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節目卻看得人心酸:掛名爸爸和“守靈式陪娃”何時能終結?

關於父親缺位的吐槽已經很多,“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說的都是在親子關係中變得“透明”的爸爸們。然而,過日子的問題可不單單是吐槽就能解決的。真正有質量的陪伴,可不比你想的簡單……

作為一位老母親,很久沒看過如此大快媽心的節目了!第五季《奇葩說》出了一個辯題:每週陪伴孩子時間低於12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你贊成還是反對?

首先,我建議所有未婚、未孕的人就不要參與投票了,直接俯首棄權吧,在養娃這件事上,真的是沒有參與就沒有發言權;其次,所有當媽的,閉著眼睛用腳投贊成票就好了,因為我實在想不出“鼓勵”爸爸多陪孩子有什麼反對的理由。

最後,所有當爹的,如果投贊同票,歡迎你洗心革面、再接再厲;如果投反對票,對不起,你將被剝奪的不僅是“爸爸”這個稱號,還有做人的權利。

投票結束,還有必要辯論麼?結果也證明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最終正方以75票獲勝;可這個壓倒性獲勝的結局來之不易,辯論開始前,在場觀眾投票的結果是完全相反的:

辯論節目卻看得人心酸:掛名爸爸和“守靈式陪娃”何時能終結?

一開始,只有39個人同意取消爸爸稱號。面對這個結果,身為老母親的我只能說,年輕人吶,到底是沒當過媽呀。在當媽這件事上,現在會很苦,未來會更苦。

中國式親子關係:掛名爸爸們太多

我那些當媽了的朋友,給娃餵飯把屎的是媽;陪娃做作業差點心梗的是媽;週末馬不停蹄陪娃讀完四個興趣班的是媽;就連過節休假陪娃出去玩的主力擔當也是媽媽們,在這些過程中爸爸們偶爾也會插科打諢進來客串一下。

所以說,說“喪偶”式育娃有點誇張,但掛名當爹確是事實。

爸爸們在哪裡?和客戶把酒言歡、談笑風生呢。好了,我們公平點,也不要一棒子把當爹的們都拍死。你們確實日理萬機、從為家賺錢到拯救銀河都少不了你們的身影,但就像正方辯手傅首爾說的:

辯論節目卻看得人心酸:掛名爸爸和“守靈式陪娃”何時能終結?

辯論節目卻看得人心酸:掛名爸爸和“守靈式陪娃”何時能終結?

生娃的時候時間大把,養娃的時候就忙成比爾.蓋茨!可媽媽們也沒“閒著”只帶娃啊,很多媽媽也是白天上班、需要加班、賺錢養家,可只要一脫離下班模式,誰不是瞬間自動變身老母親?為什麼當代女性可以在職場女性和媽媽模式之間切換自如,爸爸們當個不掛名、實實在在的爹就那麼難?

答案很簡單:因為爸爸忙著顧自己呢。爸爸們確實忙,但忙完後私心總想著先犒勞自己:打個盹、打盤遊戲、和朋友聚聚讓自己緩緩吧。而媽媽們的私心是:終於可以陪寶寶了。

這期節目最後採訪了幾個孩子,讓他們描述“爸爸在你心目中的樣子”:

辯論節目卻看得人心酸:掛名爸爸和“守靈式陪娃”何時能終結?

寧願玩手機、打遊戲到深夜,也不肯陪孩子,在孩子的眼裡,手機和遊戲才是爸爸的最愛,自己永遠只能排老二、老三。

可孩子們埋怨爸爸了麼?完全沒有啊!讓他們在最愛的玩具和爸爸陪一天之間選擇,所有孩子都選擇爸爸的陪伴:

辯論節目卻看得人心酸:掛名爸爸和“守靈式陪娃”何時能終結?

問他們願不願意放棄爸爸的“稱呼”,沒有一個孩子說願意,“因為爸爸是我的爸爸呀”、“放棄了我就沒有爸爸了“:

辯論節目卻看得人心酸:掛名爸爸和“守靈式陪娃”何時能終結?

