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驚蟄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

驚蟄又稱二月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前,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該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

“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氣候特點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閒的好時節。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可達10—15℃,大部分地區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季節農時

農諺 “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進入春耕大忙季節;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0℃以上,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

農人們準備好春耕了,那“閒人”們也早已經躍躍欲試迴歸田園了。

“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重要意義

驚蟄節氣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除此之外,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人們迫不及待地走向室外,走進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驚蟄時節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人們期盼著一切事物的重新開始。

“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養生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

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可多食鴨血、菠菜、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

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詩頌

《聞雷》白居易(唐)

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空餘客方寸,依舊似寒灰。
“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春晴泛舟》

陸游(宋)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闢轉鴻鈞。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END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評論,轉發您的朋友圈。別忘加關注喲。

我是夜雨如川,感謝您的光臨,每天在這裡與您分享一個我身邊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