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魯爾工業區如何成功保護工業遺產?

德国鲁尔工业区如何成功保护工业遗产?

中經文化產業

日前,由5個大油罐華麗變身的上海油罐藝術中心正式對外開放。這些年來,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成為世界矚目的話題。德國魯爾工業區在這方面走在前列,他們有哪些值得借鑑的經驗?

德国鲁尔工业区如何成功保护工业遗产?

經過2年的等待,由5個大油罐華麗變身的上海油罐藝術中心日前正式對外開放。

油罐藝術中心佔地超過60000平方米,其舊址是擁有百年曆史的上海龍華機場,如今集展覽場館、綠地、教育中心和餐廳於一體。

這些年來,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成為世界矚目的話題,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推動從工業遺址到藝術空間的轉變。德國魯爾工業區在這方面走在前列,他們有哪些值得借鑑的經驗?

“有些東西如果拆掉就再也沒有了”

德國有個著名的煤氣罐藝術館。當年,當專家們提出,可將工廠裡廢棄的煤氣罐改造成藝術館時,改造想法雖然得到了煤氣罐所在地奧伯豪森市政府的同意,但政府僅同意成立市屬企業“奧伯豪森煤氣罐公司”,拒絕為該項目掏錢。

煤氣罐的改造後來在1993年至1994年完成,花費大約1600萬德國馬克,改造費用部分由州政府支付,部分來自德國工業巨頭蒂森公司,後者把拆掉煤氣罐所需資金交給煤氣罐公司用於改造。如今,這座號稱歐洲最大的煤氣罐每年吸引大約40萬遊客參觀,成為奧伯豪森小城重要的旅遊景點,也是魯爾區工業文化路線25個“錨點”之一,歐洲工業遺產路線中德國境內的一站。

遊客們只要支付9歐元的門票,就可以進入藝術館參觀,而這個門票價格也足以讓煤氣罐公司正常運營。工作人員表示,雖然公司較難盈利,但成立以來也從未虧損過。

不少土生土長的奧伯豪森人對改造煤氣罐等工業遺產的做法非常支持。他們認為:“魯爾區的工業遺產能夠實現再利用真是棒極了,因為有些東西如果拆掉就再也沒有了。”

如果說奧伯豪森煤氣罐是德國魯爾區眾多工業遺產改造的成功案例之一,那麼魯爾區則是德國工業遺產保護與改造最為搶眼的地區之一。

德国鲁尔工业区如何成功保护工业遗产?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王婉瑩/攝

如今行走在魯爾區,高爐、煤氣罐、井架、廠房建築依然可見,這些德國150年工業歷史變遷的見證者被完好地保留了下來,並被改造為博物館、展覽廳、歌劇院甚至生活辦公場所。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內,人們可以免費走進當年的舊廠區,爬上高爐,依照介紹文字瞭解鋼鐵冶煉的全過程。廠區內的大型煤氣罐被潛水俱樂部用於潛水訓練,部分牆壁則成為攀巖愛好者的樂園。

頭頂“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光環的埃森關稅同盟礦區,更是成為魯爾區工業文化路線的中心站,人們在這裡既可參觀廢舊廠房改造的魯爾博物館以及世界知名的紅點設計博物館,又可穿梭在工業遺蹟中,感受當年挖煤煉焦的熱火朝天。

魯爾博物館由荷蘭建築師雷姆·庫哈斯設計,2007年下半年在埃森關稅同盟礦區舊址地區重新開放,成為地區工業化歷史的紀念碑。

博物館由原先的洗煤車間改造而成,展品包括了整個魯爾區人員、機器和自然的歷史。其所在的位置極為核心,是過去所有鐵軌的交會處,不同礦井收集來的礦石都被運往這裡,統一作業。

博物館的地面有著醒目的線形圖案,源自曾經鋪設的鐵軌,從遠處一直延伸至博物館。博物館新建的入口電梯,由於相似的結構和比例,與周邊空中走廊融為一體。夜晚,電梯內裝有橙紅色的燈帶,猶如鋼鐵被融化時的色澤,頗具工業風。

乘坐電梯來到大廳,可以看到無數凝重而久遠的機器陳列在那裡,界定著空間的屬性。即使是在館內樓梯的扶手上,也能看到關稅同盟礦區內的元素,例如那些陳列裝置建造的地點和年代等信息。

煤炭鋼鐵之都成為“歐洲文化首都”

在魯爾區小城蓋爾森基興,當地的北星公園也是魯爾區工業文化路線“錨點”之一。公園裡有座“北星塔”,頂部可作為觀景臺,內部已被改造為影像藝術博物館。北星公園原是片礦區,北星塔內原是當年挖礦的井架,為了進入塔內,管理方北星塔公司又緊貼著該塔修建了一座裝有電梯的新塔,並斥巨資在新塔上立起了一個大力神鵰塑,希望讓其成為當地乃至魯爾區的新地標。

該公司經理表示,北星塔歸當地知名房地產商Vivawest集團所有,北星塔公司由Vivawest集團成立並贊助。當年改造北星塔時,德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和歐盟都掏了錢,不過主要贊助方還是Vivawest集團。在魯爾區,有不少企業參與運營工業遺址的案例。對企業來說,運營例如北星塔這樣的項目雖然不能獲利,甚至有時是“賠錢買賣”,但它們依然願意贊助,因為這對企業形象大有益處。

德国鲁尔工业区如何成功保护工业遗产?

