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一族人 同飲一江水 崛起的中國小村與破敗緬甸小村成鮮明對比


獨龍族,中緬邊境跨境而居的少數民族。在中國,獨龍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在緬甸,獨龍族又名日旺族,主要居住在緬甸克欽邦北部。獨龍族雖跨國界而居,但彼此有著密切的血緣和歷史淵源關係。他們說著同一種語言,彼此來往密切,通婚互市。

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獨龍族人居住的土地一直被各種勢力角逐。這片北起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的狹長地帶約有2.7萬平方公里,俗稱江心坡,也就是現在的克欽邦。在清代,朝廷大員夏瑚巡視邊疆時,曾到達現在緬甸境內的葡萄縣;但英國殖民緬甸期間,英國勢力曾一度擴張到獨龍江下游。

緬甸獨立後,江心坡的歸屬問題一直存在爭議。1960年中緬簽訂邊界條約後,因為種種原因,江心坡被劃歸給了緬甸。在獨龍江境內,分佈著39至43號5塊界碑,界碑們隱藏在茫茫原始森林中,低調地標誌著兩國的邊界線。自此一個族群分居兩個國家。在獨龍江鄉欽郎當,樹立了41號界碑。在41號界碑附近,中緬距離最近的兩個村莊是貢山縣的欽郎當和緬甸克欽邦葡萄縣的木克噶村(Mukegeh)。木克噶村距41號界碑約5公里。


克欽邦屬於緬甸最北端的一個邦,因地域疏遠和民族問題等,這裡長期遊離於緬甸中央。木克噶村所在的克欽邦葡萄縣,山脈橫亙,峰巒錯雜,峽谷河谷多不勝數,所以陸路交通非常不便,運輸主要是依靠騾、馬馱運。

在勘界之前,貢山縣的獨龍族與葡萄縣的獨龍族,在兒女嫁娶和物資互通上一直交往密切,勘界後雖有減少,但從未中斷過。木克噶村有200多村民,全為獨龍族,村民們都是喝著獨龍江江水長大,和中國境內的獨龍族人民一脈相傳。1960年之後,他們雖然被邊境線分隔為兩個國家的居民,但他們世世代代通婚,有著隔不斷的親情。每年,中國境內的獨龍族過傳統節日卡雀哇節時,木克噶村村長都會代表村民們前來參加。

然而,兩個不同國家的獨龍族村民,卻有著不一樣的命運,存在著鮮明的對比。木克噶村山高林密,路很險,且不通公路,到最近的縣城-葡萄縣城,需要在大山裡面整整走上一週多,而他們到中國僅需步行兩小時,約5公里左右。木克噶村的生活條件非常落後,生活水平比不上獨龍江鄉的任何一個村莊。在木克噶村,那裡的人們住著竹篾房,依靠燒火山地產的糧食餬口,生活水平就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


木克噶村村民的生活物資都是從獨龍江揹回來的。在村民們家裡,來自中國的金龍魚調和油、中華牙膏、奧妙洗衣粉隨處可見。村子裡的年輕女孩們做夢都想嫁給中國男人,即便沒有戶口。據說,木克噶村靠近中國邊境側有一座兵站。士兵屬於當地政府的僱傭兵。士兵們非常和氣熱情,閒時會給來訪的客人泡茶。兵站裡除了牆上掛著的軍裝,沒看到任何軍用物資。

然而,在中國的獨龍江鄉,無論走進哪一個小村莊,都有一種日新月異的感覺。其實,獨龍江是雲南省最偏遠、最落後的一個鄉鎮,自然條件也相當惡劣,一直是雲南乃至全國最為貧窮的地區之一,生活著四千多獨龍族同胞。近年來,雲南省對獨龍江鄉的扶貧實行“整鄉推進”“整族幫扶”。因此,獨龍江鄉不僅生活條件比緬甸要好得多,而且交通非常便利。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兩邊的差距逐漸拉大。2018年底,獨龍江鄉6個行政村整體脫貧,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一步跨千年”。如今,獨龍江鄉1086戶群眾徹底告別了過去柴扉為門、四面通風、搖搖晃晃的簡陋杈杈屋,全部住上了安全舒適穩固的安居房,且分設有客廳、臥室、廚房、儲藏室等。


所有村寨都通了硬化路、通電、通4G網絡、通電話、通廣播電視、通安全飲水;所有群眾參加了醫保和養老保險,大病保險全覆蓋;從幼兒園到高中,享受14年免費教育。整個獨龍江鄉面貌煥然一新。

獨龍江的不少人都有緬甸親戚。獨龍江人已奔向小康生活,而他們那些緬甸的親戚們卻還在為填飽肚子而奔波。緬甸人常來獨龍江走親戚,看到這邊不斷延伸的公路、嶄新的樓房,以及國家供給的大米和低保,很是羨慕。看到中國政策這麼好,很多緬甸人都想回來。

欽郎當,位於獨龍江鄉的最南端,是靠近中緬41號界碑處的我國最後一個小村落。獨龍江在這裡告別了中國,向西流向緬甸。如今的欽郎當,建設得非常漂亮,有整潔的安居房,嶄新的教學樓,紅彤彤的草果,生機勃勃。


在欽郎當,有著大名鼎鼎的月亮瀑布。瀑布高約120米,寬約20米,水量很大,在數里之外就可以聽到水聲。我們頂著飛灑的水霧,踩著石頭從瀑布最下端過去。如果在雨季,定會渾身淋透。水流最大時,下面無法通行,只能從瀑布中間的岩石上鑽過去。

從欽郎當到中緬41號界碑徒步約一小時。在中緬41號界碑邊,經常會看到身材瘦弱的緬甸人揹著沉甸甸的揹簍從中國回緬甸。住在附近的村民估計,每個月往返我國獨龍江走親戚或購買物資的緬甸人約四五百人。他們都揹著沉甸甸的揹簍,大都是大米、菜油、毛毯及常用的日用品。他們行色匆匆,扶著搖搖晃晃的藤篾橋,快步走到河對岸的緬甸。而前來遊玩的我們,牢記邊防派出所的告誡,沒有再越邊界一步。

與獨龍江鄉的朋友們聊天。他們都說,獨龍江不少人家都有緬甸親戚,有些是堂兄弟、有些是外公外婆,有些甚至是親兄弟姐妹。緬甸的獨龍族親戚們生活如此困窘,中國的獨龍族自然不能袖手旁觀。但是他們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物質上盡力幫忙。為此,他們也很照顧鄰國的親戚,緬甸的親戚每次回去,都會將他們的揹簍裝滿。是的!同是一族人,同喝一江水,雖然山高水急,但親情是永遠隔不斷的。 文/圖 納蘭小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