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什麼最重要?

擁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什麼最重要?

致親愛的你:

Hi,見信如面!今天想跟你聊的是如何擁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我將分三點進行闡述:立志、觀念、能力。歡迎開啟閱讀,當然,更期待你的精彩留言。

太長不看版(98字)⏬

引子:你心目中成功而幸福的人生是什麼樣子?

主題:如何擁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

內容:

1、夢想,讓你在最悲傷難熬的時刻保持心力。

2、觀念,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3、能力,理論和實踐來回穿梭而形成的真知灼見。

願每日微小知識激發你的深刻思考。

(全文共計2770字,建議閱讀時間:12分鐘)

那,我們開始吧

如果想要成功而幸福的人生,什麼最重要?

1立志:何為人生第一等事

首先要立志,毫無疑問。

作為你自己人生的掌舵者,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走哪條路線,要看什麼風景,要到什麼地方,那更沒有一個其他人可以告訴你這個問題的答案。

你一定有著或者曾經有過自己的理想。

也有無數人告訴你,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那麼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是夢想。

夢想是什麼?與其說夢想是你想要到達的遠方,毋寧說它其實是你每一天的陪伴。

它是你每一步行動、每一次閱讀、每一個感悟,它更是一個在你最悲傷、最難熬的時刻依然能夠保持著信念的東西,它無法被磨滅,它已經和你融為一體。

這才是夢想本身,它是你一生的激情,在做與它相關的事情的時候你會進入心流,會感覺幸福,雖然有很多困難障礙,但一定不會是苦逼的堅持,更不需要你為它付出一切。

就像很多人說的,當你覺得一件事情需要苦苦堅持的時候,那或許應該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該改變路徑或者方式了。

所以,真正的成功本就與幸福密不可分。

而且成功需要的首先是心力,當你在做一件自己夢想中的事情,你的心力才不會枯竭,你才不會在新鮮感消失之後感覺困苦,也不會因為他人的質疑而放棄探尋,更不會隨便跟風追逐潮流。

夢想並非一成不變,它是隨著自身成長和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比如說小時候的你我肯定會講,長大以後,我想做科學家、宇航員、藝術家……

這些夢想往往宏大而模糊,年少的你我根本不懂其中的含義,更不知道通往它們的路徑。

只有隨著不斷加深對自己和世界的認識,我們的夢想輪廓才真正開始清晰一點,再清晰一點。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多數人可能很久都無法找到一個真正想要的清晰的可行的夢想。

我們通常會有這樣三種人生模式:

  • 工作買房結婚生子過日子。
  • 追求特立獨行自我實現隨心而行。
  • 確立清晰目標成長髮現自我的同時貢獻社會價值。

你,傾向於哪一種呢?不急著下結論,每個人都不是單一的固定的模式。

無論哪一種,收入第一位,成長第二位,然後才是價值和喜歡。因為收入是硬指標,也是一切的保障,所謂的懷才不遇,都不是真正的才幹;而成長是一把鑰匙,只有不斷成長才有資格說自己擁有夢想;價值和喜歡都可以在前面二者的發展中自然找到。

立志這一步,與之相關的學科是哲學、歷史和文學:

從哲學的終極思考、歷史的起落見證以及文學的精彩呈現中,我們可以發現自己。

2觀念: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其次是觀念。

一個人的三觀決定了其人生的大多數選擇,而是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我們舉個例子,來思考一個問題,很現實的問題。

你覺得一個人的收入由什麼決定?

有人說,是他的能力。

有人說,是他為公司貢獻的價值。

有人說,是公司的發展狀況。

嗯,似乎都有點道理。

但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收入並非由這些東西決定——收入是由供需關係決定的。

兩個極端的職位可以說明這一點。

在市場上有一個需求巨大但供給極度稀缺的職位,你知道是什麼嗎?

