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代號名稱】“禿鷹”行動

【別稱】“D”行動

【規範稱呼】第一次印支戰爭的奠邊府高潮戰役

【英文名稱】Operation Condor/Operation D

【密級】秘密

【發起者】法國情報機構外部和合同管理文件服務的特種部隊

【運作進程】1954年4月28日-5月10日

【目的】削弱越南炮兵對被圍困的法國聯邦駐奠邊府駐軍的攻擊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奠邊府

【背景】

亨利·尤格納恩·納瓦雷是法國陸軍上將。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並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期間擔任法國遠東遠征軍的第七任和最後一任指揮官。納瓦雷在法國戰敗的決定性戰役中統率全局。

納瓦雷於1916年進入聖賽爾軍事學院,1917年5月隨一支騎兵部隊“侯賽因將軍”被派往前線。

到1917年8月15日,他獲得了一個排的指揮權。

他於1918年4月21日被提拔為少尉。

他因在1918年9月28日至1918年10月4日期間的模範服務而被授予“古爾十字勳章”。

1919年3月,他被轉移到敘利亞,然後在1922年被佔領軍轉移到德國。

1927年,他被送到了戰時學院。

1930年至1934年,他參加了安撫阿特拉斯和摩洛哥南部。

從1934年到1936年,他是“鐵甲騎士團”的隊長。

從1938年到1940年,他被派往德國總參謀部情報處。在那裡,他提交了一份代號為“亡命之徒”行動(Operation Desperado)的提案,概述了暗殺希特勒的計劃。該計劃幾乎沒有得到他的上級路易斯·李維特上校的支持,最終被總理杜亞德·達拉迪爾否決。

1940年6月22日停戰後,納瓦雷被任命為阿爾及爾馬克西姆·韋根將軍情報和反間諜局局長。

1942年,當他因反德活動而被召回時,他進入了地下,成為了抵抗運動的領袖。他在法國解放時指揮了第一軍的一個裝甲團。

1945年晉升為准將,派駐德國,擔任過第五裝甲師司令、阿方斯·朱因元帥等多個職務。

1953年5月之前,他一直留在德國,1948年至1949年期間,他在阿爾及利亞短暫地被任命為師長。

納瓦雷於1952年被任命為軍團將軍,相當於中將。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1953年5月,納瓦雷取代拉烏爾·薩拉恩,成為法國在印度支那的軍隊指揮官,當時正值越南民盟戰敗之際。法國政府希望穩定局勢,以便以有利條件開始和平談判:軍事勝利不再是一個目標。

納瓦雷的指示是:確保他指揮的部隊的安全。相反,他於1953年11月20日開始了“蓖麻”行動(Operation Castor)。5個法國營空降到奠邊府山谷的清谷芒,這是一個20公里長、6公里寬的山丘環繞的盆地。納瓦雷希望把越民拉進一場激戰,他希望在那裡擊敗他們。

法國當局直到行動開始6小時後,才知道這一消息。

幾乎立刻就出了問題。法國的陣地遭到了周圍山丘沉重的、出乎意料的炮火襲擊。部隊無法執行谷底以外的任何任務,限制了巡邏和當地反擊行動。通過空運或提供空中支援變得越來越困難。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1953年12月3日的情報報告顯示,4個敵方師接近“奠邊府”,納瓦雷發出接受戰鬥的指示,並要求不惜一切代價舉行“奠邊府”。

到1954年1月,他開始探索撤退計劃。他很快意識到任何越獄的企圖都是自殺性的。

使情況複雜化的是,納瓦雷於1953年12月12日發起了第二次進攻行動,投入了將近兩倍的部隊,在距離“奠邊府”400多英里的越南中南部執行“亞特蘭蒂斯”行動(Operation Atlante)。納瓦雷認為“亞特蘭蒂斯”行動是他主要的努力,他不相信“奠邊府”會是一個決定性的行動。他甚至推測失去“奠邊府”在戰略上是可以接受的。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納瓦雷沒有考慮到損失會對軍隊士氣造成的破壞性影響,以及由此造成的國內戰爭政治支持的損失。

到1954年3月13日,對奠邊府的襲擊已經開始。法國駐軍人數約為13000人,越南民團聚集了5萬多人。

在取得一些初步成功後,“亞特蘭蒂斯”行動迅速陷入了一系列越共對法國車隊的伏擊之中。在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的情況下,法國無奈終止了“亞特蘭蒂斯”行動。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為了扭轉越來越明顯的頹勢,法國人又準備發動新的攻勢——帝國主義的本質就是戰爭,這是顛覆不破的真理,而對於法國人而言,這就是擬議中的“禿鷹”行動。

