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村:開發意味著商業化,不開發便面臨消失!你怎麼看?

“衣錦還鄉”,曾是多少人追求的最大夢想。然而,在古村落消失速度驚人的當下,“衣錦”早已並非難事,而“還鄉”卻變得越來越不可能。

據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時,中國有360萬個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自然村卻減少到270萬個。也就意味著平均每天有近250個自然村消失。這其中,自然也包括眾多具有地方性文化傳承的百年古村落。

百年古村:開發意味著商業化,不開發便面臨消失!你怎麼看?

在河南境內,就有眾多極具特色的古村落,因為年久失修,缺乏維護,很多民居都逐漸坍塌了。比如郟縣的紅石古寨、內鄉的吳婭石頭村等,雖然上面也時常會撥款進行修復,但坍塌的速度,卻遠比修復來得容易,來得快。

百年古村:開發意味著商業化,不開發便面臨消失!你怎麼看?

當然,還有更多的自然村,更是因為村民走出深山謀生活而成為了荒村。比如沁陽的封門村,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村民們都陸續遷出,早在2007年時整個村子已經空無一人。又比如偃師的麥秸坪村,4位老人,4條狗,4頭牛,十幾只雞,構成了這個古老村莊的生態文明。

百年古村:開發意味著商業化,不開發便面臨消失!你怎麼看?

雖然像封門村和麥秸坪村這樣的自然村落,從興到衰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但那些被遺棄的屋舍,消失的村落,也將心頭那一抹鄉土記憶給抹滅了。

的確,村莊承載了我們一代人的記憶,我們有必要去保護我們的家鄉。尤其是那些帶有農村傳統文化傳承的自然村,對於保持農村社會形態的完整性,保持中國農村傳統文化連續性具有重要作用。他們的消失,都有可能造成民族文化的斷裂。

百年古村:開發意味著商業化,不開發便面臨消失!你怎麼看?

而如何留住這些古村,則成為大家一個熱議的話題。

有業內人士表示:對於一些經濟比較落後,但是環境相對較好,又具有地域性文化承載的古村落,可以藉助本地資源發展旅遊業,在保護民間文化的同時,也能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百年古村:開發意味著商業化,不開發便面臨消失!你怎麼看?

比如信陽境內的郝堂村、西河大灣、田鋪大灣等特色村落,因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舉辦民俗活動,發展民宿產業,每次黃金週都能接待遊客10餘萬人次,旅遊收入更是高達幾千萬甚至上億(數據為信陽特色村落總和)。

百年古村:開發意味著商業化,不開發便面臨消失!你怎麼看?

此外,承載了勞動人民智慧精華的陝州地坑院,也是古村落開發的一份典型案例。作為世紀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築,地坑院因為村民的遷出,而逐漸坍塌,如今也不過僅存100餘個。好在被開發商買下來後才得以繼續保留。

百年古村:開發意味著商業化,不開發便面臨消失!你怎麼看?

不過,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被開發後的古村落,商業化在所難免,因此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即使古村落得以保留,但是也沒有了“鄉村味”,而留下的也只有“商業味”了。

對此,你怎麼看呢?

本文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