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到底在什麼呢?醉翁亭攝影隨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承載著車水馬龍近千年的山間古道依然保持著勃勃生機,在靜謐的山谷中敞開胸懷迎接四面八方的賓客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整個醉翁亭給人以輕巧欲飛之感。這種美在本質上是時間進程的流動美,在個體建築物上表現出來,顯出線的藝術特徵,形成微翹的飛簷,使本應沉重向下壓的房頂,反而隨著線的曲折,顯出向上挺舉的飛動輕快,配以寬厚的臺基,使整個醉翁亭無絲毫的頭重腳輕之感。體現出一種清理協調、舒適實用、有鮮明節奏感的效果。

大名鼎鼎的醉翁亭就臨於這涓涓泉水之上的,當年歐陽修就是踏過泉上這座小石橋進入庭院的院門;橋下汩汩流淌了幾千年的泉水以及躺臥在這裡的岩石見證了“醉翁”在此飲酒的盛況


門前這座石橋是和醉翁亭一起修建的距今已有974年的歷史了!山水相映之美。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

這是宋朝慶曆5年,當時的山僧智先和尚修建的石牆。屹立了近千年的的時光依然堅固如初。用手輕輕的撫摸彷彿穿越了千年,與先人進行了無聲的交流,沒有水泥石灰,除了看出歷史的厚重之外就是對古代的能工巧匠的讚歎!

穿過古樸的石橋就是庭院的大門,醉翁亭便深藏其中,古往今來從這座石橋上走過的人不計其數,是歐陽修讓這裡蜚聲海內外。

“翁去百餘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歐陽修當年就是在這裡與他的小夥伴們一醉方休的,醉翁亭,一個屋頂,幾根柱子,中空,它的作用就在於能把外界大空間的景象吸收到這個小空間中來。也就是突破有限,進入無限。就能夠在遊覽者胸中引發一種對於整個人生、對於整個歷史的感受和領悟。

山行六、七里···的琅琊山,風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

山泉清澈見底,古樹根盤根錯節,山谷幽靜,空氣清新。

泉邊翠綠的新芽綻放著春的氣息,彰顯古蹟名山到處充滿生命的活力

“野芳發而幽香”這是歐陽修所描述的山間春的景象

“佳木秀而繁陰”,文豪歐陽修是這樣刻畫山中的四季的:“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山道旁隨處可見的參天“佳木”遮陰避日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這裡的水,猶如一條迴旋曲折的銀色飄帶,潺潺而下,泠泠悅耳;

這兒的山,沒有嶙峋怪石,沒有岩石絕壁,逶迤起伏,但佈滿了茂盛的綠蔭,幽深秀麗,靜靜地綿延環繞;

“漸聞水聲潺潺”···沿著山路行程六、七里,聽的潺潺水聲就是源自於這裡,它從琅琊山的深處走來,與溪中的岩石相會汩汩地去向遠方;遠處不時傳來悠揚的鳥鳴聲在山間迴盪,清風夾雜著山間特有的氣息撲面而來,不用喝酒也會沉醉在這大自然美妙的懷抱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是歐陽修對琅琊山、醉翁亭名揚千古的感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