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死亡和機器人》這藍色,既不是天空也不是大海

文| 山而從玉

光影雜話第2話

三月中旬,

奈飛的網絡動畫劇《愛,死亡和機器人》一經發布,

其傳播頗有點兒鋪天蓋地的味道,

用搜索引擎一查,

好些人都把這18集參差多態的寫了又寫了。

5分鐘也好,15分鐘,18個故事,18種畫風,18種衝擊,整一部《愛死機》看下了,真可叫酣暢淋漓了。

朋克、場面、動作、特效,還有貓咪,一個不差;

戰爭、科幻、藝術、奇幻,少不了情色,應有盡有。

評分9.4,《愛死機》的到來,也算是給大大小小的影評小編遞了個超級大餅吧。


光影雜話 | 《愛、死亡和機器人》這藍色,既不是天空也不是大海


01

關於整部劇的情況我們簡單帶過就好,

監製是《搏擊俱樂部》導演大衛·芬奇和《死侍》導演蒂姆·米勒,風格如何,看過影片的各位都心中有數。

就像大衛·芬奇自己說的:

覺得人都是很變態的……這就是我導演生涯的根基。

《愛死機》雖然沒有貫穿始終地變態,但無論內容還是形式,總的來說都不常態。

今天我們要跟大家聊的,是18集動畫中,在大多數人眼裡最被看好的一集《齊馬·藍》。

在齊馬的身上,愛、死亡和機器人,都全了。

齊馬之愛,是藝術之愛;

齊馬之死亡,是重生之死亡;

至於機器人,大家先聽聽看。

故事是什麼樣的故事呢?

齊馬是一位傳奇藝術家,他的藝術生涯從肖像畫開始,然而人的渺小侷限了他的藝術表達。

齊馬想要探索宇宙深層的意義,於是將目光轉向宇宙本身。齊馬開始創作壁畫,關於星空、星體的巨大無比的壁畫。從某一次開始,在齊馬的壁畫中央出現一片藍——齊馬藍。往後,齊馬藍變換著幾何形狀,面積不斷擴大。終於,齊馬的壁畫全藍。

再往後,齊馬藍的面積帶著畫布野蠻生長,扎進雲端,扎進太空,將月光染成藍色,連星系間的小行星帶也沒放過。

齊馬幾乎讓齊馬藍成為了宇宙的顏色。這藍色,既不是天空,也不是大海,那是憂鬱嗎?好像也說不上。


光影雜話 | 《愛、死亡和機器人》這藍色,既不是天空也不是大海


反正齊馬對宇宙的探索沒有止步,他改造了自己的身體,成了可以在宇宙中自由穿行、探尋的存在。

謎一樣的齊馬,忽然告訴外界,他要展示自己的最後一件作品。

藍瑩瑩的方形泳池邊,萬眾矚目,齊馬在聚光燈下登場,抖落披風,縱身一躍,在泳池中關閉自己的高級腦功能,拆解掉四肢軀幹,只留下小小的、必要的組件,作為清洗泳池的小機器人,在泳池中一圈圈循環。

觀眾席的驚呼與當下的齊馬毫不相干,他的全部,是執行簡單任務的快樂。

在齊馬自述的故事中,清洗泳池的小機器人就是它的開始,一代代主人為它加上新的高級功能,最終讓它成為了齊馬。

也有了我們從一開始談論的故事。

02

齊馬藍是出現在齊馬畫中的藍,

也是齊馬的全名Zima Blue,齊馬藍與藝術家齊馬是相互成全的。

那麼,當他在畫布上畫下齊馬藍的時候,齊馬在畫什麼?如果沒有齊馬藍,齊馬似乎只是一個精巧的太空航拍機器,將太空的樣子用畫筆印在畫布上,像故事中的記者所言:壯麗但缺乏人性。

但是齊馬藍的出現,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

想想最開始出現齊馬藍的那幅巨大壁畫,

浩瀚星空,美不勝收,但就是居中的一個小小藍色方塊,像是以宇宙星空為背景,又像是宇宙星空以藍色為背景,但留了個未填滿的空洞。

星空讓人驚歎,居中的齊馬藍毫無頭緒,讓人慌亂。


光影雜話 | 《愛、死亡和機器人》這藍色,既不是天空也不是大海


當齊馬藍再度出現在齊馬的壁畫上,

並且面積擴大的時候,齊馬所畫的宇宙星空就實實在在地只是齊馬藍的背景了,並且,這背景不斷被齊馬藍淹沒,最終齊馬藍超越畫作,在真正的宇宙中蔓延開來。

無限久的時間之後,齊馬藍會成為全宇宙的顏色吧!

讓我們把進度條拖回到齊馬還是最開始那個小機器人的時候,泳池瓷磚的藍色就是齊馬的全部。

是不是可以說,在那個時候的齊馬的宇宙中,齊馬藍就是宇宙的顏色。之所以他在後來為宇宙上色,是因為想要回到原初那個宇宙本就是藍色的狀態。

就像原著小說中齊馬所說的那樣:

就像考古一樣,隨著藍色變得越來越強烈,我感覺到自己越來越接近答案。我覺得只有把自己沉浸到這種顏色中,才能發現我渴望知道的事情。

03

齊馬藍,是齊馬看到的第一個東西。

這一點,就連齊馬,也是花費了好久好久的時間和努力才瞭解到的。

齊馬試圖讓宇宙都沉浸在齊馬藍中。

但宇宙何其無限,齊馬向深空的探索,讓他像意識到肖像畫的侷限一樣意識到了自身的侷限。

怎麼辦呢?征服不了宇宙,便征服自己好了,齊馬選擇在自己第一次看到齊馬藍的泳池中,讓自己回到最原初的狀態,重回那個負責泳池瓷磚清潔的小機器人的狀態。

他的最後一件作品,便是向原初狀態的迴歸,有如向母親子宮的迴歸,小機器人在泳池中運動的自如狀態,就像是嬰兒浸在母親子宮的羊水之中吧。

安全、溫暖、自洽。

現實的人不可能實現這樣的迴歸,實現的唯一方式恐怕就是佛教所講的輪迴,也便是走進死亡,步向重生。

或者,便是在藝術作品中暫時實現這樣的慾望和幻想。

光影雜話 | 《愛、死亡和機器人》這藍色,既不是天空也不是大海


《齊馬·藍》是《愛死機》系列中最富哲思的一集,

故事用齊馬對自身的探索,映照著我們每一個現實的人對自己的探索。

幾乎沒有人擁有自己嬰兒時期的記憶吧?

那個時期,在我們自己身上,

在我們的宇宙中發生過什麼,因為原初記憶的模糊,我們無從談論。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將人的生命早期看得極重要,

對異常心理現象的研究也少不了對患者生命早期記憶的追溯,

就像齊馬口中的“考古”,似乎當我們清楚了生命早期的經驗之後,我們對當下的、將來的生命都能有更好的理解。

“你會怎麼理解呢?”

觀萬物之聲,學為人之道

想聽更多精彩的電影內容,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萬物生學,回覆“愛死亡和機器人”,即可獲得該電影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