,綠樹當窗。池拓三弓,旅客息肩之所,亭環一笠,遊人駐足之主。高樓自在,俾我登臨,勝境無窮,光吾譜牒焉。

聽琴樓下一亭開,入座偏知逸興催。

客有曾經風雅地,儘傳水口小蓬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