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評估科創板企業產品及技術實力的方法!


科創板出來後,

如何評估科創板企業產品和技術的實力,成為市場焦點

大家眾說紛紜,很多專家都試圖以一個或者多個指標,去對企業實力進行量化,比如專利數量、研發投入金額等。上市後原始股東就能獲得數倍、數十倍、數百倍的增值收益,其因上市產生總收益往往是數十億以上,在這種背景下,大家認為靠譜的、可用於做衡量的指標,基本都是可造出來的,而且花費都不會超過一個億,有的甚至只要幾萬、幾十萬。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

一、專利

有人說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數量多的企業,其產品和技術牛逼。

大家應該了都聽說了一個現象,我國發明專利申請數量位居全世界第一,而且到2017年時已連續七年第一。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佈的2017年世界知識產權報告,中國的發明專利申請數達138萬項,佔比超過40%,第二名的美國只有61萬項,第三名的日本只有32萬項!

相比嘔心瀝血地研究真技術,中國企業申請專利的水平那是扛扛的!

有人要說專利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購設計專利,其中發明專利很牛逼的。但是請注意,前面說的數據就是發明專利的,而不是整個專利的。

下圖摘自國家知識產權局公佈的《2017年中國專利統計簡要數據》,2017年,我國專利總申請量是370萬件,發明專利就有138萬件。

必看!評估科創板企業產品及技術實力的方法!

而且這還只是一年的申請量!2018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更是達到了154.2萬件!

而據統計,科創板的前50家受理企業,最近五年的發明專利申請總量不超過1500件。

我們要考慮專利與企業主營業務的相關性。很多企業,擁有一大堆專利,但與主營業務最相關、最直接的,卻沒有,如果非要判斷專利價值,應該去識別企業所擁有專利的相關性,但這個太難了,只有極少數行業專家才有可能判斷。

還有個重大信息要提醒大家,申請專利是有利有弊的,弊端就是一旦申請專利保護期限就最長不超過20年,過期後就自動公開了,這就是仿製藥行業能存在的根本邏輯,有的真正很牛逼的技術,是不會申請專利的,而是以非專利技術的形式進行嚴密保護,永久有效,比如可口可樂配方。

所以,沒有申請企業的企業,並非就一定沒有投資價值

二、研發人數

有人說研發人數多、佔比高的企業,其產品和技術牛逼。

從理論上,這個邏輯有點道理。但是,要想分清研發人員和生產人員、檢驗人員等的區別,實在太難了,企業完全可以說,部分生產、檢驗人員就是研發人員,這樣統計下來,申請上市企業都不會缺研發人員。

什麼才是研發人員,並沒有法律進行權威定義,企業上市時違法之事有的都會幹,更不要說這種沒法界定為違法的事情了。

必看!評估科創板企業產品及技術實力的方法!

所以,那些試圖以研發人數衡量企業實力的,可以洗洗睡了。

三、研發投入

有人說研發投入大、佔收入比重高的企業,其產品和技術牛逼。

最主要的方法是把本該歸屬於生產活動的成本費用,人為劃入研發投入,特別是把材料領用單的用途從“生產”變為“研發”後,很難對其進行鑑定。

小編之前做過一個項目,做網絡遊戲開發的,如果把遊戲開發的投入算在內,該公司研發投入佔收入的比重將超過50%,但遊戲開發與製造業的生產無異,不能作為研發,後來只把研究遊戲技術的投入計入研發費用,研發投入佔比降到了12%。

所以,以研發投入去衡量科創板企業實力,可能會“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企業主。

企業研發投入像極了某句廣告臺詞“擠擠總是有的”!

必看!評估科創板企業產品及技術實力的方法!

四、高新技術企業

有人說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證的企業,其產品和技術牛逼。

前面講的專利、研發人數、研發投入這三個指標,都是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的最重要考量因素,高新技術企業的所得稅率將從25%降為15%,很多企業都想方設法獲得,所以講到這裡,經驗豐富的人應該懂得起,不用看本段的後面內容了。

截至2017年末,我國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企業達到了13.3萬家,應該超出了大多數人的認知。

必看!評估科創板企業產品及技術實力的方法!

上市公司更是如此,除了地產、金融等實在與高科技沾不上的行業,其他的,有多少不是高新技術企業?

我國真有那麼多牛逼的高科技企業嗎?如果有,我國的眾多核心零部件還會受制於人嗎?現在,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已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有專門的機構提供一條龍服務,認定成功後有的服務機構要按稅收優惠額度分成,在百度中搜索“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前6條都是服務機構打的廣告,首頁中剩下的9條結果中,也有4條是廣告,可見這產業鏈有多麼的大。

必看!評估科創板企業產品及技術實力的方法!

