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一場誘惑有限的人性旁觀


《千與千尋》:一場誘惑有限的人性旁觀

如果不討論內涵,《千與千尋》本身也是一部製作精良,想象力豐富的動畫電影,奧斯卡金像獎足夠證明(當然,評選理由肯定不止這個表面原因)。就算不是在相對較早年齡就觀看的話,同樣會沉浸於一個正義和天真最終戰勝困難讓一切迴歸美好的故事,無關任何本能慾望的視角,單純得讓成年人感覺到極致不真實。並非由於那些假設出來的世外背景,而是以千尋為代表的諸多身份都充滿最原始被遺忘的真善美。

僅從觀感看,已經感覺震撼,溫暖得能給浮躁性格以心理按摩。但《千與千尋》終究不簡單,更有價值的部分在寓意,這是一部真實社會的素描,好比《西遊記》。市場上有著無數影評介紹,這個神靈世界象徵著人類通用社會,道理可以不斷總結——貪婪被大範圍誇大和具體化,關係和好感大多建立在利益相關上,工業傷害大自然,家庭教育,不工作會被懲罰,以及比較美好的善良永遠是真理,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契約精神,再反道德的意圖居然都憑良心就無法違背最初的協議,這是重要原則。

電影基本沒有反派,一切罪惡都能解釋和改變。湯婆婆是最糟糕的那個,但她注重親情和誠信。澡堂夥計們被錯誤的遊戲規則汙染得思維簡單但本性還在,只要有善良參與接受感動,還是能表態積極。坊寶寶一心胡鬧,因為被溺愛。反過來:無臉男用力過度放棄本性的話,就會變得面目全非。賑早見琥珀主(白龍)開始出賣靈魂並最終惹禍上身,直到千尋直接帶回正常軌道……所有角色,除了千尋,符合《天龍八部》的主題,“無人不冤,有情皆孽”。

我們置身事外,很容易就讀出電影裡哪些人物有問題,從而定義是非,好像自己比千尋還要政治正確。然而一旦把情景搬到現實並代入生活,就另外一回事了。在可接觸的重疊偽裝下,挑戰變得非常親民,結合著個體情況推進,而且就算激活模式也能有合理解釋,這樣我們就會陷入貪慾輪迴無法自拔,從惡性循環著電影裡那些被自己討厭的行為。

現實中沒有千尋來指導,但幸運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千尋的影子,悲觀一點則在於慾望和本能經常壓制理智,從而如釋放潘多拉魔盒一樣不節制地允許罪惡擴大規模。現實比電影更瘋狂,人在誘惑和刺激下通常會極端,超過正常程度,就直接變質,定義反派。如果個體被貪慾等不友好因素干擾到,後果可能是幾百個湯婆婆的綜合體。

但正如前面所提,我們身上始終都住著一個“荻野千尋”。千尋在電影裡征服反對者,並非靠神明身份和殺傷性法術,她本就普通凡人小女孩,不存在領袖氣質和談判技巧,甚至早期沒有禮貌(需要被提醒感謝),有的只是現實中誰都能保持的好本能。不要遺忘這些,並堅持著表達,就能成為優勢,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

殘酷的是,現實社會通常容納不下“千和千尋”,善良和感恩都會被利用,太單純有時不切實際起來,韓國《素媛》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所以,法律和防範意識同樣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幫手。我們終究不是生活在結局理想的童話世界,別丟失優質本性,但同樣要牢固把握抵禦危險的武器。

《千與千尋》還有一個道理,“不要回頭!不要回頭!”未來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