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自媒體苦視覺中國久矣

天下自媒體苦視覺中國久矣


如果你是一個自媒體,還未收到「視覺中國」的律師函,說明還做得不夠大。

在你筆耕不輟的生涯中,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臨,對不起,有可能是「視覺中國」提前來打卡。

一個自媒體的業務交流群,「求助!我收到視覺中國的律師函了,怎麼辦?」是高頻出現的聊天內容。

會有走過一遭的「先烈」出來現身說法:裝孫子,低聲下氣,討價還價。

毋庸諱言的是,既然侵權了,就該受到相應的懲罰,何必怨聲載道,甚至上升到一個群體對一個圖片版權公司的對立呢?

今日一事,或許可窺洞天。

昨日,黑洞照片揭開神秘面紗,自然是自媒體不得不用的素材。然而有心者發現,這張照片已被「視覺中國」聲明版權,並有如下主張:「此圖是編輯圖片,如果用於商業用途,如用於商業用途,請致電400-818-XXXX或諮詢客戶代表。」

而就在這不到24小時之間,已經有很多企業利用「黑洞照片」做出了借勢海報,自媒體的採用就更不計其數了。

按照「視覺中國」以往的「撲上來」打法,當真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可實際上,去到發佈「黑洞照片」的源頭——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官網上,你不僅可以下載TIF格式的高分辨率圖片。人家還對版權做出如下主張:

Unless specifically noted, the images, videos, and music distributed on the public ESO website, along with the texts of press releases, announcements, pictures of the week, blog posts and captions,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而CC4.0協議最重要的幾點有:

共享 — 在任何媒介以任何形式複製、發行本作品演繹 — 修改、轉換或以本作品為基礎進行創作在任何用途下,甚至商業目的。只要你遵守許可協議條款,許可人就無法收回你的這些權利。

通俗點講,你只要著名圖片來源:EHT Collaboration,便可自由使用,無關商業或非商業。

這裡頭壓根沒「視覺中國」什麼事。視覺中國創始人柴繼軍卻在接受騰訊一線採訪時稱:「此圖版權歸屬於歐洲南方天文臺,用此圖蹭個熱點用於公司廣告等商業目的有風險。」

那麼問題來了,你聽「歐洲南方天文臺」這個實際版權擁有者,還是聽版權分銷者「視覺中國」的?

我若引用了「黑洞照片」是斷然不怕的,因為我遵守「歐洲南方天文臺」提出的CC4.0協議就好,「視覺中國」無權干涉。實質上「視覺中國」也沒有對此圖進行售賣,只是聲明提供給有資質的新聞單位使用。

我比較擔憂的是,「視覺中國」是否太多次刻意混淆如上案例所呈現的版權細節,來「搞定」不明就裡的自媒體。

之所以說天下自媒體苦視覺中國久矣,如上算一個。再有就是如自媒體「航通社」所言:

「自己查侵權易,用戶查侵權難。」

作為終端的最終用戶,如果試圖通過搜索引擎找圖,或者手中握有一張圖片,卻無法確認其版權歸屬,拿不準能不能用的話,卻不能同等地通過圖片版權追蹤系統,瞭解到該圖片是否會侵權。

在視覺中國的所有維權過程當中,確實有一些情況屬於主觀故意,但更多人收到維權威脅的時候,會驚覺這只是自己的無心之失,甚至有時會覺得只要刪除照片就可以,不需要補交賠償。

造成這種認知誤差的原因,可能包含用戶法律意識的缺乏,但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這些用戶在蒐集圖片的時候,並沒有及時的得到足夠的警示。

相信如果在他們找到某張照片的時候,就提示來源是屬於什麼地方,特別是這張照片的價值是多少,那麼很多侵權的糾紛是原本可以避免的。

故而,自媒體或很多企業認為「視覺中國」有「釣魚執法」之嫌。

另,「視覺中國」在處理版權糾紛時「剛硬」的態度也讓自媒體吃不消。

體現在動輒獅子大開口,交涉過程在「航通社」看來是:

充滿了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他們警告的手法十分惡劣,語氣嚴厲,而且基本不給思考機會。感覺就是將每一個盜取他們圖片的人,都像是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的那種不共戴天的仇人一樣看待。

「窮兇極惡」的一面還表現在,今日陸續有自媒體發現,「視覺中國」居然將國旗、國徽聲明瞭版權,還言明:如果要商用,請撥打客戶代表電話XXXX。

以「國徽」圖片為例,頁面「價格提示」顯示:「用於內文不低於150元,整版跨頁不低於500元,雜誌封面不低於1000元,商業使用價格另議。」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國旗、國徽是不能進行商用的。(目前視覺中國方面已經刪除,他們或許也知道這是不對的呢)

這裡面或許體現了「視覺中國」的一個思路:管它呢,是圖片,我就佔個位,指不定哪天就能通過訴訟來牟利。

自媒體作為勢單力薄的個體應對龐大的「視覺中國」經常是乏力的,兩個群體的對立還會持續下去。

未來可期的規避風險的路徑是,呼籲微信方面建設一個版權圖片庫,供自媒體放心、合理的使用,哪怕是付出一些必要的支出。

說到最後,打鐵還需自身硬,前方坑多水深,自媒體還是要加強版權意識,起碼不要隨便百度一個照片就用了。我看 KESO 老師處理的挺好,不管什麼主題的文章,用的都是自己拍攝的風景照。小道消息更絕了,他會經常使用那些過了版權追溯期的名畫……

老子這回題圖用了自己的自拍。

你還可以看:

我反對996

我坐上了騰訊第一張辦公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