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籲“因行施策”分類監管 探路差異化經營模式 訪遼寧振興銀行行長陶志剛

在民營銀行發展的第5個年頭,已經有17家民營銀行批籌開業。近日,遼寧振興銀行行長陶志剛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時坦言,民營銀行發展的現階段依然面臨資本金實力弱、網點機構少、品牌影響力低、業務資質受限、缺少穩定的低成本的負債來源、人才匱乏等問題。

近期,監管層再次發文表示,將繼續按照“成熟一家、設立一家”的原則,有序推進民營銀行常態化發展,推動其明確市場定位,積極服務民營企業發展。在支持民營銀行發展的同時,也需要配套政策的儘快落地。

陶志剛建議,針對民營銀行痛點給予差異化的監管政策,實行“因行施策”的分類監管措施,應出臺支持民營銀行互聯網業務發展的配套政策,如推進包括民營銀行在內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遠程開立全功能I類賬戶試點,為民營銀行突破網點限制;民營銀行進入同業拆借市場開展流動性管理和通過發行金融債獲得資金來源提供便利等。

彌補自身短板 謀求特色經營

《中國經營報》:民營銀行在實現生存進而求穩定發展的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問題?你認為有哪些解決之策?

陶志剛:自2014年民營銀行開始試點以來,我國目前已有17家民營銀行開業運營。經過近五年來的摸索和實踐,民營銀行堅持差異化發展戰略,堅持特色經營,與現有商業銀行實現互補發展、錯位競爭,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踐行普惠金融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嘗試。

在客觀上,民營銀行進入市場,帶來了“鯰魚效應”,對提升銀行體系的服務效率、助推銀行業轉型乃至進一步深化我國金融業改革,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當然,民營銀行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很多,突出問題有資本金實力弱、網點機構少(監管層要求“一行一店”)、品牌影響力低、業務資質受限、缺少穩定的低成本的負債來源、人才匱乏等。

面對宏觀形勢和行業的諸多挑戰,加之自身資源稟賦約束,堅定地擁抱金融科技,運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務客戶能力,彌補自身短板,謀求特色經營無疑是明智之選。民營銀行發展的實踐業已證明,以金融科技為支點,打造在大數據風控、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核心科技能力,聚焦普惠金融,服務長尾客群,利用體制機制上的比較優勢,靈活高效,輕裝上陣,是突破發展瓶頸的可行路徑。

堅定擁抱金融科技,民營銀行必須知行合一。在此方面,振興銀行已經在不斷強化科技型銀行的戰略定位。在我行於2018年11月底召開的股東大會和董事會上,通過了《振興銀行五年發展規劃》,決定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金融科技能力,深度開發針對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的場景應用,致力成為國內領先、專而美的科技型銀行,為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提供極致體驗的金融解決方案。經過一年的努力,我們在開業後第一個完整經營年度實現了盈利,保持資產質量“零不良”。

《中國經營報》:與其他較為成熟的傳統銀行相比,民營銀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金融風險是什麼?

陶志剛:民營銀行與其他較為成熟的銀行處在相同市場環境中,同樣除了要經受經濟週期和信貸週期的考驗,承擔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系列風險之外,對於依託科技手段,以線上資產投放為主的部分民營銀行而言,欺詐風險、科技風險也不可小覷。

另外,民營銀行資本實力弱,受諸多限制,補充資本的渠道不暢,也會影響民營銀行的抗風險能力。正因如此,大多數民營銀行積極探索差異化經營模式,不追求規模擴張,而是通過在普惠金融模式中小額分散的資產投放,降低集中度,實現穩健發展。

尋求出路 呼籲遠程開戶試點

《中國經營報》:為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監管層大力支持民營銀行的發展。目前,民營銀行的業務亦主要定位於服務小微、個人、“三農”等普惠金融領域。民營銀行如何切實緩解中小微企業等的融資難題?

陶志剛:民營銀行設立後,聚焦普惠金融領域,的確部分地緩解了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的融資難題。多家民營銀行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方面的成功實踐,已成為行業內的一抹亮色。他們依託的就是不斷強化的金融科技能力,這也是新生代的民營銀行緩解難題的關鍵所在。通過建立針對小微企業或小微企業主的大數據風控體系,不斷豐富數據倉庫,訓練調優風控模型,實現對客戶的快速精準畫像,從而讓民營銀行能夠覆蓋長尾,推出符合小微群體需求和風險特徵的信貸產品。

以振興銀行為例,我們主要的服務客群為小微企業(小微企業主)和個人消費者,截至2018年年末,開業經營剛滿一年,已累計服務有效客戶數突破200萬,這正是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在普惠金融領域的有效實踐。預期到2023年末,振興銀行服務客戶將超過2000萬戶,其中小微企業(小微企業主)超過30萬戶。

《中國經營報》:負債依賴同業業務,被認為是民營銀行的困境之一。你怎樣看待這一情況?針對民營銀行資金來源有限的情況,民營銀行應如何突破?

陶志剛:民營銀行的負債依賴同業業務,是主動選擇,也是被動無奈之舉。受“一行一店”、品牌知名度低、新設機構無客戶基礎等因素的影響,負債的確是大多數民營銀行發展的痛點。而同業負債來源穩定、綜合成本較低,在沒有其他負債來源的情況下,自然成為民營銀行負債的首選。

在目前政策框架約束下,新設立的民營銀行要改變資金來源有限的窘境,確實不易。目前能做的就是傾斜資源,在拓寬負債渠道上下功夫。一方面立足客戶需要,加強負債類產品研發,利用優質產品吸引客戶,在提升客戶收益的同時,不斷改善客戶體驗;另一方面延伸服務觸角,增加客戶觸點,通過對接大流量互聯網平臺進行批量獲客,內外兼修,走“平臺合作+產品創新+科技驅動”的負債增長路徑。但民營銀行真正要在資金來源方面有所突破,恐怕還要寄託於監管部門給予民營銀行差異化的監管政策。

《中國經營報》:你提到民營銀行拓寬資金來源,還需要監管部門給予民營銀行差異化的政策。長遠看,在政策層面,你認為民營銀行還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陶志剛:政策是金融創新的土壤。從進一步推進金融體系市場化發展,促進金融資源更加有效配置的角度,呼籲實行“因行施策”的分類監管措施,針對民營銀行痛點給予差異化的監管政策,形成風險控制和鼓勵發展並重的政策效果。出臺支持民營銀行互聯網業務發展的配套政策,如推進包括民營銀行在內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遠程開立全功能I類賬戶試點,為民營銀行突破網點限制,以科技手段,為更多小微企業提供融資便利奠定基礎;對民營銀行群體設置專門的利率自律機制;為新設民營銀行進入同業拆借市場開展流動性管理和通過發行金融債獲得資金來源提供便利;對聚焦普惠金融領域的民營銀行定向設置專項再貸款支持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