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視覺和聽覺的強大震撼,看後人人都很感動?這是怎樣的影片?

導讀:您有看過電影因音樂而落淚的時候嗎?今天小編帶大家瞭解這部影片《波西米亞狂想曲》。

搖滾樂或者任何一種偉大的現場音樂,最打動人的是沉迷,樂隊和觀眾共同的沉迷。個體並非由於權力的壓制,而是心甘情願地交出自我,與上萬人共享當下的全部感受,在最無序的活動中建立起秩序,成為看似鬆散,實則堅不可摧的集體,這樣的音樂才會迷人。

一場視覺和聽覺的強大震撼,看後人人都很感動?這是怎樣的影片?

是的,劇情人物歷史可能有些流於表面,但是音樂的效果已經足夠震撼,一部像這樣注重真實的電影,小編認為不能苛求,我們拍的是電影,不是人物傳記紀錄片,有限的時間內,觀眾已經在電影中能感受到Freddie的一生與搖滾音樂的呼應,所以即使這部電影是有瑕疵但是依舊完美的。

一場視覺和聽覺的強大震撼,看後人人都很感動?這是怎樣的影片?

看完整部電影的,真的覺得導演選演員和演員的演繹真的是絕了,觀眾如果去影院看的話,會覺得就像是還原了現場一樣,因為相當於嵌入式觀看。非常中規中矩的一部傳記電影,模式化的過程:鼓起勇氣追夢,遇到挫折不放棄,成了,膨脹,迷失,反省,找回自己。

這些故事絕不能代表絕不是真實的弗雷迪,這種完全的常規劇本化絕對成不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傳記電影,像流水賬,缺乏真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偶然性。男主把那些經典現場高度還原,但我總覺得他不符合弗雷迪的氣質,對比起來男主的臉像受氣包。

一場視覺和聽覺的強大震撼,看後人人都很感動?這是怎樣的影片?

這電影的故事基本屬於四平八穩,不過這麼一個異類的故事講的四平八穩一定會缺乏一些意思。舞臺表演還原的不錯,男主在動作上下了很大功夫。不瞭解Queen的人可以通過此片簡單瞭解一下這支傳奇樂隊還是不錯的。

一場視覺和聽覺的強大震撼,看後人人都很感動?這是怎樣的影片?

觀眾也意識到了電影的瑕疵在於主要把佛瑞迪刻意抹黑了,把他演繹成為了錢去解散樂隊的一個人,其實81年至84年樂隊一直都有活動,反而當時泰勒自己出了打鼓的solo專輯。

另外就是把梅和泰勒美化的太狠,其實佛瑞迪和泰勒生活就倆事,吸毒和草粉,梅也是整天fuck的人物,但是最後卻成了大家開會去原諒佛瑞迪。當年Live Aid演唱會,演了16個小時,據說有15億人觀看過,140多個國家播出實況。

一場視覺和聽覺的強大震撼,看後人人都很感動?這是怎樣的影片?

電影版的必須加一些激情的感覺,眼神和表情,勢必稍作誇張一點點,增加一下戲劇的張力。這個是可以理解的。除此之外,只能說模仿動作到位而已,演員與原型差距太大,不只是外形,氣質更是差的一塌糊塗。

Rami在電影裡更像一個神經質的變態。電影敘事方面也太過流水,Freddie的形象不夠豐滿,重要的性向轉變也很突然,只能算是3星電影,其中一心還給情懷。 或許是因為電影刪減了些關鍵情節?觀眾從電影一開始沒明白,後來才猜出來他轉變了性向。但是那種對音樂的激情和天才的感覺至少是演出來了。

一場視覺和聽覺的強大震撼,看後人人都很感動?這是怎樣的影片?

影版的演員感覺有點娘,真人演出是很自然的真情流露,演員演的多少感覺還是有點扭捏和造作,是為了演而演。總的來說還原度還是挺好的。前者可能真的用感情全身心投入在唱,後者就是很認真的在表演了。真正懂音樂的那種發自肺腑的情感和音樂天才那種對音樂的靈性和痴狂真的沒有感受到。

一場視覺和聽覺的強大震撼,看後人人都很感動?這是怎樣的影片?

拋開音樂來講,電影用簡單敘述方式,需要演員對人物性格的精準拿捏,光影效果,配樂出現的節奏,電影行雲流水的表達完,這個電影也不會低分的。

這電影很多人說看了好感動淚目,您看了這兩個版本的影片了嗎?您是否會流淚呢?是為演員還是為電影本身的懷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