4月22日,雷內·科尼將軍堅持與亨利·尤格納恩·納瓦雷將軍就“禿鷹”問題作出決定。

納瓦雷將軍於4月27日批准了這項任務。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行動經過】

1954年4月28日,“禿鷹”行動付諸實施,但戰事卻是4月30日才正式發動。

“禿鷹”行動,由一位叫讓·薩西的老牌情報官指揮率領突擊隊混編。

讓·薩西是法國陸軍上校和情報局官員,曾是法國和遠東地區的“傑德堡”,外部和合同管理文件服務第11突擊傘兵團的突擊隊長。馬奎斯通過突擊隊混編擔任法屬印度支那的首領。

“傑德堡”行動(Operation Jedburgh)老將讓·薩西率領由游擊隊員組成的“馬洛-塞萬”突擊隊穿過叢林,他們降落,然後步行一整天前往奠邊府。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讓·薩西

薩西的目標是“在法國聯盟駐艾莉安山部隊的幫助下實現某種突破,以包圍為越南民盟戰鬥人員提供補給的苦力”,“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突襲這些弱小的敵人”。這一行動的完成,將給敵方的戰線帶來巨大的混亂。

和他們的北越突擊隊員一樣,突擊隊混編的法國傘兵也穿著越共民盟的黑色常規服裝“小男孩”(部隊制服),以迷惑敵人,並配備了輕量的衝鋒槍和步槍,這些武器是執行打擊和運行伏擊行動的合適武器,以對付警衛外的後勤車隊。苗族游擊隊員穿著傳統的黑色服裝,繫著紅絲帶,大部分是赤腳的。

先頭的“薩姆-諾亞”小組,因為它離奠邊府更近,加入了薩西的突擊隊混編,並把它派遣到前哨站。根據薩西的說法,指揮突擊隊距離“伊麗亞娜”部隊只有幾十公里。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雖然一切正常進行,但“伊麗亞娜”部隊於5月1日失敗。

這種失敗已經無法抑制。最終,奠邊府於1954年5月7日,也就是被圍困54天后,“伊麗亞娜”戰敗、投降。儘管薩西的緊急縱隊發現了奠邊府罕見的倖存者,他們從叢林中逃了出來,大約150人。

第二天早上,和平談判在日內瓦開始。這也意味著“禿鷹”墜地。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後續】

法國政府所期望的任何談判優勢,都因納瓦雷的錯誤估計而喪失了。

戰後,軍事陪審團指控傑納勒爾·科尼將軍——他命令奠邊府的駐軍從他在河內的基地投降——由於“緊急部隊”突擊隊混編空降得太晚,行動失敗。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關聯性】

“禿鷹”行動屬於軍事戰術行動,自身沒有行動序列,但與先前“蓖麻”行動、“亞特蘭蒂斯”行動組成了法國在越南江河日下的潰敗進程。

此外,“禿鷹”行動是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收尾之戰。關於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中,法國的所有軍事行動,“歷史脈動”將在其後以一個專輯的方式專門呈現,希望對法國軍事感興趣的及時關注本頭條號。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影響】

“禿鷹”行動直接導致第一次印支戰爭結束。

並且,對於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的整體走向,“禿鷹”行動已經沒有任何的抑制與阻擋作用。殖民者的前景越來越渺茫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雖然不能把趨勢歸咎於“禿鷹”行動,但至少是這個趨勢的最為關鍵的“最後一擊”。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評論】

亨利·尤格納恩·納瓦雷將軍的無能,被認為是造成“禿鷹”行動潰敗的罪魁禍首。因此“禿鷹”行動是納瓦雷的“滑鐵盧”。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代號說明】

本行動有兩個代號“禿鷹”、“D”,最終“禿鷹”成為正式對外傳播的代號。

對於“禿鷹”,不笨不需太多的解釋,就可以理解法國人兇悍的用意。

但是“D”作為代號,確實有一定來歷的。前文曾經提到,納瓦雷在1938年到1940年之間提交了一份暗殺希特勒的計劃,代號為“亡命之徒”行動(Operation Desperado)。因為行動被否決,也使得納瓦雷一直耿耿於懷。這次行動,激發了納瓦雷的心底之願——“亡命之徒”的心願,因此把行動命名為“亡命之徒”行動。但“亡命之徒”這個代號並不符合法國人的文化,因此只將首字母提取出來,替代了單詞的意義。

可行動的最終結果令法國人鬱悶——“禿鷹”、“D”完全失效,而原因竟然是納瓦雷的愚蠢、無能,可謂是諷刺意味爆棚。


“禿鷹”行動:殖民主義在東南亞的最後哀鳴時刻

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請勞動您寶貴的小手指,或關注、或評論、互收藏、或轉發,這將成為堅定“歷史脈動”為您地提供各類行動計劃不竭的強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