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未來有望拍到雙黑洞併合

南方日報訊 (記者/鍾哲)春節期間,電影《流浪地球》激發了社會大眾對空間科學的熱情。10日,空間科學迎來又一個重大突破:人類終於首次拍到了黑洞的照片。

人類對黑洞的探索經歷了哪些階段?黑洞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記者採訪了中山大學(下稱“中大”)、華南理工大學(下稱“華工”)的專家學者獲悉,中大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衛星升空並投入使用後,科研人員有望結合引力波與電磁波兩種觀測手段,在宇宙中看一場大質量黑洞併合的“有聲電影”。

黑洞在宇宙中廣泛存在

黑洞是基於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所推導得出的理論預言。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將引力與時空的彎曲聯繫起來,而黑洞就是時空被扭曲到極致的產物。當大量質量聚集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時,其周圍的引力場強度會變得極強,以至於連光都無法逃脫,就形成了黑洞。

“電影《星際穿越》中有一張非常震撼的照片,是因引力波探測獲得諾貝爾獎的基普·索恩帶領團隊耗費一年時間模擬出來的。這也是學界公認的通過理論計算得到的最真實的黑洞圖像。”華工物理與光電學院教授張向東介紹,在此之前人類並沒有在真正意義上拍攝過黑洞的照片。

一個不會反射光線的物體,怎樣才能把它“拍”出來?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曾提出一個形象的比喻:在一個晚會中,男生都穿黑衣服,女生穿白衣服,男女兩兩配對跳舞。當把現場的所有燈都熄滅後,雖然我們依然看不到男生,但由於白衣女生正環繞著男生在轉圈,我們就能知道那裡有個男生在跳舞。

“同理,黑洞本身不可見,但黑洞周圍會環繞著許多物質,物質旋轉陷入黑洞時會發光發熱(產生電磁輻射),通過觀測這些物質運行的軌道就可以推算黑洞的位置和大小。”張向東說。

以質量為參照,黑洞可以劃分為四類:比恆星質量小的黑洞,恆星級黑洞(質量與恆星相當或者是其幾倍),中等質量黑洞(恆星質量的上百或上萬倍),超大質量黑洞(恆星質量的上億倍)。這次被拍到的M87星系中心的黑洞,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

華工物理與光電學院教授文德華介紹,超大質量黑洞可能存在於每一個星系中,這也是星系維持穩定的原因。“比如在銀河系中心就存在一個巨大的黑洞,它吸引著上億顆恆星,讓其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

“由於距離極為遙遠,雖然黑洞會對附近區域施加極強的引力作用,但它們的存在對人類幾乎沒有影響,公眾不必擔心。”中大物理與天文學院、天琴中心副教授胡一鳴說,當時愛因斯坦僅將黑洞視為一種理論推導,然而後續的觀測指出,黑洞在宇宙中廣泛存在。

“天琴計劃”有助於認識黑洞

“看到照片時感到非常震撼,人類終於真正用眼睛看到這片黑暗。”中大物理與天文學院副教授申榮鋒從事高能天體物理研究,他認為,黑洞照片的拍攝無疑能增添年輕學者和學生的信心和興趣,讓更多人加入到天文與空間科學領域的研究中。“這是全球數百名科學家共同協作多年的成果,他們有的負責實際觀測,有的進行數據處理,還有的負責理論分析。”

申榮鋒所在的團組主要利用傳統的電磁波輻射手段研究黑洞。“電磁波觀測的技術相對成熟。比如空間中某個區域突然變亮,可能是有一個恆星移動到黑洞附近,被引力捕獲、撕碎,殘骸變成了黑洞的‘食物’,從而讓黑洞變亮。”通過觀測恆星被黑洞瓦解的事件,研究黑洞亮度如何隨時間變化,申榮鋒和團組成員試圖找到其與黑洞質量、自旋大小之間的關係。“這種方法可以應用於探測更多中等質量黑洞。觀測更多的事件,人類就能更瞭解黑洞。”

近年來,引力波探測技術讓人類對黑洞有了另一層面的瞭解。以這次被拍到的M87星系黑洞為例,學界認為這種大質量黑洞在其成長過程中經歷過雙黑洞併合的過程,而這種併合會釋放引力波信號,從而被引力波探測器發現。

胡一鳴說:“由中山大學主導的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預期在2030年代早期發射三顆高精度無拖曳衛星,形成‘天琴’。初步研究表明,‘天琴’對於大質量黑洞雙星的併合十分靈敏,即使併合發生在可觀測宇宙的邊緣,也可以被探測到,這對未來確定大質量黑洞的起源有重要意義。”

如果在鄰近宇宙發生一次大質量雙黑洞併合,“天琴”有望預測到併合的發生,並結合電磁波觀測手段實現多信使天文學觀測,讓人類在宇宙中看一場既有圖像(電磁波觀測)又有聲音(引力波觀測)的“有聲電影”,從而對黑洞併合過程開展更為深入、全面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