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前身為管轄珠江三角洲的粵中行署、佛山專區,現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珠三角地區西翼經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1]。佛山位於廣東省中部,地處珠三角腹地,毗鄰港澳,東接廣州,南鄰中山。是“廣佛都市圈”、“廣佛肇經濟圈”、“珠江-西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廣東重要的製造業中心,在廣東省經濟發展中處於領先地位。佛山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其市區歷史上是中國天下四聚、四大名鎮之一,是中國龍舟龍獅文化名城,[4]粵劇的發源地,嶺南文化分支粵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以及傳承地之一。
2019年1月,佛山市入選“2018年WFBA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榜單。同月,佛山入選“2018年WFBA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榜單。
佛山古稱季華鄉。東晉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剡賓國(現克什米爾)的三藏法師達毗耶舍帶了二尊銅像來到季華鄉,在塔坡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傳佛教。他回國後,隨著時間推移,寺宇倒塌[10]。
到唐朝時,這裡又變成了一片崗地。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某日,塔坡崗上異彩四射,鄉人奔走相告。於是人們便齊聚起來,在塔坡崗上發掘,竟掘出三尊銅佛,搬開佛像,便有一股清泉湧出。根據碑文記載,得知東晉曾有剡賓國僧人達毗耶舍,在此講經及建過經堂。鄉人於是建井取水,並在崗上重建塔坡廟寺,供奉三尊銅佛。人們認為這裡是佛家之山,於是將季華鄉改名為“佛山”[10]。
這就是佛山得名的由來。後來,世人傳誦著這樣一句諺語:“未有佛山,先有塔坡”[10]。
“忠義鄉”來源
明代正統年間,廣東洪水為患,農田失收,朝廷賦稅不減,終於釀成1449年爆發的黃蕭養起義。景泰元年(1450)二月,明將董興率軍隊至,黃蕭養兵敗被擒,起義失敗,佛山城圍立解。景泰二年(1451),皇帝論功賞賜,封冼灝通等二十二人為“忠義官”,建“忠義流芳祠”,佛山賜名“忠義鄉”,祖廟敕封為“靈應祠”,永享春秋崇祀
[11]。佛山位於中國廣東省中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毗鄰港澳,與香港、澳門分別相距231公里和143公里。。位於東經113°06',北緯23°02',
佛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年平均氣溫23.2°C,自古就是富饒的魚米之鄉。
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貫穿佛山全境,屬典型的三角洲河網地區。
人口
根據2010年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佛山常住人口為7194311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533788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856423人,增長34.78%。年平均增長率為3.03%。其中,男性人口為3875041人,佔53.86%;女性人口為3319270人,佔46.14%。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16.74。0-14歲人口為852619人,佔11.85%;15-64歲人口為5968913人,佔82.97%;65歲及以上人口為372779人,佔5.18%。
2017年末常住人口765.6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9.40萬人,增長2.60%;出生率12.85‰,死亡率3.10‰;自然增長率9.75‰。[18]
佛山是著名僑鄉,祖籍佛山的華僑和港澳臺同胞達140萬人,其中港澳同胞80多萬人,
[19]旅外僑胞達240萬人。[20][21]語言
佛山市主要講粵語,部分地區講客家話,客方言僅通行於三水、高明、南海部分區域。
南海絕大多數居民使用粵語,僅有和順(魯崗管理區北洲村、猛衝村)、松崗(唐聯管理區燕溪村,顯子崗管理區大坑村)兩鎮有約1000人使用客家話。按照特點的不同,南海粵語可分為五小片:①桂城片;②大瀝片;③官窯片;④九江片;⑤沙頭片。以上粵方言屬於珠三角片(南番順小片),但在桂城鎮西約村岐陽裡與健龍里、東二村的新村、疊南村的樂慶村有居民使用四邑片粵方言,但不足1000人。西岸為鶴山、高明所包圍,語言較複雜,其中八村及六村的新地、下舍通行鶴山茶山話(茶山話歸屬暫不詳)。
順德基本屬於純粵語區,順德粵語可分為五小片:①大良片;②陳村片;③桂洲片;④龍江片;⑤均安片。其中龍江粵語接近四邑片方言。
三水以粵語為主,客家話通行於部分鄉村(如逕口、六和、大塘、範湖等),三水粵語分為5片:①西南片;②蘆(荀)塘(大塘)片;③金(本)白(坭)片;④逵口片;⑤南(邊)範(湖)片。
高明多數地域使用粵語,只有合水鎮西部官山、鹿田少數鄉村使用客家話,使用人口約3000〜4000人。高明粵語大致分為3片:①以明城話為代表的中、西部方言,使用範圍包括明城、新墟、更合等鎮;②以西安話為代表的北部方言,通行地域包括西安、三洲、富灣各鎮;③以人和、楊梅為主的南部方言[22]。
閱讀更多 旭東讀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