國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從2018年4季度,開始嚴查高新技術企業,力度堪稱“史上”最嚴。

五、獎項

有人說獲得獎項數量多、授獎單位級別高的企業,其產品和技術牛逼。

商業機構頒發的獎金,很多都以參與方對授獎單位的商業貢獻大小來評定,說得再通俗一點,就是花錢買獎項。獎項這東西,是一種精神鼓勵,除非你能證明評選過程足夠公正,否則不要太當回事。

如果某家科創板企業得了個牛逼的獎項,你就想投資它,那你不妨通過各種渠道,去打聽一下該獎項的內幕,搞清楚後再下手。

行業標準制定者、重要課題參與者等標籤,與獎項比較類似,也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去驗證,不要只看標籤就覺得很牛逼,為了上市那動輒幾十億的收益,有的企業是捨得花錢給自己貼標籤的。

再舉個並不很貼切的例子,讀書時獲得的獎項,比馬雲、馬化騰等牛逼企業家們的多,大有人在吧?

六、客戶的牛逼程度

有人說客戶牛逼的企業,其產品和技術牛逼。

這個邏輯從表面上有道理,實際上沒道理!我們都知道,因為社會分工和國際化,很多行業都形成了寡頭壟斷,這些行業內的產業鏈企業,都只能選擇與寡頭們打交道,比如,一家企業生產手機配件,可選的下游,就只有蘋果、華為、小米、三星之類幾家巨頭。

這種情況下,很多企業的下游都是很牛逼的客戶,像電信、汽車、石油等巨頭,哪個沒有幾千上萬個供應商?你能說這些供應商都很牛逼嗎?有的年銷售幾百萬的個體戶還是國際巨頭的供應商呢!

必看!評估科創板企業產品及技術實力的方法!

而且,很多牛逼的公司,其客戶不一定牛逼,比如面向消費終端的企業,蘋果手機客戶是廣大消費者吧,有的還是硬著頭皮充面子才買的,那我們能說蘋果公司不牛逼嗎?

投資企業是件大事,不能迷戀那些可被人為操作或與企業價值關聯不大的指標和標籤,如果有這麼簡單,就不要專業的投資機構和研究機構了。

小編認為科創板企業產品和技術的實力評估,方法只有一個半!

先說那半個,就是毛利率!

在市場經濟下,毛利率代表了企業與上下游之間的博弈實力。

就像這次國家下調製造業增值稅率3個點,博弈實力強的,可以讓上游多降價、給下游少降價,從而享受更多的政策紅利,提高產品毛利率;而博弈能力弱的,兩頭受擠壓,想喝點湯都難,毛利率不增反降都有可能。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毛利率可以代表企業產品和技術的實力,產品和技術越牛逼,競爭對手就會越少,定價能力就越強,毛利率就會越高,像那些毛利率不到20%的企業,很難將其定義為產品和技術牛逼,有家科創板申請企業毛利率不到5%,卻把產品和技術描述得很“神”,實在難以讓人信服。

為什麼說毛利率只能算半個衡量標準,那是因為它有時會失靈,比如:

·

特殊行業,比如醫藥行業,就鮮見有毛利率不高的,毛利率普遍都在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百分之八九十也不少,不然哪有錢去給高額的銷售費用呢?在一定程度上,醫藥企業毛利率越高,風險就越大,因為“壞事”可能是自己去幹的!

會計核算的行業差異,比如餐飲行業,原材料成本很低,租金、人工等重要成本又在費用中核算,所以毛利率很高;會計政策個體選擇差異,比如研發費用,有的放在成本中核算,有的放在管理費用中核算,導致毛利率沒有可比性;靠關係維持的毛利率,常見於銷售集中於幾家大客戶的企業,如果僅是靠關係搞定了幾個客戶的相關決策人員,從而獲得了高的毛利率,這種情況風險很大,會因客戶人員更換而喪失。

再來說下那一個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要從根本上搞清楚一家企業的產品和技術實力

,可能很多人會失望,因為說了好像等於白說,但事實就是這樣。

上海證券交易所在科創板分別設立上市委和諮詢委,諮詢委主要由行業專家構成,就是考慮到企業產品和技術實力難以量化,需要由行業專家來判斷,如果可以量化,主要由財務和法律專家組成的上市委就可搞定了。

比如:

醫藥行業:對應的知名專科醫生應該能搞明白;

芯片行業:頂級芯片廠家的技術和生產高管應該能搞明白;

汽車零部件行業:汽車整車廠家的技術和生產高管應該能搞明白;

銀行業:銀行總行業務條線的高管應該能搞明白。

廣大投資者,建議你們只買自己能真正看懂的行業,或值得信賴的行業專家推薦的行業,如果盲目下手,在可能大起大落的科創板市場,風險是極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