那就是企業家。創業的人有很多,但是企業家寥寥無幾。

而只要是一個真正的企業家,其收入以及可以創造的價值就大過於千萬個其他職位的總和。

剛才的回答也似乎沒有問題,但是其觀念的立足點是,提高供給而不是找尋甚至創造需求。

於是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能,不斷爭取升職的機會,不斷來回跳槽。

但是無論怎麼努力,我們都只是在提高自己的供給,而不是去思考需求和供給的關係。

我們就成了一直一直很努力但一直在搬磚,自嘲為民工的人。

每個人都需要有搬磚的時期,這不但不可悲,反而是必須經歷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一個人從來不搬磚,那麼他一定就是一個大忽悠。

可怕的不是搬磚,而是一輩子搬磚,跟年輕人拼力氣。

我們要有一定的投資思維,投資自己,投資老闆,我們要一邊自我成長一邊尋找牛群、牛老闆,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投資自己而不尋找牛老闆,你很難找到平臺並且很難快速成長;如果只混圈子認識牛人而不讓自己變優秀,那也是枉然,找到了,你也會被掉出隊伍。

觀念這一步,與之相關的學科除了文史哲之外,也需要有物理學、心理學、認知科學幾個方面的知識:我們需要把握一些科學思維方式,從“第一性原理”去思考問題,也從瞭解自身做起。

瞭解了自身認知特點、人類群體心理、物理學規律等,我們才可以習慣性地追根究底,儘量挖掘問題的本質,洞察世事。

3能力:理論與實踐的來回穿梭

然後是能力。

能力包括很多層次,簡單來說可以分為三層:

  • 底層的能力是: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通用的能力是:溝通、協調、計劃、組織、領導等能力。
  • 專用的能力是:各類專業、行業能力。

從底層學科的方法論往通用學科再往專業學科,才最有穿透力,也才可以逐漸形成策略性思維能力。

能力的打磨是一個來回穿梭的循環路徑。

以創業者為例,那就是創業實踐和理論學習並重,從實踐中總結、通過覆盤和理論閱讀加快找到規律,然後回到實踐進行驗證,掌握規律,再進一步覆盤總結,直到提煉出真知灼見,實現真正的認知升級,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區別於認知盲區、假知虛知和一些簡單操作的知(基本套路),這樣的知才是真知。

說起來似乎簡單,真正做起來是非常苦難的。

難的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

大家都知道,理論學習的最大輸入就是閱讀。

關於閱讀有一個經典的辯論題,那就是“開卷是否有益”,這個論題的答案被兩派人踐行著。

一派對讀書的作用持懷疑態度,另一派則認為開卷必將有益。

其實開卷是否有益,用一個標準衡量即可,那就是它是否可以給你的人生真正帶來好的影響。

擁有真正閱讀能力的人並不在多數。

很多人看書,只是看過了,留存率只有5%,我們在感受的,無非是新觀點不斷給出新刺激而已,真正對人生有影響的少之又少,幾近於無。

即使優秀人才彙集的北清人,他們中的大多數在高中時代都有著優秀的學習方法,但是進入職場後卻表現平平。為什麼?因為沒有打磨自己在理論與實踐中穿梭的能力。

而所謂的學習大部分只是在娛樂,在滿足好奇心、獲得安全感而已。

能力這一步,與之相關的學科最重要的是底層的思維科學和方法論,當然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實踐和覆盤,當你思考遇到阻礙的時候,你可以閱讀各種書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他們為你所用。

我個人的體會是,一要扎馬步,打好底層能力基礎;二要多實踐,在行動中獲得經驗;三要善覆盤,覆盤不是原路返回,而是總結思考把握規律。

我們說了立志、觀念和能力這三點,也許你會說,你這個典型的工作狂!人生不僅是工作呀事業呀,還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有娛樂有休閒有親朋好友的消磨時光。

對的!

這些都是構成幸福人生的要素,我所說的這三點也恰恰是幸福人生的保障。且不說夢想可以讓你的人生充實而有意義,就算是觀念和能力,也是你與他人、與這個世界和諧相處的重要基礎。

無論是你的身體健康、你與家人朋友以及這個世界的聯繫,都會因為你照顧好了自己的人生而變得越來越正向,而你也可以因為心力、能力的增強而真正擁有更多的閒暇時光。

自由,來自於自律。

這是我的答案,你的呢?期待你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