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寧“四化同步”強化農村用水保障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昌寧縣通過體系網格化、建管社會化、用水節約化、服務信息化,促進水利扶貧與改善民生相結合,“水龍頭進家”解決了近20萬群眾“吃水難”, 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80餘萬畝,有效改善了貧困地區農業生產條件,被確定為雲南省“農田水利建管模式改革示範縣”和“水務服務能力示範縣”。

圍繞提升水務服務能力,昌寧不斷深化水利管理體制改革,構建起了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實現了體系“網格化”。在縣級層面,將“縣水利局”更名為“縣水務局”,優化機構設置,理順體制機制,明確工作職責,突出服務職能。在鄉級層面,按照“統一標準、統一樣式”的要求,完成13個鄉鎮水務站規範化建設,向著更加專業、更加精幹、更具效能的方向發展。村級層面,全縣124個村(社區)各選配1名水務員,與農民用水戶協會一起,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圍繞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上的目標,昌寧充分發揮農戶、協會、合作社、投資公司4個建設管理和融資主體的作用,著力推進建管“社會化”。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結合工程受益範圍,根據工程竣工圖、設計圖等資料,完成38623件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確權頒證,實現了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產權在戶,徹底解決了水利工程建管脫節的問題。以一定區域或單項小型水利工程受益人為主體,成立用水戶協會769個,負責小型水利工程主體設施運行管護,通過運行在協會,實現了以水養水、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圍繞“政府鋪路子、市場出銀子、合作社搭架子、群眾做主子”的思路,組建農民用水專業合作社68個,合作社作為“項目法人”申報並建管項目,以建管在社實現“建管一體化”。成立昌寧縣昌潤水務投資公司為全縣水利建設融資平臺,盤活現有水利資源資產,提高融資能力,放大財政資金效益,以融資在企解決建設資金不足的困難,已依託平臺融到水利資金11.5億元。

根據水利工程的投資成效、運行情況、管理難易、人工工資、維修開支情況,依託“合作社+協會”的基層水務建管模式,以價格槓桿促進用水“節約化”。 按照保本運行、正常運轉、略有結餘的原則確定供水價格。對農戶實行“一事一議水價”,目前全縣平均收費標準為人畜飲水1.5元/立方米、水田23元/畝/年、旱地19元/畝/年。對企業實行“協議水價”,由合作社和企業商定水價標準、簽訂供水協議,實行動態管理,目前全縣執行基準水價0.25元/立方米。同時,實行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按年核定用水定額,定額內用水按協議水價收費,超定額部分按協議水價的2倍累進加價收費。

實施“互聯網+手機APP”工程,實現服務“信息化”。開發了集信息查詢上報、定位管理、法規查詢等功能為一體的手機APP,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務業務應用,農戶可隨時查詢到天氣狀況、河庫情況、工作情況、水資源情況,初步實現了“一機在手,水務信息全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