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問題爭議了這麼多年,“心病”怎麼除?

提到南海,你會想到啥?中美海上戰略角逐前沿?東南亞地區安全根基?亞太地區戰略形勢走向根本?

都沒錯。南海問題爭議了這麼多年,始終是域內、域外各國祛除不掉的“心病”。當前,圍繞南海島礁主權和海域劃界的分歧不斷,空間和資源開發競爭也愈演愈烈;在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發布的2019年“預防性優先事項報告”中,中美之間在南海的“軍事對峙或武裝對抗”更依照緊急程度、被排為“最優先事項”。

我們都知道,全面掌握南海的政治、經濟、軍事態勢,是推動如是嚴峻局勢持續改善的前提。但除了頻頻曝出又逐個起伏的紛爭熱點,還有什麼渠道能提升各國/各位對南海的深入認知?

最近,島妹就留意到了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所啟動的“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SCSPI)。該計劃由你們熟悉的胡波島叔(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領銜、集聚國內外50餘名專家學者,旨在持續跟蹤南海重大動態資訊、助力各方管控分歧。

前兩天,他們還對外發布了首份研究報告《南海局勢:回顧與展望》,展示了團隊對南海焦點議題的最新研究成果。乾貨很多,島妹也記下些筆記,幫大家理一理當下的南海。

南海

很多人要問,為什麼南海成了“高熱難退”的爭議點?

南海,又名“世界海上通道TOP1”,全球近40%的貨物貿易都要經過其航線,已經關係到了全球經濟的繁榮;從“人氣”上看,南海周邊地區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區域,它的穩定與繁榮關係近20億人的福祉。

但在2009年到2016年間,南海局勢的持續發酵和接連不斷的事件、危機,還真沒怎麼給過這片地界“太平”。

兩年多前,各國對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制度的工作、長期博弈後的政策理性給了南海局勢總體上的緩和;在雙軌思路下,有關各方也加速推進“南海行為準則”(COC)磋商,積極開展海上務實合作與危機管控。

然而,危機事件的暫緩,並不代表南海真正的風平浪靜。這回SCSPI的大咖們就一再強調,絕不可忽視南海“日益濃厚”的火藥味——火藥的重心,當然不外乎中、美。

隨著 COC 談判的日趨深入,中美南海戰略博弈加劇。中方近年來的南海政策很明確,就是“延續剋制”。針對美軍在南海日益增強的軍事行動,中方在跟蹤、驅離和抗議外,尚沒有任何激進的動作;與此同時,關於南海的島礁建設,中國也僅部署了少量必要的國土防禦設施。

一個較明顯的跡象是,中方島礁建設的重點正在轉向民生建設和國際公共產品的提供。比如去年10月,中國就在南沙群島啟用了海洋觀測中心、氣象觀測站和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開始提供相關監測預警服務。

對於美國國內鼓吹的中美戰略競爭、南海摩擦議題,中國可以說從未“隨風起舞”。但即便沒有“挑戰”美國的戰略意圖,中國的維權行動和崛起勢頭本身即會被美國看成是對其亞太海上主導地位的威脅。

從奧巴馬政府開始,美國就在南海問題上給中國羅列了多重“罪名”,諸如“破壞航行自由、脅迫鄰國和不遵守國際法”等。這些冠冕堂皇說辭的背後,其實是美國、特別是美軍對中國南海力量和控制能力增長的嚴重不適應。

南海乃至整個西太平洋以前的權力結構並非常態,它是建立在中國等國海空力量過去相對孱弱的基礎之上的。隨著中國快速崛起和軍事現代化加速,這種權力結構勢必要進行相應調整。

中國作為南海最大的沿岸國,理應對該地區事務有重要的發言權。

爭執

中美在南海“鬥爭”的日趨激烈,本質上源於美國南海政策的快速“軍事化”。

就當前的南海局勢,美國戰略界、智庫和美軍都非常不樂觀。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還揚言,中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強大到足以支撐其在南海的領土主張,而要想“阻止中國”,只有進行“武裝衝突”這一條路。