廣東工業設計城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魏敏/攝

雖然魯爾區尚未完全擺脫工業結構轉型的陣痛,仍屬德國較貧困地區之一,但工業文化推廣無疑在魯爾區取得了成功。魯爾區“工業文化路線”已被開發成一條成熟的旅遊路線,總長400公里,連接區域內十餘座城市。

2010年,魯爾區這座昔日的煤炭與鋼鐵之都獲得當年“歐洲文化首都”稱號。據瞭解,獲得榮譽之後,魯爾區在2013年共接待遊客360萬人次,其中不少遊客專門奔著工業旅遊而來。

魯爾區之所以能成功地保護工業遺產,是因為整個地區的統一協調發展,以及“埃姆舍爾公園國際建築展”所提出的具體發展規劃。當年,魯爾區所在的北威州政府希望藉助埃姆舍爾公園國際建築展,為工業結構轉型後的魯爾區找到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個國際工作小組共開展了超過100個項目,包括埃姆舍爾河整治、工業景觀修復、廢棄工業設施再利用、研究中心建設等。按照魯爾旅遊公司的說法,正是這一建築展為魯爾區工業旅遊“釋放了開始信號”。在建築展上,甚至連當年挖礦形成的小山包也被用於發展旅遊業,為遊客提供更多休閒場地。

工業遺產再利用曾經阻力重重

除了魯爾區,德國工業遺產在多地均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利用。如在德國中部哈茨山地區的採礦博物館,人們不僅可通過模型和展覽瞭解當年礦工們的生活,還可花上6歐元跟隨打扮成礦工的講解員一同深入礦井,參加一場45分鐘的體驗之旅。

事實上,德國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並不是一開始就獲得積極響應,而是阻力重重。髒兮兮的破舊工廠本就不受環保人士等待見,而一些較為保守的文物保護人員也對改造工廠再利用質疑。

不過,隨著人們對工業遺產的興趣逐漸提高,工業遺產保護也愈加受到重視。現實也表明,很多工業遺蹟如不加以改造再利用,則很難保留下來。上世紀初,德國保留和研究的主要是工業時代早期的技術遺產,如磨坊、鐵匠鋪。到了上世紀50年代,英國興起工業考古學,後傳至整個歐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德國出現“工業文化”運動,除技術設施、工廠等工業遺產外,工廠別墅、工人宿舍等也被認為值得紀念。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工業文化及工業考古學概念最終發展成為所有受工業影響的景觀概念,即工業景觀

德国鲁尔工业区如何成功保护工业遗产?

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王婉瑩/攝

德國弗賴堡工業大學技術史與工業考古學教授、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董事會成員赫爾穆特·阿爾布雷希特認為,實際上,德國工業遺產保護至今問題猶存,許多工業遺產常因規模大、汙染重、難利用等特點難以保存。另外,從美觀上看,其貌不揚的工業遺產也常常沒有城堡、教堂等遺蹟容易受到重視。

阿爾布雷希特表示,由於工業遺產受政府和公眾重視不足,導致工業遺產保護融資困難。保護資金大部分來自國家文物保護撥款,通常只有有利可圖時才可吸引到私人投資。不過,德國也有一些工業遺產保護的成功案例,這些案例表明,保護工業遺產不總是錢的問題,公眾興趣與私人投入常起到關鍵作用。

按他的說法,“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號對吸引投資者和遊客很有幫助。魯爾區以及歐洲的區域性工業旅遊路線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時,德國也建立了較完善的制度,文物保護分別由16個聯邦州自行負責,各州均有自己的法律,但內容大致相同。工業遺產在上世紀50年代起開始寫入文物保護法律中。一般來講,縣市、行政區和州均設有文物保護部門,每個聯邦州都有一個文物保護專業機構,負責檢查審定文物保護清單。

據德國工業遺產保護專家介紹,現如今,全德已登記在冊的文化遺產中,10%至20%為工業遺產,總數估計在5萬至10萬個之間。

您可能感興趣的是

統籌:成琪

來源:解放日報 綜合自搜狐文化、網易新聞、藝術與設計網

排版:林秀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