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紅色旅遊資源

剛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將一份亮麗的旅遊出行數據單呈現在大眾的面前。據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綜合測算,2019年清明假日期間全國國內旅遊接待總人數1.12億人次,同比增長10.9%;實現旅遊收入478.9億元,同比增長13.7%。其中,引人關注的一項數據是,紅色主題類景區在線購票量同比增長55.2%。在緬懷祭掃與賞花踏青出行疊加效應下,眾多景區接待遊客人數再創新高。各地歷史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抗戰紀念館等紅色旅遊景區紛紛開展清明主題活動,遊客在參觀紅色景區、緬懷革命先烈的同時,家國情懷進一步昇華。

人們常說,旅遊的意義不在於走過了多少地方,看過了多少景色,而在於有沒有真正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多少次成就了全新的自己。與其他旅遊樣式相比,紅色旅遊集參觀、體驗、學習和教育於一體,除經濟屬性外,其政治和社會屬性突出,在增強國家和政黨認同、革命精神鼓舞、優良傳統繼承等精神文化層面具有獨到的優勢,是一場在潛移默化中為旅遊者的身心補充責任感、使命感、愛國情操等營養元素的特殊旅遊活動。大幅增長的紅色旅遊數據已經說明,廣大遊客需要更多訴諸精神、充滿文化意義的旅遊品種。

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看,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本身就極具故事性、精神文化價值的紅色旅遊,理應成為當地的知名旅遊品牌,並且不斷增強紅色遺蹟、紅色景區的帶動作用,密切與區域內所擁有的民俗遊、山水風光遊的協同關係,推動當地全域旅遊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我們知道,除少數幾個廣為人知的紅色革命聖地之外,擁有紅色資源的革命老區多數都位於相對偏遠、落後的貧困地區,且其紅色資源的外界知曉率並不高。而運用開發好這些極具IP價值的資源,提升紅色旅遊的品牌效應,對外可以樹起區域發展的代表性旗幟,對內可以凝聚幹勁,帶動當地多種類型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為了更好地彰顯紅色品牌影響力,除進一步高揚紅色旅遊旗幟外,應當充分挖掘紅色旅遊資源潛在的經濟社會效應。比如,需要把目前傳統的“講解—參觀”式遊覽引向更為豐富的紅色文化體驗,並將紅色旅遊與影視演藝、民俗風情、綠水青山相結合,增強遊客的獲得感。同時,積極藉助媒體及網絡空間,開展好線上線下的品牌營銷工作,增強影響力及其與當代生活的黏合度。在與其他景區的融合上,要著力改變“紅色資源多、具體產業少”的現狀,通過形成“吃住行遊購娛”的綜合性旅遊服務體系,拓展基於紅色文化的旅遊產業鏈條,著力形成區域融合協調發展的局面,助推全域旅遊建設。

紅色旅遊資源絕不僅僅是沉睡在博物館、紀念館裡的文字和實物,更有能力成為統領具有革命文物且相對偏遠的市區縣文化和旅遊業發展的旗幟,在與當地非遺、民俗、山水資源的融合中,不斷完善文旅服務體系、壯大旅遊市場,彰顯“紅色”凝聚力和帶動力。(秦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