當然了,美國國防部和軍方在如是“大國競爭”的背景下也做了相當一番動作。據SCSPI的數據,2018 年,美軍明顯加大了“航行自由行動”(FONOPs)的頻率和烈度,基本上保持每 8 週一次的頻率,在南沙中方駐守島礁的12 海里內多伴有高速機動、演習訓練和其他刺激性活動。

此外,美軍還大幅強化了戰略威懾。2018 年全年,美國海軍先後有4個航母打擊群、4個兩棲戒備大隊以及多艘核動力攻擊潛艇、30架次B-52H轟炸機前往南海及其周邊地區開展戰略威懾活動。

在輿論上,美方也已為中國正常的軍事能力建設和維權行動扣上了“南海軍事化”的大帽子,在國際上對中國極盡誹謗抹黑之能事,卻竭力迴避自己在南海“事實上”愈演愈烈的軍事化政策及動作。

在展現強硬的氣氛下, SCSPI學者們傾向於認為美軍會持續加大南海軍事行動的烈度,在和平與衝突間的灰色地帶不斷進行探索,試探中國底線——這必然會不斷逼進小規模武裝衝突和戰爭的門檻。

到今天為止,中美關於南海局勢都沒有進行過深入實質的溝通,包括中美外交安全(2+2)對話等機制都停留在相互重申立場的階段:中方要求美方不得侵犯其島礁主權和主權權益;美方則強調中方不得破壞南海的航行自由,不能搞島礁“軍事化”。

然而,中美矛盾的焦點既非主權之爭,也非航行自由之爭,而是權力和秩序之爭。 隨著中美南海戰略競爭的加劇,在胡波島叔看來,雙方最應談的是軍備控制、權力結構和軍事行動規則等實質問題,而不是主權、航行自由等“表面功夫”。

總之,這次《南海局勢:回顧與展望》的報告給中、美兩方的建議很明確:談一些真問題。

多方

南海局勢各方絞結之繁雜,當然不止於中美。

就過去一年的情況看,東盟及東盟國家在南海問題中總體屬於穩定因素:菲律賓繼續“擱置爭議”,並與中國圍繞南海油氣開發合作達成諒解備忘錄;越南、馬來西亞、文萊等聲索國南海政策也未發生大的變化。

但也不能就此樂觀。作為南海問題的直接當事國,菲、越、馬等國與中國之間圍繞島礁主權和海域劃界的爭議並未消除,各國國內對如何處理與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分歧存在不同看法,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當然也不可小覷。

另一方面,隨著南海地緣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法國等域外國家基於本國戰略利益考量,或因應美戰略調整,介入南海政策的取向也更加清晰,“存在感”越來越強。

比如日本,就以實現“新的海洋立國”為戰略目標,精心籌劃、有序推進“南下”戰略實施;根據SCSPI的調查,日方還將經由加強向東盟國家出口裝備、提供技術,逐步與之建立戰略性對話合作機制,並可能通過“美日+1”模式與菲律賓、越南、印度等國深化合作。

又如新西蘭政府於 2018 年 7 月發佈“2018戰略性國防政策聲明”,有意渲染“中國威脅”,點名“關切”中國南海舉動。

對於當前的南海局勢而言,域外國家扮演著最後的砝碼作用,它們基本上傾向於支持美國,但還留有餘地;一旦不再保留這種彈性,必將助長美國的冒進和中國的強力反制,局勢將再難控制。

中方的“擱置爭議”與“剋制”當然是有條件的,那就是相關各方能夠相向而行。如果有關方“誤解”了我們的善意,過於咄咄逼人,“必要”的反應自然也會隨之而來。

畢竟,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也不該想在南海建立排他性秩序,西太與南海最終只能有權力的“分享”;否則的話,就還是那句老話,做好談和戰的一切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