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繫全球華商 共拓"一帶一路"與大灣區機遇

連繫全球華商 共拓

華商力量對全球經濟發展舉足輕重,在推動區域合作及深化內地與國際市場互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面對"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等合作框架帶來的發展機遇,香港工商界及海內外華商構建的龐大網絡,將為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奠下更堅實的基礎。

辜勝阻:打造"一廊四城"創新發展新格局

作為國家的重點發展規劃,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常務副主席辜勝阻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有別於世界其他灣區。他提到,紐約屬金融灣區,三藩市則屬科技灣區,而東京屬製造業灣區;與之不同的是,粵港澳大灣區內既擁有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亦有享"中國矽谷"美譽的深圳,故為兼具金融科技、製造業特色的綜合性灣區,坐擁巨大潛力。他認為,如何有效整合香港、深圳及其他城市的創新資源,實現進一步區域協同創新、集聚發展,將成為大灣區邁向世界一流創新經濟灣區的關鍵。

辜勝阻認為,建設大灣區必須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打造創新資源最集聚、最有活力、創新成果轉換最有效、創新體制最靈活、創新生態環境最完善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他建議打造廣深港澳國際創新走廊,創造各項成果轉化的創新平臺,形成創新驅動、產業聯動、空間連接、功能互補的“ 一廊四城"創新發展新格局。他又指出,應推動新經濟生態化發展,粵港澳三地創新領域開展上下游合作,打造完整的創新產業鏈,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實現"港澳開花,內地結果"。

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大灣區發展上攸關重要,辜勝阻強調必須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推動港深資本市場改革,深化灣區金融體系支持新經濟發展的功能。人才是地區發展的寶貴資源,他期望加快灣區人才自由流動,實現大灣區人流、物流、資金流的便利流動,鼓勵港澳青年投入大灣區建設,並落實各項吸引人才的便利措施。透過各個城市間之優勢互補,辜勝阻期望大灣區可建設成為全球創新資源的聚合中心,並深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但將為全球化帶來無限商機,亦會為國家打造一個新的增長引擎。

林鄭月娥:大灣區建設支撐"一帶一路"發展

"一帶一路"作為國家宏大發展策略,推出五年以來不少重要項目正逐一落實。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香港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可發揮"一國兩制"下的三重優勢,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樞紐,擔當"一帶一路"的融資及專業服務平臺,並進一步加強橋樑角色。

林鄭月娥指出,香港是全球公認的最自由經濟體,擁有廣泛人脈和豐富的國際經驗,讓香港除了成為內地企業" 走出去"的平臺,同時也是包括華商在內的海外企業通向內地市場的首選門戶。此外,香港匯聚融資、法律、會計、規劃、工程、專案管理等多個領域專業人才,可望成為海外華商在"一帶一路"綜合建設的專業服務平臺。為免本港在經濟發展上落於人後,特區政府積極協助港商拓展"一帶一路"及海外市場,提升香港作為內地及海外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首選平臺。她提到,現正積極尋求與更多貿易伙伴締結自由貿易協定,以及避免三重徵稅的稅務協定。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本港另一重大機遇。林鄭月娥強調,大灣區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提升大灣區的市場開放水平,對外連接國際市場,對內幅射並帶動環珠三角及泛珠三角之發展,為"一帶一路"提供有力支撐。她相信大灣區可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促進經濟產業多元發展。同時,香港社會發展面對住房、安老、土地的制約,大灣區可為香港市民追求更美好生活提供空間。她透露,政府的重點工作將集中於打造大灣區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便利香港優勢產業落戶大灣區,並通過政策創新和突破,加強大灣區內城市互聯互通。

許又聲:"以僑為橋"推動"一帶一路"和大灣區

2018年是"一帶一路"倡議五週年,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國務院僑辦主任許又聲形容,"一帶一路"猶如一條金色絲帶,承載著共商共建共用的美好願景,緊密連繫內地與絲路國家、地區。他提到,當前"一帶一路"已從揮毫潑墨總體佈局的"大寫意",向著精雕細琢、具體落實的"工筆畫"方向邁進。

許又聲表示,國家的6,000多萬海外僑胞分佈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約4,000多萬聚集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享有悠久移民歷史、深厚文化積澱、雄厚經濟實力、廣泛人脈關係等優勢,可望成為推進"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推進"一帶一路"離不開沿線國家政府和民間的主動對接和廣泛參與,許又聲希望僑胞主動向國際社會宣傳"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與互利共贏理念。他認為僑胞可同時擔當"紅娘"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以及擔當“ 新娘"成為不同領域的務實合作參與者。

在推動"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協同發展上,許又聲認為必須"以僑為橋",故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建設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作出貢獻。他讚揚香港僑界素有敢為人先、勇於開拓、情繫桑梓之優良傳統,相信香港僑界可在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中發揮應有貢獻。

謝鋒:三方合作機制實現優勢互補

"一帶一路"雖源於內地,但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謝鋒表示,箇中機會和成果是屬於世界,如今已然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及最受歡迎的國際合作平臺,為各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開闢新路徑,展現強勁生命力和廣闊前景。

習近平主席在今年四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鄭重承諾"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而只會越開越大",並宣佈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並主動擴大進口。謝鋒認為,上述一系列擴大開放的新舉措展現新時代中國維護全球多邊秩序、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國擔當,將為世界各國、包括廣大華商在內的中外企業家提供更廣闊市場。

貿易戰陰霾籠罩全球,謝鋒提醒,貿易戰不存在贏家,經濟霸權主義逆歷史潮流而動,損害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只有開放才能使各國共同繁榮,持續發展。他強調,國家願與國際社會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建設開放型的世界經濟。他提到,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去年下半年創立內地、香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三方合作機制,透過內地的資金、技術、產能優勢,與香港的區位、國際化專業服務等優勢,以及沿線國家的資源稟賦和發展需求三者的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爭取實現"1+1+1大於3"的效果。他又表示,華商是國家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受益者,呼籲各地華商在推進"一帶一路"與大灣區建設中,助力香港、服務國家、惠及世界。

更多貿發局展覽或商貿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香港貿發局,新浪微博@香港貿發局 或登錄貿發局官網http://www.hktdc.com/sc/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