正方另一位辯手顏如晶說:稱呼不是應得的,應該是贏得的。身為人父,如果連一週12小時、每天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你都抽(不)不(願)出(意)拿出來陪孩子,“爸爸”這個頭銜的確可以卸任了。

中國家長陪娃的三大問題

看節目,圖一時爽快可以把狠話說到此就結束,可過日子不能只有狠話,狠話過後還得有解決辦法。坦白說“每週陪伴孩子時間低於12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這個法規的確大快媽心,但理智上頭想想還是不能贊同。為什麼?

第一,12小時(或者其他量)這個量的劃定至今沒有科研實驗去舉證其合理性。家長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性,但陪伴的時長與效果的關聯性還需檢驗證明。

第二,陪伴的形式是不同的,單純以時間來計算有失偏頗,就像節目裡的導師之一薛兆豐說的:

並且考慮到一些父親工作的特殊性,比如警察、值夜班的醫生、外出務工人員等,很難讓他們抽出12小時去陪伴,但不代表他們不願陪伴、不愛孩子;

第三,不排除有些思想比較傳統的媽媽依舊喜歡“男人賺錢養家、女人看家帶娃”的生活模式,我們要尊重多元家庭模式。

所以,理智來看你會發現爭論這樣的辨題毫無意義。這條辨題的重點不在時長、在陪伴,陪伴孩子的重點也不在於形式和時長,而是質量。

如何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不妨先看看現在80、90後的父母們普遍是如何陪伴孩子的?

2017年《南方週末》等機構共同推出《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本次調研通過對一、二、三四線城市中家有18歲以下孩子的2000戶家庭進行問卷調查,最終報告顯示:越重視親子陪伴的家庭越缺乏陪伴時間,家長關心孩子身心健康卻在陪伴中忽視質量、流於形式,父親陪伴相對缺失。

從陪伴時間來說:“隱形爸爸”是很多家庭的普遍存在的現象。在55.8%的家庭中,日常陪伴孩子的都是母親,父親陪伴較多或父母陪伴一樣多的家庭僅佔12.6%和16.5%;父親在工作日陪伴時間為2.9小時(此處可以打問號麼?),在週末為7.7小時,遠低於母親的4.6小時與10.9小時。

辯論節目卻看得人心酸:掛名爸爸和“守靈式陪娃”何時能終結?

從陪伴內容來看:家長與孩子在一起做得最多的事是“一起進餐、從事家務勞動、哄孩子睡覺等日常活動”,遠高於逛公園、郊遊、旅行等戶外活動,及逛博物館、圖書館等等文化活動。

辯論節目卻看得人心酸:掛名爸爸和“守靈式陪娃”何時能終結?

在來看陪伴質量:父母在實際陪伴孩子時,也並非全情投入。 47.6%的家長會“兼職”做家務,38.4%的家長會經常“看朋友圈、刷微博”,49%的家長在陪伴時從不參與孩子正在做的事,而是選擇旁觀或忙自己的事(比例居然如此高),使親子陪伴流於“形式陪伴”。

辯論節目卻看得人心酸:掛名爸爸和“守靈式陪娃”何時能終結?

而當工作和陪孩子產生衝突時,僅有23.8%的家長會放下工作陪孩子。

時間短、質量低、不投入是家長陪伴孩子時常犯的錯誤。那麼陪伴孩子如何能做到高質量呢?

陪娃的三重境界,你在第幾層?

先聲明一下:當孩子生活不能自理時出於吃喝拉撒的照顧不算陪伴;另外,陪做作業也不能算陪伴,通常陪做作業是孩子和父母雙方都身心俱疲、少有愉悅感的過程,這樣的過程不能算作陪伴。

去除這兩點,我把陪伴分為三個等級:

一、最高級的陪伴就是沉浸式陪伴。

沉浸式陪伴就是要給孩子提供quality time,就是我們常說的家長要放下手機、心無旁騖低站在孩子的視角上去融入在他的世界裡。

沉浸式陪伴的技能有很多,隨便翻開一本育兒書,裡面都會告訴你陪伴孩子時的目光、語氣、行為舉止要如何。在此我就不贅述了。不過,想強調一下沉浸式陪伴的關鍵詞是聯結,即無論你和孩子做什麼,你要和他有相互關注、相互感受的氛圍。就像《遊戲力》一書中所說的:

“行為問題”的根源,實際上都只是聯結的斷裂。

二、次一級的陪伴是參與式陪伴、儀式感陪伴。

這是我從美國中小學裡總結出來的。美國很多小學都會有安排傳統的親子活動,比如“父親陪我吃甜甜圈”、“和爸爸一起給媽媽做晚餐”活動。我的美國朋友家裡更是安排了“爸爸日”,這一天三個孩子的生理和精神照顧都交給爸爸打理,讓孩子們和爸爸親密接觸來增加親子關係(也是緩衝了夫妻關係)。

雖然爸爸不能全情陪伴,但定期陪孩子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也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積極影響。

朋友的老公在高校做科研,在沒成為終身教授(tenure)前,他每週工作70小時以上,週末和節假日還要工作是家常便飯。

為了陪伴孩子,他和孩子一起找了個空魚缸,命名為“爸爸的一天”,每晚睡覺前無論多晚,他都會寫一件當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快樂的、難過的、窘迫的都可以,然後放在空魚缸裡,孩子第二天起床後就能知道前一天爸爸發生了什麼“大事”。

如果出差,他會口述當天的一件事委託妻子代寫,這件事他堅持做了六年,直到tenure後有多一點的時間陪孩子。

這就是儀式感陪伴,每天堅持為孩子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讓孩子知道爸爸的離場是無奈的、但他還是非常重視孩子的。

三、第三等級的陪伴是“守靈”式陪伴。

有些爸爸可能會說,我有陪孩子啊,他玩的時候我在一旁坐著、看著。這不是陪伴麼?抱歉,那只是看孩子,真不是陪伴。

顏如晶的這段話說得特別好:

在陪伴中最基本的事情是你和孩子要聊天、有對話(注意不是家長不停地提問、或者敷衍孩子的問題),你來我往、一問一答。如果連這點也做不到,那在“看孩子”的情況下至少請做到一點:行為舉止得體。

導師蔡康永講了一件自己和父親的事。

父親總是打麻將,他每次放學去麻將室向客人打招呼,然後順便看一下父親;父親平時看電視,他不喜歡看,就把作業搬過來坐在父親身邊一邊做作業、一邊陪著父親。他不知道這算不算陪伴,但父親每次在飯桌上總會把螃蟹最好吃的部分留給客人吃,只要有客人在自己或家人從來不會吃。

父親沒有教過他這些,但在言傳身教中他就是學會了這條待人之道。

所以,那些“守靈式”陪伴或者一邊看孩子、一邊忙著打遊戲、刷手機的爸爸們,即便你們的陪伴心猿意馬,也請保持舉止得體,孩子能看到。

如果爸爸發自內心地想陪孩子,但真的沒辦法當下即刻相伴,那怎麼辦呢?至少請做到好好解釋和道歉吧。這是陪娃未遂最基本的禮儀。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伊莎貝拉.費利奧沙教授在《理解孩子的語言》一書中說:“你選擇送孩子去學校、和他分離,可以給你空出工作的時間,但這只是滿足了你的需求,法律並沒有如此規定,這是你自己的選擇。”

伊莎貝拉教授建議可以做這些事:

1、提醒孩子在你離開期間應該做什麼,這樣他能在和你分開的期間繼續自己的生活;

2、描述一下你的計劃,要告訴孩子你離開的真實理由,永遠不要撒謊,如果是你自己的選擇,就不要以外在不可抗拒的理由來搪塞孩子;

3、談談你自己的感受,比如“很難過”、“捨不得”、“很無奈”等;

4、傾聽孩子的感受,孩子沒有辦法和權利選擇不讓你從身邊離開,但他們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感受;

5、讓孩子想象你們重逢的那一刻。

6、當我們確實無法陪伴孩子時,家長要做的就是照顧好他們的情緒,好好解釋並道歉。

最後,本著一顆善心,再給廣大父親們支個投機的招兒吧,

如果你的心力和智商讓你疲於“應付”孩子的世界,那就留出時間好好陪好媽媽吧,至少讓媽媽們不抱怨、感受到丈夫的愛,願意在孩子面前幫你去塑造一個好父親的形象,而不是提起顧不上孩子也顧不上老婆的你來都是怨言和敵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